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春燕和陈默就拎着帆布包赶来了。
包里装着“岭南山水”纹样的详细参数表,还有两块煮得透的香云纱面料——
一块电力纺的,适合绣远景山水;
一块粗棉的,用来试绣近景竹簇,都是她前一晚特意从仓库挑的好料。
刘厂长安排的助理早已在车间等着,身后跟着两个穿蓝色工装的技术员,据刘厂长说这些都是厂里的专业老师傅。一旁的半自动绣花机擦得锃亮,针板上还留着上次试机的细痕。
“这机器绣过不少丝绸,就是没碰过你们这种煮过的布,可得多试试。”他拍了拍机器外壳,语气里带着点期待,又藏着点不确定。
春燕先把电力纺面料固定在针板上,指尖顺着布纹摸了摸——香云纱经薯莨煮、河泥过乌,布面比普通丝绸厚了近 1.5倍。
陈默凑过来,帮技术员调整针脚间距:“先调松点,别把布扎破了。”
机器启动的瞬间,车间里只剩下“咔嗒咔嗒”的声响。
可刚绣出半道山轮廓,针就突然歪了,在布上戳出个细小的毛边。
技术员赶紧停机,蹲在旁边检查:“针太细,布太厚,受力不均就容易偏。”
于是大家换了粗针再试,山轮廓倒是齐了,可水波纹又出了问题——工人按国营厂的老法子绣,针脚绷得太紧,水纹像冻硬的冰棱,硬邦邦贴在布上。
陈默不信邪,跟着春燕又反复调了三次针脚松紧,都没调出手工那种“风一吹就晃”的活劲。
看着堆在旁边越来越多的废布,那位助理眉头拧成了疙瘩:“要么把水波纹改成直线,要么换薄点的普通丝绸,香云纱这厚度,机器实在吃不消。”
春燕也眉头紧皱,确实难办。没想到刚开始便遇到这么大一个坎。
看着陈默在机器前和师傅们不断调试却徒劳无功的样子,春燕有些心急。
总不能刚答应的事情一开始就翻了车吧?!
快想想办法!
春燕逼着自己想解决方案。
到第十三次试验失败,春燕在停机的提示声下终于想到了点子。
“我知道了!”
众人被吸引去目光,只见春燕从帆布包里掏出块“雾中山”碎布——那是她刚学香云纱工艺时绣的,布上藏在山影里的细竹还带着点生涩,却透着股自然的劲。
她把碎布铺在机器旁:“不用改纹样。看,机器绣的轮廓其实很规整,就是少了点手工的‘呼吸感’。”
“咱们可以分工——厂里先用机器绣出山水的基础轮廓,我们再派姑娘来手工补绣,在山尖叠两针淡青‘雾丝’,顺着布纹斜向走,能显出山的层次感;水波纹旁边补三簇细竹,竹枝留半寸虚尾,既不抢山水的风头,又能让布面活起来,还贴合‘岭南山水’的意境。”
陈默眼前一亮:“这法子好!细竹针脚浅,不用扎透厚布,还能藏在纹样里,比其他装饰更贴主题。”
一旁的助理也惊讶住了。
天才般的想法。
机器作出基本样子再加以手工二次加工的灵魂点缀,成就全新样式。
说干就干,大家很快规划好了机器需要完成的工序开始试验。
随着机器的嗡鸣,很快第一版便成功的制作了出来,春燕赶紧自己上手补上手工工序,不一会儿便完成了。大家赶紧围上去看,机器绣的山水轮廓规整得像画出来的,手工补的细竹藏在山影水纹间,竹尾的虚针在光里轻轻晃。
太漂亮了!
几个老师傅都连连夸赞。
新的工艺成了!
当天下午,春燕就把曲琳琳和阿梅调到了丝绸厂。曲琳琳手巧,绣竹枝的针脚又细又匀;阿梅心细,能精准找到布纹里的薯莨痕,让竹枝顺着肌理走。
春燕蹲在旁边,手把手教她们:“竹杆要扎在布纹深的地方,竹梢要飘在布纹浅的地方,这样才像从土里长出来的。”
陈默也没闲着,跟着技术员调整机器速度,把绣轮廓的速度从每分钟 30针降到 20针,还在机器旁贴了张纸条,写着“山形用 2档松度,水纹用 1.5档”。遇到工人拿捏不准布纹走向,他就掏出春燕画的布纹示意图,一条一条讲清楚。
十条试绣样品很快完成。
刘厂长看着那样品摆在办公桌上,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布上显得更加精致。他拿着样品翻来覆去看,指尖蹭过细竹的针脚,忍不住笑:“这手工补得妙!既省了机器的劲,又保住了你们的手艺魂,比我预想的还好。”
刘厂长当即就让助理拟好了合作协议,还额外调配了两名熟练机工,专门负责绣山水轮廓,让曲琳琳和阿梅能专心补绣。
接下来的一周,春燕的日子像上了弦的钟。每天清晨先去仓库安排布鞋生产,嘱咐小吴盯着新到的薯莨料;再骑着自行车往丝绸厂赶,路上买个白面馒头当早饭;中午在厂里食堂凑活吃碗红薯粥,就着咸菜咽下去;傍晚带着补绣好的样品回仓库,还要核对第二天的用料清单,常常忙到深夜。
曲琳琳和阿梅也铆足了劲。
手指被针扎出小血珠,就撕块布条裹上,接着绣;
眼睛酸了,就用凉水洗把脸,再接着干。
有次阿梅补绣时,竹枝的虚尾没留够,春燕没批评她,只是拿过针线,在布上示范:“你看,多留半寸,风一吹就像在晃,客户拿到手,能摸到这细微的差别,才觉得值。”
后续的生产格外顺利。两百条手帕按时完成。
春燕把它们按颜色深浅叠好,每十条装一个木盒——盒底垫着煮布时用的陈艾碎,既防潮,又能让香云纱的淡香慢慢渗出来。木盒盖贴上标签,写着“岭南山水・香云纱手帕”,字是陈默写的版子,清瘦的字体衬着布面的纹理,格外雅致。
新雁记的手艺随着乔先生的订单传播向国外。
“啪!”
乔先生收到货的第三天,就拍来了电报。
电报纸在春燕手里轻轻晃,上面的字迹透着兴奋:“客户反馈极佳,追加下月三百条订单,照常款式。”
刘厂长看着春燕分享的电报时,脸上的笑藏都藏不住:“以后你们的香云纱订单,厂里优先安排机器,补绣的场地也给你们留着,咱们长期合作,共赢!”
这些大订单,自己分的油水都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