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骑新传:铁血安西第五十八章:安西风云坎儿留泽
郑远率领着雷军及礼部三位官员,踏上前往安西的征途。“龙骧”嘶鸣,马蹄扬起黄沙,大军在广袤的大漠中如一条蜿蜒的长龙前行。烈日高悬,炙烤着大地,远处的沙丘在热浪中仿佛扭曲变形。
一月有余,他们终于抵达安西都护府。此地城墙高耸,城楼威严,士兵们身姿挺拔,巡逻有序。安西都护张仪潮听闻郑远到来,亲自出城迎接。张仪潮身形魁梧,目光坚毅,身着战甲,尽显大将风范。
“郑侯远道而来,一路辛苦!”张仪潮抱拳说道,脸上带着豪爽的笑容。
郑远赶忙还礼,说道:“一年多不见,张都护见外了,此次前来,多有叨扰。”
众人寒暄过后,一同进入都护府。郑远向张仪潮说明了来意,张仪潮听后,面色凝重,说道:“吐蕃此次求亲,来意确实不明。这安西之地与吐蕃接壤,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关乎大唐边疆安危。”
郑远微微皱眉,说道:“张都护,此次吐蕃求亲,我猜测他们意在我大唐火器铸造技术。当年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从中获取诸多技术,极大助力吐蕃发展。如今他们又想以娶公主为由,再谋技术。进来可有什么可疑人员打探火器制造之法?”
张仪潮神色一凛,点头道:“郑侯所言极是。吐蕃向来野心勃勃,对我大唐先进技术觊觎已久。火器铸造技术若落入他们手中,恐怕后患无穷。至于打探火器的人嘛,确实不少,杀的也不少。”
郑远目光坚定,道:“不错,所以我此番前去,定要查个水落石出。只是还需张都护提供些吐蕃近来的动态情报,也好让我有所准备。”
张仪潮起身,走到地图前,指着吐蕃边境区域说道:“郑侯你看,吐蕃近期在边境频繁调动兵力,狼子野心,但不得不防。而且,他们与周边部落往来也越发密切,似在谋划着什么。”
郑远凑近地图,仔细端详,说道:“看来他们确有动作。此次求亲,或许只是幌子,背后说不定藏着更大阴谋。”
夜幕如墨,沉甸甸地压在安西都护府的上空。郑远奔波一日,疲惫不堪,早早便陷入了梦乡。梦中,场景陡然变幻,他仿佛回到了前世那片熟悉又遥远的土地。
记忆的洪流汹涌而至,那片广袤无垠的西北大地,黄沙漫天飞舞,炽热的阳光无情地烘烤着大地,然而,当地百姓却凭借着智慧,挖掘出了纵横交错的坎儿井。清澈的地下水顺着暗渠,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干涸的土地,让生命在这片荒芜中绽放出勃勃生机。每一个挖掘的细节,每一次与乡亲们的协作,都如此清晰,仿佛就发生在眼前。
突然,一阵夜风吹过,郑远从睡梦中惊醒。他猛地坐起,额头上满是细密的汗珠。刚刚的梦境历历在目,坎儿井的挖掘方法清晰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他心中一阵激动,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深深的遗憾。为什么前世的记忆不能全部恢复?若是能记起更多有用的东西,那该能为大唐,为这些受苦的百姓做多少事啊!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窗棂上,郑远早早起身。他洗漱完毕,便匆匆寻找张仪潮。见到张仪潮后,郑远来不及寒暄,赶忙说道:“张都护,昨夜我梦中忆起一种绝妙的水利之法——坎儿井,定能解决安西百姓缺水之困。”
张仪潮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便露出期待之色,说道:“郑侯既有良策,那真是安西百姓之福。但不知这坎儿井是何模样,又该如何挖掘?”
郑远连忙解释道:“这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构成。竖井用于挖掘暗渠时出土以及通风换气,暗渠则是引水的关键,需保证一定坡度,让地下水能顺利流淌,明渠将引出的水导向农田,涝坝用于储水。”
张仪潮听后,点头称赞道:“听起来颇为巧妙,只是工程怕是不小。”
郑远说道:“张都护所言极是,但为了百姓,再大的工程也值得一试。烦请张都护帮忙召集些精通水利的工匠和年轻力壮的百姓,我来指导挖掘。”
张仪潮立刻行动起来,不多时,便召集了一批人。郑远带着众人来到一片开阔之地,手持木棍,在地上边比划边详细讲解坎儿井的挖掘要点。众人听得全神贯注,不时有人提出疑问,郑远都耐心解答。
随后,挖掘工作正式开始。一开始,困难重重。竖井挖到一定深度,井下通风不畅,工匠们感到胸闷气短,挖掘进度被迫停滞。暗渠挖掘时,方向也总是偏离,导致地下水无法顺利汇聚。
郑远并未慌乱,他和工匠们一起琢磨。为了给井下送风,郑远绞尽脑汁,突然,前世关于风箱制造的记忆涌上心头。他灵机一动,对工匠们说道:“我想起一种风箱的制造方法,可利用它往井下送风。”
郑远详细描述风箱的构造,以木板制成一个长方体木箱,一端安装活动的活塞,另一端连接通风管道。活塞往复运动时,能将空气压入管道,从而为井下提供新鲜空气。
工匠们听后,纷纷称奇,立刻着手准备材料制作风箱。经过一番努力,风箱制作完成。当风箱开始运作,新鲜空气顺着管道源源不断地送入井下,工匠们在井下顿感舒畅,挖掘进度得以继续。
对于暗渠方向偏离的问题,郑远让工匠们在挖掘过程中,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置一个醒目的标记,以此确保暗渠保持直线。
经过数日的艰苦努力,第一条坎儿井终于挖掘成功。当清澈的地下水顺着暗渠潺潺流入明渠,再汇聚到涝坝时,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围在涝坝旁,眼中满是激动与感激的泪水。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