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青禾遇风 > 第四十二章 京华惊变
换源:


       芒种时节的京城,蝉鸣已渐起。沈砚秋住在潇府的客房,窗前的石榴树正开得火红,与清风学堂的那棵如出一辙。他刚校完国子监送来的《岳氏兵法》刻本,潇诀就捧着茶进来:“先生,明日早朝后陛下要在御书房召见您,商议在全国乡学推广古籍修复之事。”

沈砚秋放下朱笔,指尖还沾着朱砂:“推广之事急不得,得先培养师资。我已拟好教材,把清风学堂的修复技法整理成了《古籍新生录》。”潇诀接过书稿翻看,只见上面不仅有技法图解,还有孩子们修补古籍的插画,不由笑道:“先生连这都带着,真是走到哪都不忘学堂。”

夜色渐深,沈砚秋洗漱后刚要歇息,忽然听到院外传来极轻的衣袂声。他多年云游养成的警觉让他瞬间清醒,刚吹灭油灯,就见窗纸被利器划破,一支淬了剧毒的弩箭悄无声息地射进来,钉在对面的书架上,箭尾还在微微颤动。

“有刺客!”沈砚秋低喝一声,顺势滚到桌下。院外立刻传来打斗声,潇府的护卫显然早已察觉异动。他从靴筒里抽出防身的短刀,这是张猛特意为他打造的精铁匕首,刀鞘上刻着“清风”二字。

房门“哐当”一声被撞开,两个黑衣人身形如鬼魅,直扑房内。沈砚秋虽年事已高,但年轻时学的防身术并未生疏,他借着月光避开第一刀,短刀直刺刺客下盘。刺客显然没料到老者竟有武艺,踉跄后退时,护卫已杀到门口,长刀与刺客的弯刀碰撞出火星。

“保护先生!”护卫头领大喊着冲进来,与刺客缠斗在一起。沈砚秋趁机退到墙角,看清刺客腰间的青铜令牌——竟是几乎被剿灭的影狼堂标记!他心头一沉:影狼堂明明已被朝廷清剿,怎么还敢在潇府行凶?

激战中,一个刺客见势不妙,突然掏出烟雾弹掷向地面,白色烟雾瞬间弥漫开来。等烟雾散去,两名刺客已不知所踪,只在地上留下几滴黑色血迹,散发着淡淡的杏仁味——是剧毒“鹤顶红”的气息。

潇诀带着府医匆匆赶来,见沈砚秋安然无恙,才松了口气:“先生受惊了!护卫说刺客用了影狼堂的手法,但身法更诡异,像是受过特殊训练。”府医检查过弩箭上的毒药,脸色凝重:“这毒见血封喉,幸好没伤到先生。”

沈砚秋看着地上的血迹,忽然道:“不是影狼堂余孽那么简单。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冲着我来的,或者说,冲着岳氏典籍来的。”他走到书架前,取下那支弩箭,箭头刻着极小的“柳”字——与之前柳尚书府里的标记如出一辙!

“柳家余党!”潇诀恍然大悟,“柳尚书虽被革职,但他在军中的旧部还未清除干净,定是他们怀恨在心,想灭口泄愤!”他立刻让人封锁府门,同时派亲信去通知顺天府和禁军,“今晚绝不能让刺客逃脱!”

沈砚秋却摇头:“他们敢在潇府动手,必是有恃无恐。恐怕不只是报仇,更想抢走我带来的岳氏典籍副本。”他走到床前,掀开床板露出暗格,里面正是用油布包裹的典籍副本,“这些副本记载着岳家军的兵法要略,若落入歹人之手,后果不堪设想。”

潇诀让人将副本转移到府中密室,又加派了十倍护卫巡逻。沈砚秋坐在灯下,看着那支淬毒的弩箭,忽然想起青禾临行前的叮嘱:“京城不比乡野,先生凡事要多留个心眼。”他轻叹一声,没想到危险来得这么快。

三更时分,顺天府尹带着捕快赶来,在潇府周围布下天罗地网。禁军统领也亲自带队巡查,火把将整条街照得如同白昼。刺客显然没料到官府反应如此迅速,几次试图突围都被打了回去,最终被困在潇府西侧的柴房里。

“里面的人听着!放下武器投降!”顺天府尹在外喊话,柴房里却毫无动静。沈砚秋走到近前,闻到里面传来血腥味,对护卫道:“他们可能要自尽灭口,小心行事。”护卫撞开柴房门,果然见两名刺客已服毒自尽,脸上还带着诡异的笑容。

检查刺客尸体时,发现他们牙齿里藏着剧毒,袖口绣着隐蔽的柳叶纹——确是柳家旧部的标记。顺天府尹怒道:“柳家余孽竟敢在天子脚下行凶,明日我必上奏陛下,彻查此事!”

第二日早朝,潇尚书将刺客行凶之事奏明陛下,龙颜大怒,当即下令禁军全城搜捕柳家余党,同时加派护卫保护沈砚秋。御书房召见时,皇帝看着那支毒箭,沉声道:“沈先生护文脉有功,朕绝不能让你在京城受此威胁。柳家余孽一日不除,你就暂住宫中偏殿,由禁军贴身护卫。”

沈砚秋却道:“陛下,刺客针对的不仅是老臣,更是岳氏典籍所代表的忠义文脉。臣恳请陛下借此机会,彻查朝中与柳家勾结之人,肃清奸佞,才能让文脉真正安稳。”皇帝点头:“先生所言极是,朕已命大理寺牵头,务必查清此案。”

消息传回清风学堂时,青禾正在教孩子们拓印古籍。听到沈砚秋遇刺的消息,她手中的拓包“啪嗒”掉在纸上,墨汁晕染开一片黑斑。温砚连忙扶住她:“别担心,潇公子说先生没事,陛下已加派护卫。”

孩子们也围过来,阿丫拉着青禾的衣角:“先生会不会有事?我们要不要去京城保护他?”青禾强忍着泪水,摸了摸阿丫的头:“先生有陛下保护,不会有事的。我们要把学堂的事做好,等先生回来。”

她立刻让人备好马车,将学堂珍藏的柳家贪墨证据送往京城——那是沈砚秋临行前特意叮嘱收好的账册,里面记载着柳家克扣各地学堂修缮款的明细。“这些或许能帮先生查清案子,”青禾将账册交给可靠的护卫,“告诉先生,学堂一切安好,我们等他平安归来。”

京城的追查很快有了进展,在沈砚秋提供的账册和刺客尸体上的线索指引下,大理寺查出柳家不仅勾结影狼堂,还与北方敌国暗通款曲,妄图盗取岳氏兵法削弱宋军战力。涉案的十几名官员被一网打尽,柳家余党彻底肃清。

沈砚秋在京城的讲学得以继续,他在国子监讲古籍修复,在朝堂讲文脉传承,将清风学堂的故事讲给每一个人听。他带去的孩子们的画册被皇帝珍藏,《古籍新生录》被刻印分发到全国乡学,清风学堂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

一个月后,沈砚秋终于踏上归途。临行前,皇帝御赐“文脉守护者”金牌,还亲自题写“清风不度玉门关,书香能传万里远”的对联,让他带回学堂。潇诀亲自护送,车队里不仅有皇帝的赏赐,还有京城学子捐赠的数千册书籍。

马车驶入清风镇时,沈砚秋掀开窗帘,看到青禾带着孩子们站在路口迎接,学堂的灯笼在夕阳下摇曳,像一串温暖的星辰。他知道,这场京华惊变不仅没能阻断文脉的传承,反而让清风学堂的信念更加坚定——只要人心向暖,书香不灭,再凶险的风雨,都挡不住文脉远行的脚步。

青禾看着马车里熟悉的身影,眼眶一热。她知道,先生带回的不仅是赏赐和书籍,更是一份跨越京城与乡野的信念:文脉的守护,从来不是孤勇者的独行,而是千万人用真心与勇气,共同筑起的长城。而清风学堂,就是这长城上最温暖的烽火台,在岁月里永远亮着不灭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