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仙侠小说 > 修道都天 > 第二十二章 道长
换源:


       朝廷的军令送达东海平阳王府的时候已至傍晚。

门子还是不敢耽搁,快步送去内府。

赵王正在陪饭后王妃散步。

拿起信来,随手打开,信是公文,兵部下的调令,调东海铁骑入驻朔州,接受朝廷检阅。

随公文的附件还有杨缚被杀一事。

等到看完信,赵王平日里就显威严的脸色更加阴云密布。

他和他哥哥赵翃一个观点,最大可能就是淅川王按捺不住,在挑拨是非。

杨缚能做到宰相的职位,赵王是出了些力的。

不过推荐杨缚,赵王并无私心,纯粹欣赏杨缚的才能。

想到两人已阴阳两隔,赵王叹了一口气。

这个平日里与铁血为伍的汉子脸上流露出一丝伤感。

赵王转头对王妃说道:“杨缚夫妇于京南官道被害。”

“以后咱家要把杨安当自家孩儿对待。”

王妃面有诧异,显然对杨缚被害感到吃惊。

两人也没有了散步的兴致,便结伴回房。

回到房中,赵王又在房里来回踱步。

不光缅怀杨缚,还有对淅川王的忧心。

王妃迟疑的说道:“堂兄不会反叛朝廷吧。”

赵王不敢确定。

朝廷调拨铁骑护京,显然不是为了检阅这么简单。

路隔太远,有些消息传不到东海。

不过赵王依然一脸怒色:“他敢!想凭西陲这点军马就想反叛,痴心妄想,注定是死路一条。”

“玩火者必自焚!”

“若他安心接受朝廷迁封,可留其性命,做一个安逸王爷。”

“”若想着反叛朝廷,注定是满门抄斩。”

说完顿了一下又接着说道:“士兵不像庄稼,割了一茬又一茬。”

“一个军士背后又有多少腰都累弯了的百姓在供奉,铁血的磨练十不存一,他胆敢拿大乾朝的家底儿戏,朝廷必让他生不如死。”

“因内乱而亡的士兵最无辜,最不值得。”

可能因为赵王自己本身统兵的缘故,所以他对军士更为看重。

每个军士的身后都有十数个百姓税收的供养。

淅川王胆敢为了一己之利,让士兵白白无辜送命,徒耗国力,事后皇帝赵翃也绝不会轻饶与他。

朝廷对西陲动作缓慢就是想避免内战,徒劳无功。

也是怕台达族趁机入侵,造成边关生灵涂炭,并非真怕淅川王这点兵力。

“明日一早把杨安叫来一起吃饭。”

“我看玉瑶与他经常在为伴,明日我写封书信给他哥哥杨志,先把他们俩婚事定下来,守孝完了就让他俩人订婚、成亲。”

“以后杨安就是我赵某的儿子,杨兄把他托付与我,我自能让杨兄死不瞑目。”

王妃轻声的说道:“两个孩子的婚事,还是看看玉瑶这孩子怎么想的。”

赵王瞪大眼睛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什么时候婚事由得她自己做主了,本身咱家就想和杨家结为亲家,难道因为杨兄被害就毁诺轻言?这事我做不到,我也不允许赵府这般丢人现眼。”

王妃还是规劝道:“玉瑶杨安的婚事,当初不也是没来得及告知杨家,他们又不知道。”

“外人不知,我们自己知道?”

“赵家还做不来人走茶凉之事。”

“况且杨兄被害说到底,也与朝廷脱不了干系,我们怎能让其后人心寒,朝廷众官怎样看待我们。”

赵王说完后有些烦躁,便独自去书房休息去了。

次日一早,杨安便被叫来一起吃饭。

平日里饭菜都是在自己的小院子里吃,不过也偶尔被叫来一起吃个吃饭,饭后赵王会问一下学业。

吃饭讲究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时候屋里很安静。

来平阳王府这么久了,杨安也渐渐的放开了,该吃吃,该喝喝,随意了许多。

饭后丫鬟送来漱口茶,漱完口后几人移步一侧的茶桌。

赵王思索了一下道:“京城来信,你爹和你娘在回乡的途中遭遇歹人,已被迫害。”

杨安愣了愣说了句:“什么?”

他没听明白,亦或是消息太过突然,逃避性的否认了一句。

赵王没有再重复,杨安渐渐的明白过来。

他想哭,却因在别人家,想保留一丝最后的倔强,不愿把自己的软弱表现出来。

更加茫然的是他不知向谁哭诉心中的悲伤。

平阳王府终究只是借住。

杨安收住情绪对平阳王道:“此前多谢赵叔的照顾,我想去接我爹我娘回乡。”

赵王连想都没想就说道:“哪里你也不准去。”

“到底是谁杀害你爹娘,现在朝廷还没有眉目,你爹把你托付给我的,我不能让你再有任何闪失,你爹的遗身也已由朝廷安置。”

“你好好的待在王府,此事风波过后,我自会派人护送你去祭奠你爹娘。”

“我想若你爹娘还在,也不会让你冒这无谓的风险。”

接着赵王又对管家吩咐道:“赵二,速把崇明院布置成灵堂,给杨安的爹娘立两方牌位。”

然后又对跟在杨安身后和他一起来的杨府二管家杨全道:“你家少爷还小,你应该明白本王所说之事,看好你家少爷,和他一起给你们家老爷守灵。”

杨全赶忙躬身答应道:“是,王爷。”

平阳王又对杨安说道:“我还有事,要去东海军营,有什么事直接吩咐赵二。”

“你安心在王府给你爹娘守灵。”

平阳王不得不说和杨缚交情颇深,更兼惺惺相惜,所以才一力回护杨安。

哪怕这时的杨安不理解,而且不惜在自家府中给杨缚布置灵堂。

平阳王匆匆的走了,朝廷也因杨缚被害案风起波澜。

平阳王走后,杨安再走回自己的小院,只是表现的有些麻木,并没有太过悲伤。

直到赵府的管家布置好灵堂,用金粉在灵位上写有,“显考杨公讳缚三府君之位、先妣杨母太孺人闺名秀芝之位时。

杨安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没有嚎啕大哭,却悲伤的难以自持。

跪在灵位前,看着盆中的纸钱,膝盖传来的压痛远不及心中的悲苦。

两个灵位伫立在那里,无不昭示着杨安最亲的两个人已经离他而去。

父母对此时的杨安而言,不光是家人,还是依靠,是大山一般的存在。

杨安此时心中乱作一团,有痛失亲人的悲伤,也有往后自己一人的无助。

更加感到愤怒的是,他想要报仇,无奈他还太小,连走出王府都做不到,更别谈想为父母报仇。

杨安对着纸盆喃喃道:“娘,我该怎么办。”

这时赵玉瑶从屋外跑来,看到杨安跪在那里,赵玉瑶也跟他跪在一起,恭敬的磕了三个头后,拉了一下杨安的手轻轻叫了声:“杨安。”

杨安呆看着盆中燃烧的纸钱,置若未闻。

赵玉瑶有些心疼的看着杨安,但是没有在杨安身旁叽叽喳喳的说些安慰他的话语。

只是安静的陪杨安一起跪着,无言的陪伴本身就是一种安慰。

今天的赵玉瑶穿着一身素装,没有太深颜色,衬托的赵玉瑶贤淑静雅,不同往日的俏皮可爱。

没一会,王府的王妃和侧妃,带着两个世子一起来祭奠杨缚夫妇。

赵弘义还小,赵弘信结实的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头,王妃等人上了一炷香后,轻声对杨安说道:“安儿,节哀顺变,大事由你赵叔做主,以后王府就是你的家。”

赵弘信也跟着说道:“杨安以后我们就是亲兄弟。”

杨安低着头道:“谢谢两位婶婶。”

王妃点了点头,对赵玉瑶说道:“玉瑶,跟娘回去,娘有点事和你说。”

赵玉瑶摇头道:“我在这陪陪杨安,晚些时候过去给娘请安。”

王妃脸色一沉道:“听话。”

说着伸出手来,准备拉起赵玉瑶。

没办法,赵玉瑶只能站起来跟在王妃身后。

走的时候还不忘对杨安说:“我晚点再过来陪你。”

杨安没有回复,只是看着火盆。

一张燃烧的纸钱就如转瞬而逝的亲人一般。

晚些时候,平阳王从城外军营回府。

随行的还有一个道人,面容年轻,双鬓斑白,显得有些怪异,只不过神情淡定。

跟在平阳王身后,不为威严所动,像个得道高人。

两人来到灵堂,杨安还跪在那里,平阳王上了柱香,身后的道人低声念了句“福寿无量天尊。”

上完香后,平阳王转身一把拉住杨安的胳膊,把他提了起来,对着身后陪着的管家杨全说道:“扶你家少爷回房休息休息。”

“尽孝在心,他还小,身体不能垮了。”

杨全赶忙答应,伸手接过杨安。

平阳王便和道人去往书房。

……

两人在书房落座,平阳王端着茶在思索。

道人坐在对面,东张西望,对平阳王的书房好似很感兴趣一样。

“道长在看什么,若道长在此定居,本王把王府让予道长未尝不可,只要道长能定居此地。”

平阳王尽管低头沉思,但是好似对对面的道人了如指掌一般。

道长道:“惭愧惭愧,贫道受用不起。跟随王爷前来,只因王爷与将士对贫道多有帮助,并无他想,更不会在王府多有停留。”

平阳王点了点头,继续道:“不知道长说的答应本王做一件事,是不是什么事都可以。”

道长道:“不违背道义,不强人所难,不超过本次搜寻灵藤的价值之外都可以。”

说着从身上摸索出一瓶丹药继续道:“此丹对凡人有易筋健骨,延年益寿之效,可以赠予王爷,已谢王爷援手之举。”

平阳王看着丹药有些眼热,不过因为正值壮年,所以对延年益寿并不太迫切。

平阳王道:“本王想劳请道长去一趟云京,调查一桩命案,查出主使后,把他带来平阳城。”

此时的平阳王依然觉得杀害杨缚的主使是淅川王,所以想让道长把他带来。

道长把头摇的像拨浪鼓。

“贫道对查案一事一窍不通,此事必不能成。”

“不若还是把丹药赠予王爷,了结此事可否。”

平阳王面色平淡道:“本王对丹药没有兴趣,既然道长不想做,那就再换一件。”

“劳请道长对亡兄做场法事,炼度安息,护佑子孙。”

道士脸带些许尴尬之色道:“贫道不敢妄言,炼度之法确实不难。”

“同道当中却有众多修炼者,只是贫道未有涉猎,更不敢妄加承拦,还望王爷见谅。”

平阳王本身就是想和道长结个善缘。

对于道士所说的帮忙做一件事,刚开始确实抱有希望,见他连推两事,也就有些心冷了。

至于丹药,谁知道是什么丹药,平阳王怎么可能会随意接纳。

平阳王叹了口气道:“那不知…道长可有传人?本王有两个儿子,想其中一个拜入道长门下,左右侍奉道长。”

“当然道长若无意收徒就当本王未说,帮忙之事就不要再提了,只当本王与道长结个善缘了。”

道士沉吟了一下道:“贫道确实有收徒的意愿,不过收徒需看其天分,还有其是否有师徒之缘。”

“这件事贫道可以应下,明日若有闲暇,贫道自当查其灵窍,若有天分,贫道可与其结为师徒。”

“不过,贫道随波逐流,四处飘荡,可能世子也要跟着远离王爷。”

平阳王不在乎的道:“男儿有志,志在四方。”

“雄鹰总要翱翔天际,只望道长能护其周全,其余概不论谈。”

道士点了点头算是应了下来。

……

晚些时候,平阳王想把两个世子择一拜道长为师之事告知王妃。

不出意外王妃自然不同意。

二子不是嫡出,王妃不太在意。

但赵弘信不仅是嫡出,还是长子,照理以后平阳王王位是传给赵弘信的。

放着王位不当,当个劳什子道士,王妃当然不会同意。

平阳王好言道:“拜师之事,还看道长,不是想拜就能拜的。”

王妃反驳道:“谁知道这道人是好是坏,坑蒙拐骗。”

“若是个人贩,又该如何。”

“道长是有真本领的,玉瑶的师傅玉娘子出海为道长寻找青海灵藤的时候,险遇海妖鳄,就是道长出手搭救的。”

“听玉娘子言,道长用的一把巴掌大小飞剑,在数米之外取海鳄首级。”

“等闲人能做到?除了传说中的仙人,我还没听说过那个江湖高手有如此手段。”

“玉娘子以前在江湖也算拔尖,但是她言,道长如此人物,闻所未闻。”

尽管王妃听平阳王所言有些惊讶,但是依然不想让赵弘信去拜师。

缓声规劝道:“要不还是别让信儿去了,让杨安代替信儿和弘义一起让道长鉴查一下,若是杨安能拜入仙家,也能了却夫君一桩心事。”

不怪王妃势利,或许当初杨缚在朝廷当宰相的时候,她确实想自家的女儿嫁入官宦人家。

后来杨缚夫妇被杀,杨安成孤儿,自然不想女儿嫁过去跟着受苦。

同样自己亲生的儿子,不出意外往后会继承王位。

此时自然不想拜师学艺,当个不着边际的道士。

这个时候就不能怪她推出杨安当做挡箭牌。

平阳王略一思索点头

“确实不能偏颇,明日他们三人都让道长看看,道长收那个为徒,那便是他的造化。”

“若收杨安为徒,那就是我们赵家没有仙缘,我也不愧对杨兄。”

王妃不敢忤逆平阳王,尽管没能劝阻,但是加了一个杨安也是好的。

当然王妃更想杨安和赵弘义随便一个拜道士为师。

这样不管是谁,对王府都没有大碍。

杨安一走,玉瑶就可以再找个官宦人家出嫁,免得两人纠缠在一起,遭人旁言。

若是赵弘义拜入门下,那更好,赵弘信可以安稳的从平阳王手中接过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