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刚过,清风镇的积雪还未完全消融,学堂门口已停满了车马。潇诀带着国史馆的几位老臣站在院中,看着沈砚秋将青铜虎符郑重地放入锦盒:“岳家祠堂在百里外的卧牛山,山路不好走,咱们得趁早出发。”
青禾和温砚背着整理好的工具包,里面装着拓印用的宣纸、修复古籍的糨糊,还有给孩子们带的干粮。“先生,岳家后人已在山下等候,”青禾递过暖炉,“山路寒,您揣着暖暖手。”沈砚秋接过暖炉,目光落在院墙上的“国之文脉”金匾上:“等咱们把古籍带回来,这匾额才算真正立住了。”
车队缓缓驶出镇子,潇诀的马车里堆满了书籍,他正和沈砚秋核对岳家祠堂的记载:“县志说祠堂建于南宋,当年岳元帅的部将在此隐居,才留下这些秘藏。”沈砚秋翻着《岳氏家史》:“岳平说祠堂有三层密室,每层都有机关,虎符是第一道钥匙。”
行至半山腰,岳平已带着族弟等候在路口,他们穿着传统的麻布孝服,腰间系着麻绳。“先生,潇公子,”岳平拱手行礼,眼眶微红,“先祖的典籍能重见天日,全靠诸位相助。”潇诀连忙扶起他:“守护文脉是分内之事,快带我们去吧。”
穿过一片松林,古朴的岳家祠堂出现在眼前,青瓦灰墙在山雾中若隐若现。祠堂大门上挂着“精忠世家”的匾额,字迹苍劲有力。岳平推开沉重的木门,一股尘封已久的气息扑面而来,正厅供奉着岳飞的牌位,香炉里的灰烬早已冰冷。
“密室入口在牌位后面,”岳平搬动供桌,露出块刻着花纹的青石板,“需要虎符合上才能开启。”沈砚秋取出青铜虎符,两半虎符对接的瞬间,“咔哒”一声轻响,青石板缓缓移开,露出黑黝黝的通道,隐约能看到石阶向下延伸。
潇诀让人点燃火把,率先走了下去:“大家小心脚下,这里常年无人走动,怕是有青苔。”通道狭窄陡峭,两侧的石壁上刻着岳家军的战图,刀枪剑戟的图案在火光中仿佛活了过来。青禾扶着沈砚秋,看着石壁上的“还我河山”四个大字,指尖划过冰冷的石面,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第一层密室不大,堆满了落满灰尘的木箱,打开一看全是铠甲和兵器,甲胄上的锈迹里还能看到暗红的血迹。“这是岳家军的战铠,”岳平拿起一副护心镜,“上面的箭痕是当年朱仙镇大战留下的。”沈砚秋用软布轻轻擦拭:“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得小心运回学堂修复。”
第二层密室藏着更多惊喜,靠墙的书架上摆满了线装古籍,《岳家军兵法》《武穆手记》《南宋战事纪要》……大多是失传已久的孤本。温砚激动得声音发颤:“先生,这《武穆手记》里记载着练兵之法,比抄本详细百倍!”潇诀连忙让人铺上毡布:“先分类登记,破损严重的单独装箱。”
最底层密室最为隐秘,需要转动石壁上的机关才能进入。里面没有书架,只有个巨大的石柜,柜门上刻着八卦图案。岳平按照祖传的口诀转动机关,石柜“轰隆”一声打开,里面竟是一卷卷用绸缎包裹的画卷,还有几箱封存完好的竹简。
“这是《中兴四将图》!”沈砚秋展开画卷,上面画着岳飞、韩世忠等名将的肖像,笔触细腻,神态如生,“竟是南宋宫廷画师的真迹!”潇诀拿起一卷竹简,上面用隶书刻着《兵法十三篇》,字迹清晰如新:“这些竹简用桐油浸泡过,才能保存这么久。”
青禾和温砚立刻开始工作,青禾用特制的纸张拓印竹简上的文字,温砚则小心翼翼地修复画卷的破损处。沈砚秋指导岳平辨认古籍的年代,潇诀让人将整理好的典籍装箱,每个箱子都贴上标签,注明种类和破损程度。
忙碌到午后,岳平在石柜的暗格里发现个紫檀木盒,打开一看里面竟是几封泛黄的书信,信封上写着“岳母手谕”四个字。“这是岳母刺字时写给儿子的信!”沈砚秋展开信纸,娟秀的字迹里满是殷切期望,“‘精忠报国’四字,原来早有母训在先。”
下山时,车队比来时庞大了许多,二十多个箱子装满了古籍、铠甲和画卷。岳平骑着马护送在旁,对沈砚秋道:“先生,这些典籍就托付给学堂了,岳家后人愿世代守护,绝不让它们再遭劫难。”沈砚秋点头:“我们会在学堂设‘岳氏典籍专架’,让孩子们都知道岳元帅的忠义故事。”
回到学堂已是深夜,孩子们还在灯下等候,看到马车里的古籍,立刻围了上来。顾公子踮脚看着铠甲上的箭痕:“这是岳元帅打仗时穿的吗?”张默则捧着画卷临摹:“我要把岳元帅的画像画下来,挂在教室里。”沈砚秋笑着摸摸他们的头:“这些都是咱们民族的宝贝,以后要一起守护。”
接下来的日子,学堂变成了修复工坊。青禾和温砚带领周秀才的儿子等几个学徒,日夜不停地修复古籍;张猛打造了专门的展柜,用来陈列铠甲和兵器;阿里带来西域的香料,用来去除古籍的霉味;潇诀则请来京城的画修复师,指导修补《中兴四将图》。
李县令和楚风也常来帮忙,李县令带来县学的藏书,与岳家典籍比对校勘;楚风则派人加固藏书阁,安装了更隐蔽的机关。孙先生的账本上,“岳氏典籍修复”一栏写得密密麻麻,红笔标注着已修复的卷数,绿笔记录着待修复的清单,最后画着个大大的笑脸。
一个月后,第一批修复好的古籍终于上架,沈砚秋在藏书阁举行了简单的仪式。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新衣,向岳元帅的画像行礼,岳平捧着修复好的《岳母手谕》,哽咽着读给大家听:“……为娘不求你封侯拜相,只求你保家卫国,无愧天地……”
潇诀站在沈砚秋身边,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轻声道:“先生,这些典籍不仅是文物,更是让孩子们明辨是非的镜子。”沈砚秋点头:“这就是文脉的力量,能穿越千年,照亮人心。你看这些孩子,他们会把这份忠义传承下去的。”
青禾看着书架上整齐的岳氏典籍,阳光透过云母窗纸照在书页上,尘埃在光柱中飞舞。她忽然明白,从守护学堂到开启秘阁,他们守护的从来不是冰冷的书籍,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信念。这份信念会像院中的石榴树,在春风中扎根生长,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庇护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书香中铭记历史,在清风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