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去,村中心的大槐树下已经聚集了十七个妇女。她们三三两两地站着,窃窃私语,不时朝村委会的方向张望。
"都来齐了吗?"王支书拿着烟袋走过来,后面跟着林书明。
"齐了,王支书。"走在最前面的是刘大婶,五十来岁,在妇女中算是有威望的。
林书明站到人群前面,清了清嗓子:"各位婶子、嫂子,今天把大家叫来,是想给大家安排个活计。"
"啥活计?"有人问。
"养竹笋。"林书明说。
话音刚落,人群里就炸开了锅。
"养竹笋?"张家嫂子第一个跳出来,"林书明,你开啥玩笑呢?竹笋那玩意,春天才长,现在都七月了,哪来的笋?"
"就是,"旁边的李二嫂附和道,"再说了,竹林都被烧光了,拿啥养?"
林书明不慌不忙:"大家听我说完。竹子虽然烧了,但竹根还在土里。只要好好护理,明年春天就能长出新笋。"
"明年春天?"刘大婶皱起眉头,"那不是要等大半年?这大半年我们吃啥?"
"就是啊,"人群里有人喊,"等竹笋长出来,人都饿死了!"
"我看还是算了吧。"张家嫂子摇摇头,"这种没影的事,谁爱干谁干,反正我不干。"
说着就要转身走,其他几个妇女也跟着要走。
王支书这时开口了:"都别急着走,听我说两句。"
看着王支书发话,大家都停下脚步。
"我知道大家的顾虑,"王支书抽了口烟,"确实,养竹笋不能马上见效。但是村里不会让大家白干的。"
"啥意思?"刘大婶问。
"每个参与护理竹林的,村里每月补贴两块钱。"王支书说,"两块钱,够买十几斤粮食了。"
一听有补贴,妇女们的态度立马变了。
"真的?每月两块?"
"那可不少啊!"
"王支书,这钱从哪出?"刘大婶还是比较谨慎。
"从村集体基金出。"王支书说,"前两批竹筐挣的钱,留了一部分做基金,就是为了这种时候用。"
张家嫂子算了算:"一个月两块,半年就是十二块。这钱不少啊!"
"但是,"王支书话锋一转,"拿钱就得好好干活,不能偷懒。要是被发现偷懒,不仅没补贴,还要罚款。"
"那肯定好好干!"李二嫂表态,"有钱拿,谁还偷懒?"
"林书明,你说怎么养,我们就怎么做。"刘大婶作为代表发话了。
林书明点点头:"那好,大家跟我去竹林看看。"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向村后的竹林走去。
到了竹林,眼前的景象让大家倒吸一口凉气。原本郁郁葱葱的竹林,现在只剩下一片焦黑的土地,到处都是烧焦的竹竿。
"这......这还能长出竹笋?"有人怀疑。
林书明蹲下身,用手扒开表层的焦土:"大家看,这下面的土还是湿润的,竹根都还活着。"
他拔起一根烧焦的竹竿,露出下面的竹根:"看,根还是白的,说明还有生命力。只要好好护理,明年肯定能发新笋。"
"这片竹林有多大?"刘大婶问。
"差不多有八十五亩。"王支书说,"以前是村里的宝贝,可惜了。"
林书明站起身:"八十五亩,咱们17个人分,每人正好5亩。"
"5亩?"张家嫂子瞪大眼睛,"这么多?"
"不多。"林书明解释,"竹林不像农田,不需要天天侍弄。主要就是清理、培土、防虫害。"
他开始给大家讲具体的工作:"第一步,清理。把烧焦的竹竿都清出来,能当柴火的留着,不能用的集中烧掉,烧成的灰正好当肥料。"
"这个简单。"李二嫂说。
"第二步,培土。"林书明继续,"竹根周围要培上新土,最好混点农家肥。每个竹根都要照顾到,不能遗漏。"
"农家肥从哪来?"有人问。
"各家的猪粪、鸡粪都可以。"林书明说,"还有,我计划在竹林里养鸡,鸡粪就是现成的肥料。"
"竹林里养鸡?"刘大婶来了兴趣。
"对,竹林阴凉,正适合鸡活动。"林书明说,"而且鸡能吃虫子,帮竹子除害。等竹子长起来了,鸡有地方遮阴,竹子有肥料,两全其美。"
妇女们听得频频点头。
"第三步,除草防虫。"林书明说,"杂草会抢竹子的营养,要定期清除。还要注意防虫,特别是竹螟虫,专门蛀竹笋的。"
"竹螟虫长啥样?"
林书明在地上画了个图:"就是这种白色的小虫子,看到了要马上捉掉。"
讲完理论,开始分地。林书明拿着一根长竹竿当标尺:"从这里开始,每30步一块,就是一个人的5亩。"
他在地上插了根木桩:"刘大婶,从这里到那棵大松树,这5亩归你。"
刘大婶走过去看了看:"行,我认了。"
"张家嫂子,你的在刘大婶旁边,也是5亩。"
就这样,一块一块地分下去。每个人都仔细看着自己的地界,有的还用石头做了记号。
"分好地了,从明天开始干活。"王支书说,"每天上午来清理两个小时,下午再来两个小时。不用太累,细水长流。"
"工具呢?"有人问。
"锄头、铁锹各家都有吧?"林书明说,"筐子、扁担也自备。村里出钱买点石灰,杀虫用。"
"还有,"王支书补充,"每十天我和林书明来检查一次。干得好的有奖励,偷懒的扣钱。"
"啥奖励?"张家嫂子眼睛亮了。
"干得最好的,月底多发五毛钱。"王支书说。
"五毛钱!"妇女们都来了精神。
分完地,林书明又带大家看了看地形:"这里地势高,排水好,最适合竹子生长。但也要注意,下大雨的时候要挖排水沟,不能让水淹着竹根。"
"明白了。"刘大婶点头,"就像种庄稼一样,该细心的地方不能马虎。"
"对,就是这个理。"林书明说,"竹子虽然生命力强,但也需要呵护。你们把它当自家孩子养,它就能长得好。"
李二嫂突然问:"林书明,你说明年春天能长竹笋,真的假的?要是长不出来呢?"
"长不出来,损失算我的。"林书明保证道,"但我相信一定能长出来。竹子的生命力比你们想象的顽强。"
"那竹笋长出来了,归谁?"张家嫂子问了个关键问题。
王支书回答:"当然归集体。但是挖笋的时候,参与护理的人有优先权,可以按半价买。"
"半价?那不错啊!"妇女们都很满意。
临走前,林书明又叮嘱:"记住,竹根很浅,培土的时候不要挖太深。还有,发现有新芽冒出来,千万别踩,那可能就是未来的竹笋。"
回村的路上,妇女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
"一个月两块钱,不少了。"
"就是,比在生产队干活强。"
"主要是活不重,我们妇女也能干。"
刘大婶走在最后,若有所思。她走到林书明身边:"小林啊,我有个事想问问。"
"刘婶,您说。"
"这竹林,真的能恢复?"她压低声音,"我不是不信你,就是心里没底。"
林书明看着这个朴实的农村妇女,诚恳地说:"刘婶,我不敢说百分百,但八成把握是有的。您想啊,竹子连根都没死,怎么会长不出新芽?"
"也是。"刘大婶点点头,"那我就好好干,指望着明年吃竹笋呢。"
晚上,林书明和王支书又碰了个头。
"老八,你觉得这些妇女能行吗?"王支书有些担心。
"能行。"林书明说,"农村妇女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在。只要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她们比谁都卖力。"
"但愿如此。"王支书抽了口烟,"对了,养鸡的事你打算怎么弄?"
"先小规模试点。"林书明说,"等竹林清理得差不多了,就在林子里搭几个鸡棚,每个妇女分几只鸡养着。"
"鸡苗从哪来?"
"还是找刘队长换。"林书明说,"我们的豆芽产量上来了,可以大量换鸡苗。"
两人正说着,六姐跑来:"老八,快去看看,咱家的小鸡有一只不对劲!"
林书明赶紧跟着六姐回家。果然,有只小鸡耷拉着脑袋,站都站不稳。
"可能是着凉了。"林书明检查了一下,"六姐,弄点生姜水给它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