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 > 第九十二章 周氏拒亲
换源:


       大清早喜鹊在屋顶渣渣叫,哥哥们嘻嘻哈哈吃着饭,猜测是不是有什么喜事。

柳青看着心思简单的哥哥们,猜测是不是要有媒婆来提亲了。

柳家的儿子们,年纪确实不小了。

大哥柳松都十八岁了,在这个时代,早该是说亲成家的年纪。

他生得高大,随了父亲柳承宗的沉稳性子,是家里默认的主心骨。父亲离家后,他眉宇间更添了几分与实际年龄不符的凝重。

二哥柳桂今年十六,他手巧心细,寡言少语,却将柳编技艺学得最是扎实,工坊里的活计大半由他把关。他的性子也内敛,见到生人甚至有些腼腆。

三哥柳榆十五岁,他长得随周氏,性格机灵外向,负责采买材料和对外跑腿,嘴皮子利索,消息也灵通,是家里的“包打听”。

四哥柳枫才十三,比较活泼好动,还有些毛躁,手艺在兄弟中稍逊,但力气大,肯干活,是二哥的好帮手。

五哥柳桐也是十三岁,跟柳枫是双胞胎,性子截然不同,聪慧沉静,是家里唯一在学堂上学的,平时负责记账、写信,颇有几分书生的气质。

六哥柳杨和七哥柳栢,一个十一,一个才九岁,还是半大孩子,主要在工坊打打下手,跟着哥哥们学些基础。

以往柳家虽手艺不错,但终究是匠户,家境清贫,儿子又多,说亲之事并不容易。高不成低不就,周氏和柳承宗虽心里着急,却也无奈。

可自打柳承宗被荐往京城造办处的消息在村里传开,这风向,悄无声息地就变了。

果然中午吃完饭,柳青正帮着三哥柳榆整理染色的藤皮,就见一位穿着簇新蓝布褂子、头戴一朵红绒花的妇人,笑吟吟地扭进了院子。

“柳大嫂!忙着呢?”妇人嗓门亮堂,未语先笑,是村里有名的张媒婆。

母亲周氏忙从灶房出来,擦着手迎上去:“张嫂子来了,快屋里坐。”

“不坐了不坐了,就几句话。”张媒婆精明的眼神在院子里一扫,精准地落在正埋头劈篾的大哥柳松身上,笑容又热切了三分,“哎呦,柳大郎真是越发精神了!这身板,这气度,一看就是顶门立户的好材料!”

周氏笑了笑,没接话。

张媒婆凑近些,压低了些声音,却依旧能让院里人听个大概:“柳大嫂,我可是给你家带喜讯来了!西头村李地主家的三姑娘,今年十六,模样周正,性子温婉,一手好绣活!李家听说柳师傅去了京城高就,可是动了结亲的心思!就相中你家大郎了!聘礼嘛,好商量!”

柳青明显看到大哥柳松劈篾的手顿了一下,背脊僵硬了几分。

周氏脸上笑容不变,语气温和却带着分寸:“劳张嫂子费心了。只是孩子他爹刚离家,家里事多,大郎是长子,眼下实在离不得。再说,他爹不在,这婚姻大事,总得等他爹来信有个章程才好。眼下实在不是时候。”

这话合情合理,既没拒绝,也没答应,只推说等父亲消息。

张媒婆脸上的笑淡了点,但很快又扬起:“理解!那就等柳师傅好消息!不过大嫂子,好姻缘不等人,李家可是厚道人家…”她又絮叨了几句李家如何好,这才扭着腰走了。

人刚走,四哥柳枫就凑到大哥身边挤眉弄眼:“大哥,李三姑娘我见过,脸上有麻子的!”

柳松没好气地瞪他一眼:“干活去!”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接下来的几天,隔三差五就有媒人上门。目标不仅是大郎柳松,连十六的二哥柳桂、十五的三哥柳榆都被惦记上了。

说的姑娘家境似乎都比以往提亲的高了一截,有镇上开油坊的闺女,有邻村秀才家的妹妹,甚至还有个小吏的远房侄女…

说辞也都大同小异,无非是看中柳家“前程远大”,小伙子们“踏实肯干”。

母亲周氏应对得越发纯熟,一律以“等孩他爹来信定夺”为由,客气地婉拒了议亲,但也没把话说死,只道日后再说。

哥哥们的反应各不相同。

大哥柳松越发沉默,媒婆一来,他就找借口躲进工坊最里头,或者干脆出门。

二哥柳桂则是脸红耳赤,往往媒婆还没走到他跟前,他就已经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放了,恨不得钻到柳条堆里去。

三哥柳榆倒是笑嘻嘻的,还能跟媒婆搭几句话,逗得媒婆直乐,但一说到正题,他就滑不溜手地把话题岔开。

四哥柳枫看热闹不嫌事大,经常点评哪个姑娘家底厚,哪个姑娘据说脾气差,被哥哥们联手镇压了好几次。

五哥柳桐则皱着眉头,私下里对周氏道:“这些人,不过是见风使舵。若爹在京城不顺,怕是跑得比谁都快。亲事若沾了这些算计,将来也难和美。”

柳青在旁边听着点点头,五哥分析的很对。这些突如其来的热情,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考量,而非对哥哥们人品的看重。

周氏叹口气,看着院子里一个个身量渐长的儿子,眼神复杂:

“理是这么个理。可你们的亲事,终究是大事!你爹若真立住了,咱们门槛怕是真要被人踏破。若…若不成,唉!”

现实的压力沉甸甸地压在这个妇人肩上。

儿子们成家立业是她的责任,可又怕行差踏错,耽误了孩子,更怕结亲不成反结仇。

柳青能感受到周氏的焦虑。她蹭到周氏身边,小声道:“娘,哥哥们都那么好,以后肯定能说上最好的亲事!等爹在京城稳定了,咱们家更好了,说不定还有更好的姑娘呢!”

周氏被小女儿的话逗笑了,搂了搂她:“就你嘴甜。但愿吧。”

这日傍晚,最后一位媒婆也被周氏送走。院子里暂时恢复了清净。

大哥柳松从工坊深处走出来,沉默地拿起水瓢灌了几口水。

三哥柳榆凑过去,用肩膀撞了他一下:“大哥,真没一个看上的?那个秀才家的妹妹,据说识字呢!”

柳松放下水瓢,抹了把嘴,目光扫过院子里忙碌的弟弟们,最后落在母亲略显疲惫的脸上,声音低沉却清晰:

“爹不在家,我是长子。家里光景刚有点盼头,但根子还没扎稳。现在说亲,太早。等爹那边安稳了,家里宽裕些,再说也不迟。至少…得让爹点头。”

他这话说得朴实,却带着一份长子的担当。

二哥柳桂在一旁默默点头。

三哥柳榆也收起了玩笑神色,拍了拍大哥的肩膀。

柳青看着哥哥们,心里暖暖的。这些少年郎,或许各有缺点,但都在努力地成长,守护着这个家。

外面的世界因为父亲远行而风起云涌,羡慕、嫉妒、算计、巴结…各种心思围绕着这个小小的院落。

但家里一种紧密的凝聚力正在悄然形成。

他们或许还不够强大,但他们彼此依靠,共同面对着成长路上的风风雨雨。

柳青想,要是能帮家里多赚些钱就好了。可以让哥哥们将来议亲时,能有更多的底气,去选择真正看重他们人品、而非单纯看重柳家前程的好姑娘。

夜色渐浓,工坊里的灯火亮起,一家人忙碌的身影投在窗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