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过通州闸口时,暮春的雨丝正斜斜掠过水面。青禾将最后一卷《海印岛秘录》收入樟木匣,匣底暗格里藏着柳舟托付的十二岛藏书图谱,边角用朱砂细细标注着“文枢归位,需防暗流”。石敢当正用特制的防潮纸包裹青铜令牌,听见舱外传来熟悉的马蹄声,笑着掀起帘子:“潇诀兄来得正好,这雨再下下去,怕是要耽误明日的文枢大典。”
潇诀翻身下马,玄色披风上沾着细密的雨珠,脸色却比天色更沉。他屏退左右,才低声道:“京中不稳。柳家余党虽已审结,但安王旧部在暗中串联,昨夜大理寺狱中有死士自尽,死前留下血书——‘文脉归京,血祭旧约’。”他看向青禾怀中的樟木匣,“陛下特命我带三百禁军护送,你们随身携带的图谱和令牌,已是他们最后的目标。”
青禾指尖骤然收紧,匣身的木纹硌得掌心发疼。她忽然想起鹰嘴崖溶洞里的警示:“柳氏武脉分两支,一支护岛,一支潜伏京中。”原来柳承宇并非孤例,那些藏在暗处的势力,从未放弃过对文脉的觊觎。石敢当默默将修复古籍的刻刀藏入袖中,那刀锋被他磨得锋利,映着舱内的烛光泛着冷光。
夜雨渐急时,船队在一处避风港暂歇。青禾凭栏眺望,岸边的芦苇在风中摇曳,隐约可见禁军甲胄的反光。潇诀安排的明哨暗哨已布下三重防线,连船底都派了水性最好的士兵值守。沈砚秋派来的老门房正煮着热茶,铜壶在炭火炉上咕嘟作响,茶香却压不住空气中隐约的肃杀之气。
“按行程,明日午时便能抵达崇文门。”潇诀铺开京畿地图,指尖划过通州到京城的水路,“过了朝阳门,便是禁军的地盘,他们不敢在那里动手。最危险的是今夜到黎明这段水路,两岸芦苇荡便于藏匿。”他忽然将一枚虎符递给青禾,“这是调兵信物,若遇不测,可直接调动沿途卫所。”
子夜时分,青禾被一阵极轻的水响惊醒。她悄然起身,透过舱窗的缝隙望去,只见数条黑影如鱼般从水下潜游靠近,手中握着涂了黑漆的短刀,刀刃在月光下闪过一丝幽蓝——是淬了毒的兵器。她立刻敲响床头的铜铃,清脆的铃声划破夜的寂静。
“敌袭!”潇诀的喝声从船头传来,紧接着便是兵刃相接的脆响。青禾迅速将樟木匣藏入床底暗格,用被褥掩盖好,转身抽出石敢当递来的短剑。舱门被猛地撞开,两名黑衣人扑了进来,面罩下的眼神狠戾,直扑床榻的方向。
石敢当挥起沉重的工具箱砸向一人,那黑衣人被砸得踉跄后退,青禾趁机旋身出剑,短剑精准地挑落另一人手中的短刀。她虽是女子,却在沈砚秋的教导下练过防身术,此刻身形灵动如燕,避开黑衣人凌厉的劈砍。石敢当则抄起墙角的长凳,与黑衣人缠斗在一起,凳腿扫过舱壁,发出沉闷的响声。
“他们要的是图谱!”青禾一边格挡一边大喊,余光瞥见一名黑衣人正用匕首撬着床底暗格。她忽然想起沈砚秋教的机关术,猛地踹向舱壁的凸起处,床板下瞬间弹出数根细针,黑衣人惨叫一声,手背被刺中,立刻红肿起来。
舱外的厮杀声越来越烈。潇诀带着禁军与黑衣人激战,箭矢穿透船篷的声音、兵刃碰撞的声音、士兵的喝喊声交织在一起,在雨夜里格外惊心动魄。青禾趁机拉着石敢当退到舱角,看着黑衣人前仆后继地冲进来,心中明白这些人是死士,不达目的绝不会罢休。
“用火折子!”石敢当忽然喊道,从怀中掏出沈砚秋特制的“火莲”——这是用硫磺和松香制成的易燃物,遇风即燃。青禾立刻会意,点燃火折子掷向舱门口的油布,火苗瞬间窜起,浓烟滚滚,逼得黑衣人暂时后退。借着浓烟的掩护,两人趁机冲出船舱。
甲板上已是一片混战。雨水混着血水在甲板上流淌,禁军士兵虽奋勇杀敌,但黑衣人悍不畏死,竟渐渐占据上风。潇诀身上已添了数道伤口,却仍挥舞长刀死守舱门,见青禾二人出来,急声喊道:“快带图谱走!我掩护你们乘小艇突围!”
青禾望着浴血奋战的禁军,咬了咬牙:“要走一起走!”她忽然想起《海防策》中记载的“火攻之法”,指着岸边的芦苇荡对潇诀喊道:“射火箭烧芦苇!断他们退路!”潇诀立刻会意,下令弓箭手点燃火箭射向岸边。
干燥的芦苇遇火即燃,火光迅速蔓延,将夜空映照得通红。黑衣人见状大乱,退路被断后阵脚渐失。青禾趁机带着石敢当冲向小艇,老门房早已解开缆绳等候在那里。就在这时,一名蒙面的黑衣人突破禁军防线,如鬼魅般扑向青禾,手中短刀直刺她怀中——他竟看穿了图谱已被转移到她身上。
“小心!”石敢当猛地推开青禾,自己却被短刀划破了胳膊,伤口瞬间变黑。青禾眼疾手快,将手中的短剑掷出,正中黑衣人咽喉。她扶住摇摇欲坠的石敢当,泪水混合着雨水滑落:“你撑住!我们马上到京城了!”
潇诀带着几名禁军赶来,迅速将他们护送上小艇。小艇在夜色中划出一道水痕,向京城方向驶去。青禾回头望去,燃烧的芦苇荡与激战的船队渐渐远去,石敢当靠在她肩头,呼吸越来越微弱,袖中的刻刀却仍紧紧攥在手里。
天快亮时,小艇终于抵达朝阳门码头。守在那里的太医立刻上前救治石敢当,青禾则抱着图谱,在禁军的护送下直奔皇宫。晨雾中的紫禁城庄严而肃穆,她踏着湿漉漉的石板路走向文渊阁,忽然明白文脉的守护从来都伴随着牺牲——那些在柳家湾、在海印岛、在今夜的水路中倒下的人,都在用生命照亮传承的路。
当青禾将沾着血迹的图谱交到陛下手中时,晨光正穿过文渊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