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大漂亮水稻亩产量达到多少吗?”
“366斤。”
“知道倭国水稻亩产量有多少吗?”
“单产550斤。”
倭国大部分水田一年可种两季水稻,也就是亩产275斤。
“我们呢?”
“141斤。”
“一个种地种了两千年的农业大国,至今亩产均量未能突破二百……”
“今天,全国各地仍然有三亿多人在饿着肚子。”
“200斤——”
“于农业,就像是一道不可逾越的桎梏,一道永远无法跨越的天谴,悬在我们的头顶……”
农学院教室,老教授面色愁苦,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200”三个大字。
“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下,如何通过表象判断水稻的变异株。”
“粮食增产,育种是关键,希望在未来,你们当中能有人培育出优良的水稻品种,打破二百斤的魔咒。”
老师声情并茂的讲学,打动人心,在场几十个学子无不攥着拳头暗暗发誓,一定要培育出好的良种。
此刻,两百斤的产量,便是所有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看到学生们激情澎湃的样子,老教授十分欣慰,虽然他心里明白,想培育出好的水稻良种,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
过去要几百年,上千年,
今天,也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
张国昌听的津津有味,前世吃了一辈子大米,从来不知道桌上一碗不起眼的米饭,背后,有无数人付出一生。
“亩产二百斤吗?”
“或许,我能打破这个魔咒。”
张国昌信心满满,他穿越过来后,就获得一个金手指。
一座设备齐全的育种实验室。
几块田,无论播种什么农作物,二十四小时后就能收成。
就是吧!
第一次接触农学,有些地方听不大明白。
【获得来自人民的馈赠,你获得满级悟性】
张国昌眼前一亮。
“满级天赋?”
又一个金手指。
张国昌心头一喜。
有了这个金手指,原本晦涩难懂的地方,瞬间明朗。
有学生说:“老师,您就别诓我们了,连您这样的人,都研究不出亩产突破200斤的水稻,我们就更不可能了。”
丁宁黑着脸,“育种从来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它就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赛。”
“前人乘不到凉,他就不种树了?”
“如果每个人都像你这么想,那我们四万万大华人,还要多少年才能吃上饱饭?”
老教授的话,震耳发聩!
片刻后,老教授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但目光却十分坚毅。
“我们要做的,是前人没有做到过的事,怎么会不难呢?”
“但只要我们向前迈进一点点,哪怕每亩田的产量只提高一斤,全国几亿亩水田,这就是几亿斤的稻谷。”
“几亿斤的谷子,能填饱多少人的肚子?我们做的,是功德无量的事。”
“诚然,这条路很难走,哪怕亩产想多一斤都极为艰难。”
“可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
“今天我把棒子交给你们,将来你们再交给下一代人。”
“一代又一代人……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大华水稻亩产量,一定能够突破200斤。”
老教授浑浊的眼眸中,满是对未来水稻高产量的渴望,和悲切,不知道,自己这辈子有没有机会看到那一天?
讲台下,几十个学子血脉偾张,暗暗攥紧拳头,发誓这辈子一定要搞出高产量水稻。
学生们的反应,老教授看在眼里,心中老怀大慰。
随后老教授话锋一转,开始上课。
“提高产量的前提,是育种。”
“在自然群体中依据目标性状筛选候选单株,通过多环境验证表型稳定性,淘汰掉环境敏感型的变异。”
“之后再进行株型优化……”
【你聆听稻作之父丁宁先生授课,明悟水稻选种培育基础原理。】
头皮微痒,好像在长脑子。
水稻自然变异株的筛选原理和变异株培育的相关知识,全部涌入张国昌脑海。
此刻,张国昌对于水稻变异株选培的理解,前所未有的通透。
讲台上,丁先生正在讲解自然变异株表型筛选,以质量性状(如株高、穗型、抗病性)为主、数量性状(如产量、千粒重)为辅……
但是此时张国昌对水稻的了解,已经不再局限于筛选变异株了,他脑子里奇思异想频出。
比如说,亲本选配,选择遗传差异大、性状互补的亲本,增强杂种优势。
比如说多性状协同改良?……
“丁先生,我们农学院未来几年,几十年的研究方向,就是突破亩产二百斤吗?”有学生问。
丁宁笑着摇了摇头,“可以这么说,但不够全面。”
“我们的水稻产量不高啊!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株高。”
“我们现在广泛种植的,是南特号系列,株高一米五,老来青,株高也在一米四到一米五之间,产量低不说,而且生长周期十分缓慢。”
“众所周知,株高易倒伏。”
“尤其在我们南方沿海一带,季节性的台风登陆。”
“台风一过,水稻普遍减产,绝收。”
顿了顿,丁宁说道:“我们北方风也大。”
“西直门下城墙,还有这个城门楼子那块,到处都张贴到北大荒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相信大家也都看到了。”
“国家现在着手在黑龙江开荒,准备在我们北方也建立一个大粮仓。”
“所以我们下一步研究方向,除了突破二百斤亩产外,还要兼具抗寒、抗倒伏的特性。”
张国昌耳边忽然出现一个声音,
【明确水稻研究方向,掌握龙稻201育种方法(抗倒伏耐寒优质香稻)、株高一米二,理想状态下亩产400公斤。】
几乎在顿悟瞬间,许久未有动静的实验室,突然冒出一株变异株水稻,标明龙稻201。
张国昌心下一喜,这个破系统终于活过来了,之前一直没动静,今儿居然还和顿悟联动了。
“前世我最敬佩的就是袁老,没想到重活一世,我有条件成为袁老那样的人……”
“也罢!”
“既然让我来到这个时代,且让我激情燃烧,为全国人民的饭桌,端上一碗白花花大米饭。”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