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科举:我靠历史知识碾压满朝 > 第42章:崔家放话,要他退学换母命
换源:


       天刚亮,雪还在下。

陈砚舟靠着堂屋的门框坐着,眼底下一片青黑,整个人像被抽了筋,可他不敢闭眼。赵景行在长凳上哼了一声,声音哑得像破风箱,他立马起身过去,摸了摸额头——滚烫。

“烧着了。”他低声说,把湿布换了一遍。

李石头蹲在灶台边,手里的破碗盛着半碗热水,抖得厉害。他不敢看赵景行的背,那上面全是血痂和肿痕,像被狼啃过。

“砚哥……药……药快没了。”李石头声音发颤,“雪莲丹只剩两粒,孙郎中那边……门都没开。”

陈砚舟没应,只把湿布按回赵景行头上,动作稳得不像个快垮的人。

他昨夜喂了母亲一粒药,她没醒,但呼吸比之前深了些。命吊着,没断。赵景行的命也吊着,没咽。两条命都压在他肩上,沉得他脊椎发酸。

可他还站着。

就在这时,院门“吱呀”一声被推开。

不是李石头出去过的动静。这人脚步轻,靴底没沾雪,像是特意擦过才进来的。

陈砚舟猛地抬头。

门口站着个黑衣人,脸藏在帽檐下,手里捏着一封信,火漆印是暗青色的崔家纹——一只衔着玉圭的鹤。

那人不进屋,也不说话,只把信往地上一放,转身就走。靴声干脆,没回头。

李石头想追,被陈砚舟拦住。

“别碰。”陈砚舟盯着那封信,“脏东西,沾了就甩不掉。”

李石头缩回手,喘气都变轻了。

陈砚舟慢慢走过去,蹲下,没用手,拿脚尖挑开信封。纸滑出来,他低头看。

字不多,就两行:

“退学离城,母可活。

否则,明日收尸。”

底下没署名,可那笔迹是崔家幕僚的惯用体,工整得像刻的。

他看完,没动,就那么蹲着,盯着信纸看了足足半盏茶的时间。

李石头站在他身后,大气不敢出。

然后,陈砚舟忽然笑了。

不是冷笑,也不是讥笑,就是笑了一下,像听见了个荒唐笑话。

他抬脚,把信纸碾进雪里,又用鞋底来回搓了两下,直到字迹糊成一团墨泥。

“他说什么?”李石头颤声问。

“说让我滚。”陈砚舟站起身,拍了拍膝盖上的雪,“不然,就让我娘死。”

李石头腿一软,差点跪下:“那……那咱们……”

“咱们?”陈砚舟转头看他,眼神清得吓人,“咱们什么?你跟了我三年,从没吃过一顿饱饭,穿的鞋底都漏风。你现在问我‘咱们’怎么办?”

李石头咬着嘴唇,眼眶红了。

“我告诉你怎么办。”陈砚舟声音不高,但字字砸在地上,“我不走。我娘在,我就在书院读一天书。她要是死了——”

他顿了顿,抬头看了眼里屋的方向。

“我就让她这口气,变成一把刀,插进崔家心口。”

李石头愣住。

陈砚舟已经转身进了里屋。

他走到母亲床前,掀开被角。她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嘴唇干裂,呼吸浅得几乎看不见胸口起伏。他伸手摸了摸她的手,冰凉。

“娘。”他低声说,“儿不走。您养我长大,我不能在这时候跑了。跑了,我就不是您儿子了。”

他从柜子里取出砚台,磨墨,提笔。

纸上写三行:

母生,我战。

母死,我战到底。

陈砚舟,不退。

写完,他把纸折好,压进药罐底下。那是他前世藏稿的地方,也是他娘当年藏他第一本《论语》的位置。

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命。

他走出里屋,看见赵景行又咳了,嘴角渗出血丝。他走过去,拿布擦掉,顺手把那瓶雪莲丹从怀里掏出来,挂在自己腰带上。

瓷瓶冰凉,贴着他的侧腰,像块铁。

“你没白挨这顿打。”他低声说,像是说给赵景行听,又像是说给自己听,“这药,不是偷来的。是他们逼我们抢的。”

他转身,走向院门。

李石头追出来:“砚哥!你去哪儿?”

“去书院。”陈砚舟拉开门,雪风灌进来,“我今天还得上课。”

“可你娘……赵公子……”

“正因为他们在这儿躺着,我才更要走。”陈砚舟回头看了他一眼,“我要让崔家知道,他们打错了人。打了一个,还有我。打倒一个,我爬起来两个。”

他迈步出门,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一声。

李石头站在门口,看着他背影。那件青衫昨天沾了赵景行的血,没换,也没洗,干了之后变成一片暗红,像块旧疤贴在背上。

他走了二十步,忽然停下。

转身,回到院中,从灶台边拿起那封被踩烂的信,撕成更小的碎片,一把扬在风里。

纸屑混着雪,飘得到处都是。

“要我退学?”他抬头,声音不高,但字字清晰,“好啊。我陈砚舟今日立誓——只要我娘还有一口气,我就在书院读一天书。她若死了,我就用她的命,换你们崔家百年门楣的灰飞烟灭。”

话落,他转身就走。

雪还在下,院外巷口,有个人影靠在墙边,看了几秒,转身离去。

陈砚舟没回头。

他走到巷口,抬手摸了摸腰间的瓷瓶。

冰凉。

他没再看它,大步往前走。

书院大门还关着,门房老头在打盹。他推门进去,靴子带进一串雪水,在青砖上留下一串湿印。

有人看见他,惊了一下:“陈砚舟?你……你还来?”

“不然呢?”他反问,“我不来,谁替我娘活着?”

那人说不出话。

陈砚舟径直走向讲堂。

路上遇见几个同窗,远远看见他就低头,绕道走。他知道他们在怕什么——怕沾上他,怕被崔家盯上。

他不在乎。

讲堂门开,先生正在点名。

“陈砚舟。”

“在。”他站出来,声音稳。

全堂一静。

先生看了他一眼,没多问,继续点名。

他走到自己位置坐下,从袖中取出书本,翻开。

字一行行看过去,没漏一个。

外面雪落无声。

堂内有人小声议论:“他真敢来……”

“崔家都放话了……”

“他不怕死?”

陈砚舟没抬头,只把笔尖蘸了墨,写下一行批注:

“君子不惧威,不避祸,唯行其所当行。”

写完,他抬头看向前方。

阳光从窗缝斜进来,照在讲台的《春秋》上,纸页泛着微光。

他盯着那光,一动不动。

腰间的瓷瓶轻轻晃了一下,贴着他的皮肉,像颗没冷透的心。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