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还挺敬重这老家伙的,听说是学校老师,一把年纪还亲力亲为的割了那么多稻子。
好好地,干嘛非要送国昌老婆?
人家长得那么好看,自己又不是不会找,谁要你送老婆的?
哼!
早知道你是这样的老师,就不让你进我们村了。
秦京茹腮帮子气鼓鼓的,十分可爱。
秦继业知道张国昌了不起,却不知,他干的事,竟惊天动地的利国利民!
原来种地,也可以种出这样的高度?
还能名垂千古?
哎!
秦继业心中喟叹,别人头一回种地,就种出个史无前例,名垂千古!
自己种了一辈子地,仍然狗屁不是。
只觉得几十年活特么狗肚子里去了。
张国昌有点不好意思,老师太热情了,“这……不好吧!呵呵!”
丁宁两眼一瞪:“怎么不好?!也就是法律现在不允许,否则你有这样的功绩,娶八个老婆都不为过。”
抓了一把箩筐里的谷子,丁宁仍旧激动的不能自己。
“有了这些谷子,不出五年,全国四万万同胞的饭桌上,都能吃上白花花的大米饭。”
说到这,丁宁一顿,像是才反应过来,大呼大叫,让学生去把田里没捡干净的稻穗,谷子全部捡干净。
“一粒谷子都不能少!”
秦继业嗫嚅许久,几番想开口让张国昌留下一些谷种,来年他们村子好种上这高产量的水稻。
看到丁老师态度那么强硬,一粒谷子都舍不得遗失在田里,秦继业没敢开口。
“哎!”
丁宁叹息一声,恨不得立刻把这个好消息广而告之,向全世界宣布,我们大华,有亩产八百多斤的水稻。
“去俩人,赶紧回学校通知院长,校长,让他们抓紧时间下来一趟。”
“等等!”
有两同学刚转身要走,丁宁马上叫住他们,说:“跟校长说一声,让他去军管会,联系部队的人。”
“叫部队的人来押送。”
这几百斤谷子,可是全大华的希望,比国宝还国宝。
每一粒谷子都弥足珍贵。
现在国内遍地特务,不得不防。
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丁宁就是丢了自己的老命,也不能丢失一斤谷子。
“孩子,我们大华有你,下一代人,别说饿肚子了,个子普遍都要高十厘米!”
“你功德无量啊!”
闻着稻香,看着一旁金灿灿的稻子,脑海闪过的是八年前,龟裂的河床土地,路边皮包骨的尸骸。
不会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人饿死了。
再也不会了。
丁宁老泪纵横,竟是当着众人的面,突然毫无征兆的跪在张国昌脚下。
“国昌,老头子我,代全国人民向你磕头了。”
“哎!”
张国昌惊呆了,连忙伸手去拦。
贺建华也下意识伸手去拉,本子和笔都掉地上了。
“丁先生……”
丁宁倔的很,一把老骨头,突然间力气大的离谱,两小年轻拽都拽不动,非要下跪给张国昌磕一个。
秦拥军一拍脑袋,他突然想起来,自己有过一本语文书,当中某一篇课本,上面的肖像画就是眼前这个小老头。
课本上出现的传奇人物,如今,却跪在张国昌一个年轻人的脚下……
丁宁情绪有点绷不住,过了好一阵子才平复好,瞅着张国昌的眼神,居然多了一丝埋怨。
他若早生十几年该多好啊
吸了吸鼻子,丁宁喊道:“有人带尺子了吗?”
“咱们量一下株高。”
此前光顾着数稻穗了,看到稻穗上长满了饱满结实的谷子,一时忘乎所以。
差点忽略了株高。
这会儿冷静下来,打眼一看,丁宁就发现了不寻常。
张国昌搞的这个龙稻201,株高明显区别于传统高杆水稻。
传统的高杆水稻,普遍株高都在一米五左右。
高一点的甚至能达到一米六。
当下很多成年男性都没有禾高。
禾下乘凉梦,终究是梦。
好的水稻,株高一定不能太高,过高容易倒伏,一场大风产量便会锐减,甚至会绝收。
“一米二八,”
“一米一九,”
“一米二四……”
高的矮的,平均的,丁宁测量了十多株水稻,简单计算了一下平均,最后得出结论。
张国昌研究的龙稻201水稻,株高竟只有……
“一米二!”
丁宁再次震惊,这可是他梦寐以求的株高啊!
“一米二,一米二……在水稻历史上,这简直就是一场大革命。”
“一场史无前例的变动!”
这样的株高,无论在台风季节多发的南方,还是在盛行干冷西北风的北大荒,一米二的株高,一定比一米五、一米六的传统高株水稻更具优势,更抗倒伏。
张国昌…自己的学生,引领了一场绿色革命!
丁宁仔细端详着张国昌,越看越是心欢喜。
一旁的贺建华,咧着嘴,心中满满都是自豪,有这么一个牛逼的兄弟,他脸上也光彩啊!
要不是丁老师‘霸占’了张国昌,这会儿贺建华肯定要上来给张国昌一拳。
狗日的瘪犊子,竟然瞒着自己干出这么大的事。
张国昌含蓄道:“老师谬赞了。老师,您看,我的龙稻201适合在北大荒广泛种植吗?”
张国昌前世并没有去过北大荒,却也知道北大荒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一句话,没北大荒不行。
只是北大荒的发展并不顺利,它不是天生就是大华第一粮仓,而是经过无数先辈,一代人又一代人前赴后继的流血牺牲开拓。
一代又一代像丁宁这样致力于研究某一科的学者,在北大荒深耕,研究土壤,水稻、气候……
数以百万计的官兵,千万百姓在北大荒开垦,修建水利。
才有了后来的大华第一粮仓。
张国昌来了,他想向他的偶像袁老那样为国家粮食安全奉献一份力量。
想尽自己所能,让北大荒这个压舱石,早个几十年登上历史舞台。
丁宁他们不知道,可是张国昌很清楚,大饥荒会在未来,再一次席卷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
时间并不会很充裕,现在开始准备或许还来得及。
丁宁摇头,一边盯着贺建华他们称重,第二亩水田稻子已经收好了,这次的收成明显比上一亩田少了一大半。
装谷子的箩筐都没几个。
丁宁郑重道:“你还没有意识到龙稻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吗?”
“如此高产量的水稻,国家是不会允许它前期在北大荒试种的。”
“至少要五年以后,有了足够多的龙稻201稻种,那个时候国家或许会拿出一些良种投入北大荒垦区试种。”
丁宁面露苦涩,道:“我记得之前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跟你们说过。”
“北大荒垦区,都是新开垦的土地,一百斤种子种下去,秋收时,连五十斤谷子都收不上来。”
别的粮种拿到北大荒试种也就罢了,龙稻201绝对不行。
就算国家有这个想法,丁宁也是万万不能答应的。
至少在他这个农业专家眼里,龙稻201的每一粒种子的价值,远胜于大熊猫。
大熊猫不能当饭吃,它可以。
想到这,丁宁再次敦促田里捡稻穗捡谷子的学生,“一粒都不能落下,这是老师今天布置给你们的考卷,少一粒,你们这学期的学分统统为零。”
“啊!”
学生们丧着脸,好想哭。
哪有这样的卷子啊!
太残忍了!
这时,贺建华眼神躲闪,小声喊道:“丁老师,第二亩水田的亩产量出来了。”
“总共是,是……439斤。”
439斤的亩产量,在今天之前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超高产量。
可是现在,和第一亩水田的产量,相差甚远。
丁宁疑惑,抓了一把箩筐里的谷子,细看之下,好像和前边那亩田的品种一样。
秕谷也不多,谷粒也挺饱满。
看过稻穗,丁宁找到原因,结的没那么多。
肯定同一个品种,张国昌再牛,也不可能一下子搞出这么多品种来。
“怎么收成差距这么大?”
丁宁周微微皱眉,担心龙稻201产量不稳,广泛种植,会不会欠收?
他们以前研究过很多品种的水稻,在试验田里的表现都相当不错,可是一放到自然田里种植,表现就非常差。
丁宁在心里乞求,希望国昌的龙稻201千万别胎死腹中啊!
丁宁对龙稻210抱有极大的期望。
张国昌一脸的淡然,“439斤的产量,已经超出我的预期。”
“我预期是三百斤左右。”
“这块田是几个月前刚刚开垦出来的新田。”
“什,什么?”
“新田?!”
丁宁失声惊呼。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