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都这么难受了,可想而知张国昌心情该有多沉重,想到这,杨平拍了拍张国昌肩膀,宽慰道:“辛苦你了国昌!”
“咱们把分内事做好,至于其他,请相信国家,相信人民!”
“我相信石油业的同志们,也一定在岗位上艰苦奋战,终有一天,我们国家也有自己的油田,也会有成熟的石油提炼厂。”
杨平在宽慰张国昌,也是在宽慰他自己。
诚如张国昌所说,农业离不开石油,未来的农业,一定是石油农业。
这点,看小日子就知道了。
就因为石油方面的发展和技术,战后短短几十年,人家的农产量已经达到了世界先例。
如今全球各地都以小日子为标杆,向小日子学习粮食增产。
倘若石油业能跟上国昌脚步,杨平由衷的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大华也是世界粮食标杆,全球二百多个国家地区,争先涌入大华学习。
张国昌种的早,金东,丁宁他们特地晚种了几天。
晚种几天可以直接抄作业呀!
今天,张国昌的水稻要收割了,
他们的水稻晚个四五天,等张国昌这边收完了,他们那边差不多也该着手。
八月初三。
天刚破晓,全村男女老少,以及一众领导全部齐聚张国昌田边。
光是学校和农业下来的领导,加上全国各地赶过来的科研所同志,足足有四五百号人。
将张国昌百亩水田,团团围了个大圈。
杨平剪了一株稻穗数谷粒,边上几个专家也拿着尺子在量株高。
株高普遍差不多,个别高一点,个别矮一点,多次丈量后得出一个数据。
聚龙2号的株高在一米三三,比龙稻203高一些。
传统水稻就是因为株高太高,是导致产量上不去最主要因素之一。
对于聚龙2号的株高问题,张国昌不甚满意,也还好,稻杆足够粗硕,抗伏倒能力不会比龙稻203差。
聚龙2号的培育过程中,融合了南方地区高秆籼稻(株高一米八)的基因,造成了株高超过龙稻203。
以后可以推陈出新,慢慢调整。
眼下最关键的还是产量。
多次数过稻穗上的谷粒后,杨平心里有了底气,脸上也有了笑容,交代身边人:“等会拍摄仔细点,不要错过称重。你老盯着我拍什么,我一糟老头……快去拍国昌。”
秦继业合不拢嘴,在秦家村活了大半辈子,还是头一回见到这样的盛况。
心中自是万分感慨!
村民的目光,循着超大号超原始的录像机,最终聚焦在张国昌身上。
张国昌亲自操刀,启动收割机,
随着一阵轰鸣,时隔半年,终于迎来收获的季节。
拔禾轮将水稻卷入割台,输送装置又将稻穗送进切割器。
村民瞪大双眼,满脸惊叹!
“活了大半辈子,还是第一次看到汽车收割水稻。”
“这也太方便了吧?”
“牛呀我草!这么快就割了几分地了,照这个速度,只怕五分早就能割一亩地水稻了。”
一台庞然大物,胜过三十个成年庄稼汉。
收割机不仅兼顾割水稻,还负责脱粒。
大概八九分钟的样子,一亩田的水稻便收割好了。
贺建华负责绑袋口。
收割机走过的路,途中散落着一麻袋一麻袋水稻。
金东囔囔着叫来一堆学生,“去把水稻扛过来。”
又吩咐一群人去田里捡稻穗和谷子。
不只是稻穗,谷子也一粒不能少。
一如既往的……抠门。
秦继业没好气的斜了他一眼,本想着等张国昌他们收割后,回头自己找几个人去田里捡点稻穗和谷子,没准明年他们就能种上高产量水稻。
以前丁宁他们舍不得,那是那会儿张国昌种的少,就几块田。
现如今张国昌都种了百亩水稻了,不至于……
算盘还是落空了。
这些农学院里的校领导,比他们老农还要抠搜。
“秤呢?”
“把秤拿过来。”
杨平已经坐不住了,迫不及待想知道龙稻203的产量。
国师不知道聚龙2号的存在,提出良田产量要达到八百斤,新田四百。
旁人不晓得,杨平最是清楚国师对龙稻203寄予厚望。
国师知道今日收稻,若非外事缠身,他都打算亲自下来检验的。
国师还说了,那位,也知道龙稻203,让杨平务必要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个农业帝国的国祚,与粮食密切相关。
新的帝国刚刚诞生,外敌环伺,内里动荡,政权不稳,人心不安。
国师说,龙稻亩产量如果能达到800斤,那张国昌培育出的水稻,不单单是水稻,更是能让举国人心安定的祥瑞。
如今这局势,从方方面面都需要一点向上的东西,需要一点成果来振奋人心。
也借此告诉四万万民众,在他们的领导下,国家会欣欣向荣,民众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没看到那几十个记者嘛!
他们此行的任务,就是龙稻亩产过八百后,第一时间将这个天大的好消息,诉诸民众。
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我们国内的水稻已经突破亩产八百,将来每一个大华人,都可以吃上饱饭。
“第一袋,八十一斤,”
“第二袋,七十七斤四两,”
“第三袋……”
数据出来了。
“多少?”杨平急切追问。
贺建华惴惴不安,支支吾吾道:“一千一百五十一斤九两八钱……”
精确到钱。
“还有,这里还有。”丁宁从收割机找到一捧,急忙忙跑过来。
田里的学生也各自捡来稻穗和谷粒。
第一亩水田,1107斤。
破千斤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