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真的是岳元帅的遗物?”一位白发老者颤巍巍地伸手,却在触及书页前停住,眼中满是敬畏。沈砚秋点头笑道:“张老丈当年也是读过书的,不妨看看这手谕的字迹,是不是有股正气?”老者戴上老花镜细看,忽然老泪纵横:“是正气!是岳元帅保家卫国的正气啊!”
潇诀站在人群后,看着孩子们给参观者讲解典籍故事,对青禾道:“先生说要让文脉走出学堂,如今真的做到了。李县令已下文,每月初一开放藏书阁,让全镇百姓都能来看这些古籍。”青禾望着雨中愈发青翠的石榴树:“这才是岳元帅想看到的吧,让忠义故事传遍乡野。”
正说着,周嬷嬷匆匆跑来,手里拿着封信:“姑娘,京城来的急信,说是潇大人派人送来的。”潇诀拆开一看,眉头渐渐舒展:“父亲说朝廷要编修《宋史》,特意来借岳氏典籍做参考,还让我留在学堂协助整理,等典籍抄录完毕再送回京城。”
沈砚秋闻言大喜:“有潇公子帮忙,咱们的抄本定能更加精准。正好让孩子们也参与抄录,既能练字,又能学历史。”温砚立刻取来上好的宣纸:“我这就安排,让大些的孩子抄兵法,小些的临摹画像。”
消息传开,镇上的学子纷纷前来求学,连邻县的私塾先生都带着弟子来参观。学堂的院子里挤满了人,顾公子站在展柜前,像模像样地给参观者讲《朱仙镇大战》的故事,张默则在画板上临摹岳元帅的肖像,引得众人驻足观看。
青禾和周秀才的儿子负责古籍修复,他们用特制的糨糊修补虫蛀的书页,用金粉填补残缺的字迹。周秀才在旁帮忙研墨,看着儿子专注的神情,感慨道:“当年我总骂他不爱读书,如今修起古籍比谁都用心,这都是先生教得好啊。”
午后,阿里带着阿木来送西域的桑皮纸:“这纸韧性好,抄录古籍不易破。”阿木捧着自己抄的《岳母手谕》,用生硬的汉语念道:“精……忠……报……国!”沈砚秋笑着摸摸他的头:“说得好!不管是中原还是西域,忠义二字都是相通的。”
忽然听到院外传来锣鼓声,只见楚风带着衙役抬着块新牌匾走来,上面写着“忠义学堂”四个大字。“这是李县令特意请书法名家写的,”楚风指挥着挂牌匾,“以后清风学堂也是全县的忠义教化之地了,下个月还要在这里举办‘忠义故事会’,让孩子们讲岳元帅的故事。”
孩子们立刻欢呼起来,顾公子举手道:“我要讲《岳母刺字》!”石头也喊道:“我讲《郾城大捷》!”沈砚秋看着孩子们雀跃的模样,对潇诀道:“你看,文脉传承不用刻意说教,孩子们听着故事、抄着典籍,自然就把忠义二字记在心里了。”
潇诀翻开刚抄好的《岳家军兵法》,上面有孩子们用朱笔标注的疑难之处,旁边还有温砚的注解。“这些批注很用心,”潇诀指着一条“兵不在多而在精”的批注,“顾公子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实属难得。”青禾笑道:“他爹是猎户,常说‘打猎不在人多,在于看得准’,所以他懂。”
傍晚时分,雨停了,夕阳透过云层洒下金光。沈砚秋带着众人在藏书阁前种了棵柏树,树苗亭亭玉立,象征着忠义精神万古长青。“这棵树要让孩子们亲手浇灌,”沈砚秋对孩子们说,“就像守护古籍一样,要用心呵护,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孩子们排着队给树苗浇水,阿丫的小水壶里还漂着片花瓣,她认真地说:“小树要喝甜水才长得快。”潇诀看着这温馨的一幕,忽然对沈砚秋道:“先生,我想在京城也建一座类似的学堂,让京城的孩子也能读到这些忠义典籍。”沈砚秋欣慰点头:“好啊,文脉就该像这水流,从乡野流向京城,再从京城流向天下。”
夜里,藏书阁的灯依旧亮着。潇诀和沈砚秋在灯下校勘抄本,青禾和温砚整理孩子们的批注,周嬷嬷在厨房煮着夜宵,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和饭菜的香气。潇诀忽然指着窗外:“先生你看,月光下的柏树像不像岳元帅的身影?”沈砚秋望去,果然见树苗在风中挺立,宛如一位披甲的将军。
第二日一早,学堂来了位特殊的客人——位须发皆白的老兵,拄着拐杖,怀里抱着本破旧的兵书。“这是我爹留下的,”老兵颤抖着打开书,“他当年是岳家军的传令兵,这书上记着些没载入史册的战事,想请先生补到典籍里去。”沈砚秋连忙接过兵书,只见泛黄的纸页上满是密密麻麻的批注,字里行间都是烽火岁月的印记。
消息传开后,更多人带着珍藏的古籍和善本来到学堂。有位绣娘送来祖传的《忠义图》刺绣,上面绣着岳家军征战的场景;有位货郎带来了爷爷手抄的《岳元帅诗抄》,字迹虽稚嫩却字字恳切;连邻县的寺庙都送来藏经阁里的孤本,希望能在学堂得到妥善保存。
学堂的藏书越来越丰富,沈砚秋特意开辟了“民间典籍区”,专门存放这些来自百姓的珍贵文献。“文脉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他对孩子们说,“它藏在寻常百姓的家书里,绣在姑娘的针线里,记在老兵的回忆里,需要我们一点点收集、一代代传承。”
潇诀将这些故事写成书信寄回京城,很快收到父亲的回信,说朝廷要在全国推广“清风模式”,让每个州县都建一座忠义学堂,让古籍走出藏书阁,走进百姓生活。“先生的心血没有白费,”潇诀笑着递信给沈砚秋,“您守护的文脉,真的要传遍天下了。”
青禾站在藏书阁的窗前,看着院里读书的孩子、修补古籍的学徒、参观典籍的百姓,忽然想起母亲说的“书香能润城”。她知道,清风学堂的书香早已走出篱笆,浸润了整个清风镇,而这份浸润人心的力量,会像清明的细雨,无声无息地滋养着更多土地,让忠义的文脉在岁月中绵延不绝,让书香飘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