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 > 第七十六章买车
换源:


       阳光透过新装的窗帘照进工坊办公室,张磊指着一份清晰的财务报表。

“又有一笔尾款昨天全部结清了。”

他语气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加上我们这几个月的零售和那几个小批订单,扣除所有成本、预留发展基金和大家的分红,账上还能剩下这个数。”

看着财务报表上那个令人安心的数字,柳青长舒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的资金链终于得以松弛。

喜悦是短暂的。龟背纹的补充考据必须马上进行。

评审意见很明确:需要更扎实的历史源流考证。

“这次,我们必须找到铁证。不能只是口述和推测,要有实物,或者明确的文献记载。”

目标明确,但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需要频繁去省图书馆、博物馆查阅资料,需要走访可能掌握线索的老艺人,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异地奔波。

“青姐,这周光租车去省城就跑了三趟,费用太高了,而且太耽误时间。”张磊拿着报销单抱怨,“有时候临时需要送个急件或者接个人,根本来不及。”

周明也附和:“是啊,我们去收柳条,每次都要雇车,碰到雨天路不好走,加钱都没人愿意去。”

柳青看着大家,心里明白他们的意思。她敲了敲桌子:“我们买车吧。我提议,买两辆车。”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她。

“一辆皮卡,专门用来跑月亮坳原料基地。以后去看柳条、运柳条,就不用再求人找车或者折腾班车了,能保证柳条最新鲜的状态运回来,这对品质至关重要。”

“另一辆,买辆七座的SUV。以后咱们出去参加展会、交流学习,或者有重要客户来需要接送,总不能老是挤班车或者借车吧?这也代表我们工坊的形象和实力。”

周明第一个跳起来支持:“我举双手双脚赞成!早该买了!效率就是生命线!”

但爷爷的眉头皱了起来:“买车?烧油烧保险的,得花多少钱?才吃上几天饱饭,就想着摆谱了?老祖宗编筐可没靠四个轮子!”

柳青刚回来的时候柳明远是不想孙女被别人瞧不起,是赞成柳青买车的,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她孙女不开车也能耐着呢!

柳建国沉默了一会儿,看了看父亲,又看了看女儿,开口道:

“爸,青丫头说得有道理。去月亮坳的路不好走,每次运柳条都折腾掉半条命,要是碰上雨天,柳条闷着容易坏。有辆自己的车,确实能省心不少,也能保住料子。”

柳青接着解释:“爷爷,买车不是摆谱,是为了更好地干活,是为了保住咱们的本。没有好柳条,再好的手艺也编不出好东西。而且,有了车,我就能带张磊他们多出去跑跑,给龟背纹找历史证据,这也是正事啊。”

爷爷看着众人,又看了看柳青,最终叹了口气,挥挥手:“罢了罢了,你们年轻人看着办吧。别买太扎眼的。”这算是默许了。

新车很快提了回来:一辆实用的国产皮卡,和一辆看起来稳重不失体面的七座SUV。两辆车停在工坊门口,成了清河镇一景,引来不少乡亲围观。

工坊的几个年轻人兴奋地围着车转悠,摸摸这看看那。

变化是立竿见影的。柳建国和周明开着皮卡去月亮坳,当天就能往返,带回的柳条青翠欲滴,仿佛还带着晨露。他甚至在车上配备了保湿篷布和简易支架,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几乎降为零。

而SUV第一次出任务,就是载着柳青、张磊、爷爷和李阿婆,去市里参观一个民间工艺展。来回舒适便捷,大家不再像以前那样奔波劳累,能有更多精力用在正事上。

更重要的是,有了SUV,柳青他们的龟背纹补充考证行动得以顺利展开。他们不再局限于本镇,开始驱车前往邻县的文化馆、档案馆,拜访可能知情的老手艺人。

在一次拜访邻县一位九十高龄的藤编老艺人时,老人看着他们带去的龟背纹样品,眯着眼看了很久,喃喃道:“这个纹路有点像水泊乡篾匠李家的看家本事啊……”

“篾匠李?”柳青赶紧追问。“嗯,不过他家好像不是编柳的,是编竹篾的……哎,人老了,记不清了。”

老人摇着头,“不过,听说以前有个女人去水泊乡研究什么纹样的好像……”

张磊用手机搜索水泊乡和篾匠李的信息。周明开着车,忍不住吹了声口哨:“这车买得值!不然上哪挖这猛料去!”

新买的SUV行驶在通往水泊乡的崎岖小路上。

越是靠近,越是荒僻,仿佛时光在这里流逝得更慢。水泊乡依水而建,旧日码头的痕迹依稀可见,如今却只剩静谧与些许寥落。

空气中弥漫着竹篾的清香,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堆放着竹材和半成品,但与清河柳编的圆润敦厚不同,这里的竹编器物显得更加精巧、锋锐。

几经周折,在一间低矮的老铺子里,他们找到了“篾匠李”的传人李茂才。

他正埋头破篾,手指粗糙有力,动作麻利。听到柳青说明来意,特别是提到龟背纹和奶奶的名字时,他手上的动作顿住了,抬起头,眼神里没有丝毫热情,只有审视和戒备。

“不认识什么月华。我们李家编我们的竹篾,跟你们编柳的没关系。”

他语气生硬,低下头继续干活,明显是送客的意思。

首次接触就吃了闭门羹,三人有些沮丧。

周明性子急,差点要理论,被柳青拉住。他们在乡里的小饭馆吃午饭,向老板旁敲侧击地打听。

老板一听“篾匠李”和外面来的学艺人,就打开了话匣子。

“老李头的父亲那时候,确实有个外乡来的姑娘,手巧得很,后来好像闹得不太愉快,走了……具体为啥,就不清楚了,都是老黄历了。”

三人吃完饭再次去拜访,铺子已经关门了,等了许久也不见人来。有住在附近的村民对三人说“别等了,老李去省城亲戚家住些日子,十天半个月回不来。”

最终水泊乡之行无功而返。

柳青回来后告诉爷爷这事,生气的评价一句:“那篾匠李家的人真是奇怪,有什么不能说的,还躲开了!”

爷爷听了之后脸色严肃:“以后不要去那边了,咱们编柳的的确跟他们没关系!”

爷爷的反应也透着蹊跷。老人应该还有压箱底的秘密。

她晚上的时候又去了爷爷的宝藏地窖,在地窖里左查右看,看看有没有漏网的资料。

查看无果她坐到曾经学习的桌旁,抬头看到地窖的内门顶上是凹进去一个平台。

这个位置她从没注意。里面会不会藏了好东西?老一辈人喜欢把重要的物品束之高阁,最后可能自己都忘了。

柳青架起梯子爬上去。果不其然,发现上面不仅有东西,还是一个沉甸甸的柳编箱子。

柳青眼前一亮:“果然这里有宝藏,难道这是老祖宗的百宝箱!”

箱子顶上蒙了厚厚一层灰尘,应该被遗忘多年了。

柳青打开箱子,只见里面除了一些旧衣物,还有几本用油布包裹着的东西。

她搓了搓手,把油布包一层层打开,是一个带锁的小盒子。

柳青拿起带锁的盒子,沉甸甸的,看不出盒子是什么材质,但是很坚固,盒子上的锁扣已经锈蚀。

要不要去找爷爷?

柳青只思考了一秒就否定了这个想法,决定先斩后奏。

她把锁撬开,里面没有金银财宝,只有几本纸张脆黄、边角残破的线装书,以及一枚用软布包裹着的、暗沉无光的铜扣。

柳青屏住呼吸,轻轻拿起最上面那本。是柳氏的祖谱,记载断续不全。

她小心翼翼地翻到中间几页,上面的毛笔字迹虽已模糊,但仍可辨认:

“嘉靖三十七年,承宗公擢升御用监造办处,掌柳草编织…创灵龟献寿纹,上悦,赐帛”

“崇祯年间,时局动荡,一支南迁避祸,至清河定居,技艺遂传于乡野”

柳青拿起那枚铜扣,擦去污垢,背面清晰地刻着四个小字:

“御用监造”!

柳青立刻翻出随身带着的《柳编百样图》,再去看关于龟背纹的那几页笔记。

她以前只觉得奶奶的记录格外详细严谨,此刻才恍然,那些关于经纬密度、角度力道、寓意象征的苛刻要求,分明带着宫廷造办的严谨规制!

奶奶在笔记角落写下的仿古意、求雅正,原来皆有所指。

另一本,书名是手写的《柳氏编录》。里面的字是竖排繁体,还夹杂着许多绘图。

柳青翻到其中一页,只见页面隐约可见龟背纹的结构分解图!

虽然笔画古拙,但那独特的六角交错结构,与奶奶《百样图》中所记没有太大的差别。

图样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注解:“此乃嘉靖年间,先祖承宗公于内府承制仙鹤灯笼罩所创,寓万寿无疆,御用之物,慎传。”

所以,现在这还是个秘密。爸爸跟她都不知道?

爷爷应该是知道的吧!

柳青的手颤抖起来。

她强压激动,继续翻阅。后面的记载断断续续,却勾勒出一段被遗忘的家族荣耀:

明朝嘉靖年间,柳家先祖柳承宗因手艺超群,被选入宫廷造办处担任匠役。

当时嘉靖皇帝痴迷道教,渴求长生不老。柳承宗顺应上意,以象征长寿的灵龟背甲为灵感,创制了龟背纹,用以编织进贡的仙鹤形灯笼罩、灵龟背寿纹果盒等器物,因其寓意吉祥、工艺奇巧,深得皇帝喜爱。

此纹样遂成为柳家在宫廷立足的资本,也被定为家族秘技,不得外传。

明末清初,天下大乱,柳家一支为避兵祸,携带技艺图谱南迁,最终在清河镇一带定居,将宫廷柳编技艺带入民间。

但龟背纹的来历因其特殊的宫廷背景和家族规定,传授极为谨慎,几乎只在嫡系血脉中口耳相传。

奶奶的《百样图》中,也是只记录了纹样,没有记录研发的历史。

柳青合上书页,心潮澎湃。

原来,龟背纹并非寻常民间纹样,它还承载着家族的显赫历史、宫廷的艺术审美和一段特定的历史记忆。

她猜测奶奶去水泊乡寻找篾匠李,或许是因为奶奶发现李家祖上也可能有宫廷背景,或者会共同研究出龟背纹,于是去追根溯源,才弄得不欢而散。

也许奶奶和对方都坚持龟背纹的根是在自己家的,那篾匠李家因为这点才绝口不提这事,甚至避而远之。

“爷爷!”柳青小心翼翼地把爷爷请进了地窖,“爷爷,您看我发现了什么?”

柳明远皱着眉头看柳青整理出来的东西,脸色沉沉:“这些,你从哪里找到的?”

柳青指了指地窖顶部那个凹槽。

“青丫头,这个地窖交给你,就什么都藏不住了!”

爷爷说完,深深叹了口气。

柳青捧着那本《柳氏祖谱》给爷爷。

轻声问:“爷爷,这些东西您是专门藏起来的吗?”

爷爷没有回答,就是默认。

“那您为什么一直不说?奶奶的笔记里也语焉不详?”

柳青有一丝委屈,如果早拿出来,说不定申报会顺利很多。

“青丫头,你觉得宫廷御用,是荣耀吗?”

爷爷缓缓问道,不等柳青回答,便自顾自说了下去,

“柳家祖训,这门手艺,是咱安身立命的根本,不是攀龙附凤的阶梯。”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深沉:“宫里那些倾轧算计,沾上了,手艺就不干净了。咱们柳编,就得是土的、真的、干干净净的。所以你奶奶记录的时候,只记技法和寓意。”

柳青沉默了。她终于明白了爷爷深藏的顾虑。那不是简单的隐瞒,而是一种保护,一种对技艺纯洁性的坚守,一种对家族伤痛的回避,更是一种历经风雨后沉淀下的、属于匠人的清醒和骄傲。

“我明白了,爷爷。”柳青轻声说,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我们现在申报非遗,不是为了炫耀出身,而是为了弄清楚来龙去脉。我觉得,龟背纹从宫廷流落到民间,被发扬光大,成为老百姓喜欢的纹样,这个故事本身,不是更有意义吗?它说明了真正的好手艺,是会被记住的。”

柳明远看着摊开的册子,最终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是爷爷老糊涂了,总想着藏。现在是你们年轻人的世道了。该怎么说,你拿主意吧。”

至此,龟背纹申报非遗的所有障碍一扫而空。

清晰的历史渊源、明确的创始人物、完整的传承谱系、独特的文化寓意,所有要素,一应俱全。

“龟背纹”并非寻常民间纹样,它源自宫廷,承载着特定的宗教文化和皇家审美,是柳家先祖艺术创造力的巅峰体现。

其南传与演变,更是时代变迁和手工艺人生存智慧的见证。

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瞬间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柳青激动不已,征得爷爷同意之后先告诉了自己老爸。

果然柳建国得知自家祖上竟有如此荣光,腰杆都不自觉地挺直了几分,对工坊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他当即表示:“这么好的纹样,必须用最好的料子!”

他几乎泡在了山里,几天后,竟真让他寻得一片野生的麻柳林。

这种柳条的皮自带天然浅褐色斑点,风干后极似龟甲纹理。经古法药方浸泡后,色泽愈发古朴润泽。

用这种特选柳条编织出的“龟背纹”作品,纹路仿佛自然生长而成,古意盎然,精美绝伦,与之前的产品相比,简直云泥之别。

柳青和张磊连夜整理新材料。他们将祖谱记载拍照放大处理、铜扣特写、奶奶的笔记、以及新旧龟背纹对比图,精心编排,附上一份重新撰写的、底气十足的说明报告。

这份沉甸甸的补充材料,不再是补充,而是一次强有力的正名。

报告发出前,柳青看着那枚冰冷的“御用监造”铜扣,心中感慨万千。技艺从未有过高低贵贱,只有人的心,会为它赋予不同的重量。

如今,她要将这份被历史尘埃掩盖的重量,重新擦拭干净,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