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
在世界历史上,公元1044年,统治英国的是威塞克斯王朝的“忏悔者”爱德华,刚继位不到两年的他,正在计划重建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就是后来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此时的英国,刚刚结束“七国之乱”,距他们最八卦辉煌的都铎王朝,还有600多年。距离《大宪章》的签订,还有121年。
而中国,正好是文化、经济最辉煌的赵宋王朝时期,宋仁宗执政,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在这一时期先后出现。
这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经济、政治相对稳定发达的阶段。
著名的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曾发表学术观点“唐宋近世说”,称中国的北宋时期,是世界古代史上最接近现代文明的一刻。
显然,历史不能复刻,再辉煌的过去,如果行差踩错,也会一夜崩塌,推倒重来。
公元1044年,第四代皇帝仁宗赵祯在位,恰逢赵宋王朝在北方统治的中间点。
此时距离赵匡胤960年黄袍加身,已过去八十四年,距离北宋灭亡的1127年,还有八十三年。
这一年春天,著名的滕子京被御史中丞王拱辰弹劾,致其被贬知岳州。
十月初二日,宋仁宗颁布宋夏和议诏书,为期耗时一年半的“庆历和议”正式达成。
十月,辽兴宗率十万精兵攻夏,双方大战贺兰山下,西夏胜后求和,最终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形势形成。
总的来说,庆历四年,是一段和平时期的开始,东亚进入休战期,中国开始休养生息,宋、辽、西夏的边境陆续开放,国内经济复苏,老百姓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在当时的中国,对于老百姓来说,这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很好的年景。
我们的故事,便从这一年的冬至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