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刚过,学堂的篱笆上积了层薄霜,孩子们正在温砚的带领下临摹字帖,忽然看到巷口驶来一辆熟悉的马车,车帘掀开时,露出张温润如玉的面容。阿丫第一个丢下毛笔跑出去:“潇诀公子!您回来啦!”
潇诀披着件银狐披风,踩着薄雪走进院,身后的小厮扛着几个沉甸甸的木箱。“刚从京城赶回,”他笑着拂去肩头的雪,目光扫过院里晾晒的古籍副本,“听说学堂近来不太平,特意请了几位高手护院。”
青禾连忙迎上来,看到他风尘仆仆的模样,递上杯热茶:“公子怎么突然回来了?京城事务不忙吗?”潇诀接过茶盏,指尖微暖:“父亲让我送些东西来,顺便看看先生和孩子们。对了,我带了位贵客。”
话音刚落,马车里走下位穿绯色官袍的中年男子,面容清癯,腰间挂着金鱼袋。“这位是翰林院的刘学士,”潇诀介绍道,“他听闻先生修复了《武侯秘策》和岳元帅兵符,特来考证古籍。”刘学士拱手笑道:“沈先生的修复技艺名动京城,今日得见学堂风貌,果然名不虚传。”
沈砚秋从藏书阁出来,握着刘学士的手笑道:“刘大人亲自到访,学堂蓬荜生辉。快请进,正好让你看看那对青铜虎符。”众人簇拥着走进藏书阁,萧猛早已擦亮了展示架,两半虎符合在一起,在烛火下泛着幽光。
刘学士拿出放大镜仔细查看,惊叹道:“果然是岳元帅真迹!这虎符内侧的暗纹,与国史馆藏的《岳家军札》记载完全一致!”他转向潇诀,“多亏潇公子及时禀报,朝廷已下旨保护清风学堂,以后再无人敢来滋扰。”
潇诀打开木箱,里面竟是整套的文房四宝和防潮防虫的药材:“这些是文渊阁特制的宣纸和墨锭,修书能用。还有陛下赏赐的‘金箔纸’,抄录孤本最是妥当。”青禾看着琳琅满目的物件,连忙让孙先生记账:“公子每次都带这么多东西,学堂都快装不下了。”
“就当是我给孩子们的新年礼,”潇诀从袖中取出本画册,“这是京城画坊新出的《丝路全图》,阿里先生说孩子们对西域风物感兴趣,正好给他们当课本。”阿木看到画册上的骆驼商队,立刻拉着父亲阿里过来,指着其中一页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午后阳光渐暖,潇诀跟着沈砚秋查看古籍修复进度,看到《武穆遗书》抄本和《武侯秘策》残本整齐地摆在暗格里,不由点头:“先生把古籍藏得这般稳妥,我就放心了。对了,柳家倒台后,从他家抄出不少私藏古籍,父亲已让人送到县学,回头让孩子们去挑选些有用的。”
温砚正在教孩子们写“福”字,潇诀拿起支金粉笔,在纸上写下个飘逸的“福”字:“再过一月就是年关,今年咱们要好好热闹热闹。”顾公子举着自己写的字凑过来:“潇诀公子你看,我的字是不是进步了?”潇诀笑着点头:“比上次见时工整多了,这‘福’字的点画很有力量。”
忽然听到院外传来马蹄声,楚风带着两个衙役疾驰而来,手里捧着个锦盒:“潇公子,沈先生,京城急件!”打开锦盒,里面是卷明黄的圣旨,楚风展开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清风学堂守护文脉有功,特赐‘国之文脉’金匾,赏沈砚秋五品翰林院侍读衔,青禾、温砚等教谕各有封赏……”
众人连忙跪下接旨,孩子们虽不懂圣旨的意思,却跟着大人磕头,小脸上满是庄重。潇诀扶起沈砚秋笑道:“先生这下成了朝廷命官,以后学堂就是官家学堂了。”沈砚秋看着圣旨上的字迹,感慨道:“这不是老朽的功劳,是大家齐心护书的结果。”
傍晚时分,潇诀让小厮支起铁锅,煮了锅京城带来的腊八粥,红豆、莲子、桂圆熬得软糯香甜。孩子们围着锅边排队,阿丫捧着碗腊八粥,踮脚递给潇诀:“公子你快尝尝,周嬷嬷加了西域的葡萄干。”潇诀接过碗,看着孩子们冻得通红的鼻尖,心中暖意融融。
阿里带着商队伙伴送来西域的地毯,铺在藏书阁的地面上:“这羊毛毯防潮,先生们校书时脚不冷。”张猛则扛着新打的书架进来:“潇公子你看,这架子我照着京城样式打的,能摆更多书。”潇诀看着满院的忙碌身影,对沈砚秋道:“先生把学堂打理得像个大家庭,难怪孩子们舍不得离开。”
夜里,沈砚秋、潇诀和刘学士围坐在炭火旁,讨论如何整理岳家祠堂的古籍。“我已让人备好车马,开春就去岳家祠堂,”潇诀道,“父亲请了国史馆的专家,到时一起考证那些秘藏典籍。”刘学士补充道:“朝廷还会拨款修缮学堂,扩建藏书阁,让清风学堂成为天下乡学的榜样。”
青禾端来刚抄好的古籍副本,只见上面盖着“清风学堂藏”的朱印,边角还画着小小的石榴花纹——那是孩子们提议加的学堂标记。潇诀看着副本上工整的字迹,笑道:“青禾姑娘的字越来越有风骨了,难怪先生常夸你。”青禾脸颊微红:“都是先生教得好。”
窗外的雪又开始飘落,潇诀望着院里亮着的灯笼,忽然道:“记得第一次来学堂,还是三年前的冬天,那时孩子们连暖衣都没有。如今看着满院的灯火和书籍,真是恍如隔世。”沈砚秋点头:“是啊,文脉就像这炉火,只要有人添柴,就永远不会熄灭。”
第二日清晨,潇诀带着孩子们在雪地堆雪人,雪人手里捧着本用红布包着的书,脸上用墨笔画着笑脸。刘学士拿出画笔,将这温馨的一幕画了下来:“回去挂在翰林院,让京城的同僚都看看,乡学里的年味比官署热闹多了。”
离别的时候,潇诀给每个孩子送了支银制的笔:“这是京城老字号的毛笔,希望你们好好读书,将来考去京城,我在国子监等你们。”顾公子握紧毛笔,大声道:“我们一定会去京城看公子!”
马车驶离学堂时,潇诀掀开窗帘,看到孩子们追在车后挥手,沈砚秋和青禾站在门口目送,灯笼的光晕在雪地里拉得很长。他知道,自己早已把这里当作了另一个家,而这份牵挂,会像学堂的文脉一样,在岁月里绵延不绝。
青禾看着马车消失在巷口,转身对沈砚秋道:“潇诀公子说开春带我们去岳家祠堂,那些秘藏的古籍终于能重见天日了。”沈砚秋望着飘落的雪花,笑道:“是啊,风雪过后总有晴天,文脉传承也需要这样的接力。你看这雪下得正好,明年定是个丰年,书也能长得更好。”
藏书阁的灯火在雪夜里亮着,照亮了书架上整齐的古籍,也照亮了每个人心中的希望。青禾知道,潇诀的归来不仅带来了朝廷的庇护和京城的温暖,更带来了文脉延续的信心。这场跨越京城与乡野的守护,终将让清风学堂的书香,飘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