换源:


       清晨,林书明把村里的孩子们都叫到了打谷场上。十来个孩子围成一圈,眼巴巴地看着竹筐里叽叽喳喳的小鸡崽。

”都坐好,我给你们上课。”林书明搬了个小凳子坐下,”养鸡可不是闹着玩的,要认真学。”

小顺子第一个举手:”林叔叔,真的每人能分两只吗?”

”真的,但有条件。”林书明说,”第一,要好好养,养死了不补。第二,每天要记录,喂了什么,鸡的状态怎么样。第三,两个月后,养得最好的有奖励。”

”什么奖励?”铁蛋眼睛发亮。

”再多给两只鸡。”

孩子们都兴奋起来。

林书明开始讲课:”小鸡崽刚出生不久,很娇贵。首先要保温,晚上要放在屋里,用稻草做个窝,上面盖块旧布。”

他拿起一只毛茸茸的小鸡:”看,这么小的鸡,一受凉就完了。白天太阳好的时候,可以放出来晒晒,但不能晒太久。”

”那吃什么呢?”一个小女孩问。

”头三天,喂小米粥。”林书明说,”把小米煮烂,晾凉了喂。一天喂四次,早上、中午、下午、傍晚各一次。记住,要少喂勤喂,一次喂太多会撑着。”

他找来一个破碗,演示着:”小米粥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像这样,能挂在筷子上不滴下来最好。”

”三天以后呢?”小顺子认真地问。

”三天后可以加点剁碎的青菜叶,一定要剁得很碎。”林书明比划着,”这么小的鸡,嗓子眼细,大块的咽不下去。”

”一个星期后,可以喂点玉米糁,就是玉米磨成的小颗粒。再大一点,可以喂剩饭、麦麸、菜叶子,什么都吃。”

铁蛋挠挠头:”这么麻烦啊?”

”养活物就是麻烦。”林书明严肃地说,”但养好了,两个月后就能下蛋。一只鸡一年能下一百多个蛋,够你们家吃的了。”

”一百多个蛋!”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

”还有,”林书明继续说,”小鸡要喝水,但水盆不能太深,不然会淹死。最好用个浅盘子,里面放几块石头,水只没过石头一半。”

他让孩子们一个个上来练习抓鸡:”要轻,从背后抓,手掌包住翅膀。对,就这样。”

”小鸡拉稀怎么办?”小顺子问了个关键问题。

”拉稀多半是着凉了,或者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林书明说,”可以喂点大蒜水,把大蒜拍碎泡水,有消炎作用。”

讲了一个多小时,确认孩子们都记住了,林书明才开始分鸡。

”小顺子,你最大,给你两只公鸡。公鸡长得快,但不下蛋。”

”铁蛋,你家人多,给你一公一母。”

”小翠,你是女孩子,心细,给你两只母鸡,好好养着下蛋。”

每个孩子都小心翼翼地接过自己的小鸡,像捧着宝贝一样。

”记住了,养死了不补。”林书明最后强调,”但养好了,我还会给你们更多。去吧,回家准备鸡窝。”

孩子们欢天喜地地散去了。

林书明回到家,找到五姐和六姐:”五姐,六姐,得麻烦你们准备60斤豆芽。”

”120斤?”六姐吃惊,”要这么多干啥?”

”换鸡苗。”林书明说,”我跟城郊的刘队长说好了,用豆芽换鸡。”

五姐算了算:”120斤豆芽,要用七八斤黄豆。咱们现在豆芽组的黄豆还够,但要是经常这么换,怕是不够了。”

”放心,鸡养大了能换更多黄豆。”林书明说,”这叫以小换大。”

三天后,豆芽发好了。林书明用竹筐装着,雇了辆牛车,拉着豆芽去城郊。

路上要倒两次车,先从村里到镇上,再从镇上到县城,最后到城郊。一路颠簸,林书明生怕豆芽被压坏了。

到了刘队长的生产队,刘队长看到水灵灵的豆芽,很满意:”不错,够新鲜。按说好的,总共120斤豆芽,换20只鸡苗。加上之前的20只,不错是这个数。”

”刘队长,这鸡苗都是健康的吧?”林书明检查着。

”放心,都是精挑细选的。”刘队长说,”对了,你们村真能发这么多豆芽?”

”能,我们有专门的豆芽组。”林书明说,”以后每三天送一批,保证新鲜。”

”那太好了。”刘队长高兴地说,”我们这两千多只鸡,鸡苗多得是。你要多少都能供应。”

回程的路上,林书明小心地护着装鸡苗的筐子。小鸡们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到家时已是傍晚,六姐正在院子里喂自家那几只老母鸡。看到林书明带回来的小鸡苗,眼睛立马亮了。

”哎呀,这么多小鸡!”六姐放下手里的食盆,快步走过来,”真水灵!”

她小心地捧起一只小鸡,轻轻抚摸着:”瞧这小绒毛,多软和。老八,这些都给我养?”

”对,六姐,就交给你了。”林书明说,”你最细心,肯定能养好。”

六姐也不用林书明教,麻利地找来一个大竹筐,里面铺上厚厚的稻草:”小家伙们,这就是你们的新家了。”

她又找来几个破碗,一个装水,一个装食:”老八,家里还有点碎米,我煮点粥给它们吃。”

看着六姐忙前忙后的样子,林书明心想,真是找对人了。六姐好像天生就是养鸡的料,对这些小生命有种天然的亲近感。

”六姐,小鸡怕冷,晚上要搬到屋里。”林书明提醒。

”知道了。”六姐头也不抬,正在给小鸡们准备晚餐,”我会把它们照顾得好好的。两个月后,保证个个肥肥壮壮。”

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半个月过去了。

这天上午,大姐兴冲冲地跑来:”老八,第二批竹筐完成了!刚才张科长派人来验收,很满意,货款250块当场就给了!”

”太好了!”林书明接过钱,”大姐,你管理得真好。”

”这都是大家的功劳。”大姐谦虚地说,”现在第三批500个的订单也开始了,大家干劲可足了。”

”对了,大姐,现在编筐组有多少人?”

”还是60个,30个是咱们村的,30个是赵家村的。”大姐说,”不过我看还有些妇女想加入,就是没位置了。”

林书明想了想:”村里还有多少闲着的劳动力?”

”十七八个吧,都是妇女。”大姐说,”男人们都在忙水利和护卫。”

晚饭后,林书明找到王支书:”王支书,我想跟您商量个事。”

两人坐在王支书家的堂屋里,昏黄的煤油灯照着他们的脸。

”啥事?”王支书抽着旱烟。

”村里还有17个妇女没活干,我想给她们安排点事。”林书明说。

”哦?你有啥想法?”王支书来了兴趣。

林书明指着窗外:”您看到村后那片被烧的竹林了吗?”

”看到了,可惜了那么好的竹子。”王支书叹气。

”我在想,竹子烧了,但竹根还在。”林书明说,”如果好好护理,明年春天就能长出新竹笋。”

”竹笋?”王支书眼睛一亮,”竹笋可是好东西啊,城里人最爱吃。”

”对,所以我想让那17个妇女负责竹林的恢复。”林书明说,”清理烧焦的竹子,给竹根培土施肥,还要防止有人破坏。”

王支书思考了一会儿:”这个想法不错。但是老八,这17个妇女也要吃饭啊,干这个能有收入吗?”

”短期内确实没收入。”林书明坦诚地说,”但我想了个办法。可以让她们一边护理竹林,一边在林下养鸡。”

”林下养鸡?”

”对,竹林里阴凉,正适合鸡活动。鸡粪还能给竹子施肥,一举两得。”林书明说,”我已经试过了,小鸡两个月就能长大,既能下蛋又能卖钱。”

王支书拍了下大腿:”好主意!这样既恢复了竹林,又有了新的收入来源。”

”不过这事得慢慢来。”林书明说,”先选几个可靠的妇女试点,成功了再推广。”

”行,这事我支持。”王支书说,”明天我就召集那些妇女,你来给她们讲讲。”

”还有一件事。”林书明补充道,”竹林恢复需要时间,至少要半年。这期间,我建议给参与的妇女每人每月补贴2块钱,从村集体基金出。”

”2块钱不多,可以。”王支书同意了,”但她们必须认真干,不能偷懒。”

”那是当然。”林书明说,”我会定期检查,还要建立奖惩制度。”

两人又商量了一些细节。最后王支书感慨道:”老八啊,你这脑子真好使。竹编、豆芽、养鸡,现在又要恢复竹林,一环扣一环。”

”王支书,这叫可持续发展。”林书明说,”不能竭泽而渔,要细水长流。”

回家的路上,林书明看到六姐还在鸡棚边忙活。借着月光,能看到那些小鸡已经长大了不少,羽毛渐渐丰满。

”六姐,这么晚了还不睡?”

”再喂一次水就睡。”六姐笑着说,”这些小家伙长得可快了,你看,都快有拳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