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朱元璋,正在文华殿处理奏章。
桌上堆着厚厚的一摞奏章,他眉头紧锁,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地方灾荒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这让他忧心忡忡。
北元残余势力还在边境作乱,时不时侵扰大明疆域,边境将士苦不堪言。
更让他头疼的是,朝中勋贵们处处阻挠政令,很多政策根本推行不下去。
“唉!”朱元璋重重地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朱笔。
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脑海里突然想起了朱植。
那个平日里不起眼,却在太液池救了郭宁妃的十五子。
“李瑾!”朱元璋开口喊道。
一直守在殿外的李瑾立刻走了进来,躬身道:“老奴在!”
“你之前去查朱植,查到什么了?”朱元璋问道。
李瑾连忙回话:“回陛下,十五殿下在国子监读书很用功,平时喜静,很少外出游玩。
殿下还特别爱读杂书,李贤妃娘娘特意让李氏族人从宫外搜罗了不少农书、医书,给殿下研读。”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另外,老奴已经安排锦衣卫在城内传播殿下救郭宁妃的正面消息,防止有人散布负面传言,坏了殿下的名声。”
朱元璋点了点头,对李瑾的安排很满意。
“做得好。”
这时,李瑾看了看天色,小心翼翼地提醒:“陛下,时辰不早了,该用膳了。
今日要不要去坤宁宫,跟皇后娘娘一起用膳?”
朱元璋想了想,却摇了摇头:“不了,今日不去坤宁宫了,改道去武英殿。”
李瑾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是!老奴这就安排!”
他不敢耽搁,立刻出去吩咐锦衣卫加强武英殿周边的警戒,又让人通知尚食监,赶紧把膳食送到武英殿去。
而另一边,武英殿内一片忙碌。
朱植正指挥着几个太监,在前厅摆放刚做好的八仙桌和太师椅。
“左边再挪一点,对,就这样,跟茶几对齐。”
朱植一边指挥,一边检查摆放的位置,力求完美。
就在这时,一个宫女匆匆跑了过来,对着朱植说道:“殿下,贤妃娘娘来了。”
朱植抬头一看,果然看到李贤妃朝着前厅走来。
“母妃,您怎么来了?”朱植迎了上去。
李贤妃走到前厅,看到原本摆放的榻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崭新的桌椅,有些惊讶:“植儿,你把榻具撤走了?”
“是啊母妃。”朱植拉着李贤妃走到太师椅旁,“您试试这椅子,坐着比榻具舒服多了,以后会客也方便。”
李贤妃半信半疑地坐下。
太师椅的靠背贴合脊背,扶手高度也正好,坐着确实比硬邦邦的榻具舒服不少。
“嗯,确实挺舒适的。”李贤妃满意地点了点头。
一旁的宫女看着椅子,开口说道:“殿下,这椅子虽然舒服,但天凉了,坐着恐怕会冷,不如加个棉垫?”
朱植眼前一亮:“你这个提议好!回头就让人做几个棉垫铺上。”
李贤妃好奇地问道:“植儿,这桌椅样式新颖,你从哪儿学来的?”
朱植早就想好说辞:“母妃,是从一本古书上看到的,觉得好用,就让人做了一套。”
李贤妃没有多疑,点了点头:“嗯,做得不错。”
就在母子俩准备去偏殿用膳的时候,一个小太监匆匆跑了进来,脸色慌张地说道:“殿下!贤妃娘娘!陛下快来了!已经到武英殿门口了!”
朱植和李贤妃都愣住了。
朱元璋怎么会突然来武英殿?
两人来不及多想,赶紧整理了一下衣物,快步朝着殿门跑去。
到了殿门口,朱植和李贤妃带着一众侍从,恭敬地站在两侧。
很快,朱元璋的身影就出现在了视线里,李瑾和几个贴身侍卫跟在他身后。
“儿臣(臣妾)参见父皇(陛下)!”朱植和李贤妃同时躬身行礼。
朱元璋摆了摆手:“免礼吧。”
他看了看朱植和李贤妃,开口说道:“今日朕就在武英殿用膳。”
“是!父皇,您里面请!”朱植连忙侧身引路。
众人陪着朱元璋走进武英殿,朝着偏殿走去。
刚进偏殿,朱元璋和李贤妃都愣住了。
偏殿里原本的矮桌和榻具不见了,摆着一张崭新的圆桌,周围还放着十把椅子。
“这是……”朱元璋指着圆桌和椅子,看向朱植。
朱植赶紧上前解释:“父皇,这是桌子和椅子,专门用来吃饭的。
以前用矮桌跪坐吃饭,时间长了腿会麻,用这桌椅就方便多了,坐着也舒服。”
朱元璋饶有兴致地走到椅子旁,坐了下来。
他活动了一下身体,确实比跪坐舒服太多了。
“不错不错,这东西好用!”朱元璋脸上露出了笑容。
他对着外面喊道:“李瑾!让尚食监把膳食端进来,就摆在这圆桌上!”
“是!老奴这就去!”李瑾连忙应下。
很快,尚食监的太监宫女就端着食盒走了进来,把一道道饭菜摆放在圆桌上。
朱元璋看着桌上的饭菜,又看了看朱植和李贤妃,说道:“你们也坐下,今日咱们一家人,就一起在这圆桌上用膳。”
朱植和李贤妃都有些意外,这可是打破了以往的分餐制规矩。
但他们不敢拒绝,连忙在朱元璋身边坐下。
用餐时,朱元璋看着圆桌和椅子,又问道:“植儿,这桌椅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别跟朕说是从古书上看的,朕可不信。”
朱植心里一紧,随即镇定地说道:“父皇,确实是从书上看到的。
想着找个能让母妃舒服点的法子,后来在书上看到这桌椅的样式,就让人做了一套。”
朱元璋听完,心里一暖,看着朱植的眼神柔和了不少:“好孩子,有心了,真是个有孝心的。”
朱植拿起公筷,夹了一块朱元璋爱吃的红烧肉,放在他碗里:“父皇,您尝尝这个。”
李贤妃也效仿着,给朱元璋夹了一筷子青菜。
朱元璋看着碗里的菜,又看了看身边的朱植和李贤妃,心里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温暖。
这种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感觉,是他在其他地方从未体会过的。
一旁的李瑾看着这一幕,有些犹豫,但还是上前一步,小声提醒:“陛下,君臣有别,这样恐怕……”
“无妨。”朱元璋摆了摆手,打断了李瑾的话,“今日在武英殿,没有君臣,只有家人。
难得这么开心,别扫了朕的兴。”
李瑾不敢再多说,只好退到一旁。
偏殿内,饭菜的香气弥漫,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着饭,气氛温馨又和睦。
朱植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暗暗庆幸。
看来,这桌椅没白做,不仅让朱元璋满意,还拉近了父子之间的距离。
……
偏殿的用餐结束后,朱植主动上前,对着朱元璋躬身道:“父皇,饭后不如去前厅品品茶,歇歇脚?”
朱元璋正觉得饭后有些困倦,闻言点了点头:“也好,就去前厅坐坐。”
李贤妃也跟着起身,三人一同朝着前厅走去。
前厅里,八仙桌和太师椅已经摆放整齐,桌上还放着一套精致的茶具。
朱植引着朱元璋和李贤妃坐下,又吩咐小禄子:“去把刚泡好的雨前龙井端来。”
“是,殿下!”小禄子连忙应声跑去。
很快,小禄子就端着茶水回来,给三人各自斟了一杯。
茶香袅袅,沁人心脾。
朱元璋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目光落在朱植身上:“植儿,你在国子监读书,平日里都学些什么?《四书五经》都学懂了吗?”
这是朱元璋第一次主动问起朱植的学业,朱植不敢怠慢,认真回道:“回父皇,儿臣在国子监主要学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些儒家经典,还有《诗经》《尚书》等。
大部分内容儿臣都能理解,遇到不懂的,也会向教谕请教。”
他的回答不卑不亢,既没有夸大自己的学识,也没有显得怯懦。
朱元璋微微点头,心里暗暗打量着朱植。
其他皇子见到自己,要么拘谨得说不出话,要么刻意讨好显得油腻。
可朱植不一样,面对自己时坦然自若,落落大方,丝毫没有畏惧之意。
这种气质,在皇子中实属少见,让朱元璋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他哪里知道,朱植体内装着三十多岁的现代灵魂,对封建等级没有那么深的敬畏感。
“国子监里,先生们会不会跟你们讨论朝堂上的决策?”朱元璋又问道。
朱植想了想,回道:“会的,教谕偶尔会跟我们聊起朝堂上的事,让我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那最近都聊了些什么议题?”朱元璋好奇地追问。
“主要是议论北元战事。”朱植如实回答。
朱元璋眼睛一亮,身体微微前倾:“哦?那你对北元战事有什么看法?”
朱植知道,这是展现自己的好机会,但也不能说得太离谱。
他组织了一下语言,缓缓说道:“回父皇,儿臣觉得,如今北元势力已经大不如前,徐达将军率领明军出征,想必已经击溃了北元的残部。”
这话一出,朱元璋脸上露出了诧异的神色。
徐达获胜的消息还没公开,朱植怎么会知道?
朱植看出了朱元璋的疑惑,连忙补充道:“父皇,儿臣只是听教谕说,徐达将军用兵如神,明军又骁勇善战,所以才猜测徐达将军已经获胜了。”
这个解释合情合理,朱元璋没有多疑,只是点了点头:“那你还有其他看法吗?”
“儿臣还觉得,大明很难长期管控漠北。”朱植继续说道,“漠北地处偏远,气候又恶劣,物资运输困难,而且蒙古部落向来游牧,就算暂时击溃他们,将来也难免会有部落卷土重来,再次侵扰边境。”
朱元璋沉默了,朱植的话,正好说到了他的担忧上。
他看着朱植,又问道:“那你觉得,蒙古部落今后会怎么样?”
朱植深吸一口气,说出了更关键的观点:“父皇,儿臣觉得,蒙古部落虽然现在分散,但他们心里仍有统一的想法。
就像西边的帖木儿,如今势力渐长,说不定将来会成为大患。
这些蒙古部落现在看似弱小,可终究是北方的隐患。
儿臣认为,咱们得加强北方的边防,推行屯垦政策,让士兵在边境开垦土地,既能自给自足,又能随时防备蒙古部落的进攻。”
朱元璋的内心彻底被震动了。
满朝文武大多认为北元已灭,无需再担心蒙古部落,可朱植的分析,却精准地切中了潜在的风险。
这个十五子,竟然有如此深远的眼光!
“你这些想法,都是从哪儿听来的?”朱元璋忍不住追问。
“回父皇,一部分是从书上看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儿臣自己琢磨的。”朱植含糊地回应,总不能说自己知道历史走向。
朱元璋没有再追问,心里却已经做了决定。
明日上朝,一定要把朱植的这些分析,跟大臣们好好商议一番。
朱植见朱元璋陷入沉思,又补充道:“父皇,其实咱们现在无力长期管控漠北,最核心的原因,还是元末战乱让百姓伤亡太多,人口稀少,粮食产量也上不去。
儿臣觉得,粮食充足了,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人口才能慢慢增加。
人口多了,生产力、人才和军队自然也就强了。
所以说,人口和粮食,才是咱们大明的根基啊。”
这番话,瞬间引起了朱元璋的共鸣。
他重重地叹了口气:“你说得对,可现在的困境是,人口恢复至少需要几十年时间。
而且地方上的官吏,大多出自勋贵世家,政令推行全靠县令,那些世家大族垄断了大量资源,改革根本推进不下去,难啊!”
这是朱元璋压在心里很久的烦恼,今日竟然对着朱植说了出来。
朱植看着朱元璋愁眉苦脸的样子,安慰道:“父皇,咱们不是在推行科举改革吗?将来通过科举选拔更多寒门子弟入朝为官,说不定能慢慢改变世家垄断的局面。”
朱元璋苦笑着摇了摇头:“科举改革的成效太有限了。
虽然设了国子监,也推行了科举,可制度不完善,阅卷的官员大多是勋贵出身,寒门子弟就算考得好,也很难被提拔上来。
想要打破世家对朝堂的垄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说完,朱元璋又端起茶杯,一口饮尽,眼神里满是对朝堂困境的感慨。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