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骑新传:铁血安西第六十三章:人皮鼓
牛痘法在吐蕃大地逐渐铺开,如同一束希望之光,穿透天花疫病的阴霾。这日,晴空万里,湛蓝的天幕似被水洗过一般纯净,洁白的云朵如同羊群般在天际飘荡。
郑远与噶尔·东赞玉杰赞、孙明等一众文官,在智光活佛的引领下,漫步于大昭寺。这座古老的寺庙庄严肃穆,金顶闪耀着神圣的光辉,香烟袅袅升腾,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每一寸砖石,每一道梁枋,都承载着吐蕃千年的信仰与历史的厚重。
众人行至一间偏殿,殿门半掩,一股陈旧而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踏入殿内,光线昏黄,仿佛时间都在这里放慢了脚步。四周的墙壁上,绘满了色彩斑斓却略显斑驳的壁画,讲述着古老的佛法故事。
在这静谧而凝重的氛围中,智光活佛缓缓走到一处陈列架前,那上面摆放着一面人皮鼓。他神情凝重,眼神中透着敬畏与虔诚,指着人皮鼓说道:“诸位,这便是人皮鼓,为寺中圣物。”
郑远等人凑近端详,只见那鼓面纹理细腻,犹如羊脂玉般泛着诡异的光泽,仔细看去,竟似有隐隐的血色在其中流转,仿佛无数冤魂在这鼓面之下挣扎。孙明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只觉一股恶寒从脚底直窜上心头,心中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惊悚与不忍,忙问道:“活佛,这人皮鼓……是用何人之皮所制?”
智光活佛微微叹息,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之色,既有对传统的坚守,又似藏着一丝无奈,缓缓道:“此鼓所用之皮,多取自活泼少女。在吐蕃古老的佛法认知里,这些少女被认为具有纯净的灵魂,她们的纯真无邪象征着佛法追求的至高境界。以其皮制鼓,能更好地传达佛法的力量,使信众在听闻鼓声时,更易领悟佛法的真谛。不仅如此,这殿中诸多法器,皆由奴隶肢体制成。制作时,需经七七四十九日的诵经加持,每一日的诵经都饱含着高僧们的虔诚,意在赋予这些器具神圣的力量,方能成就。”
孙明听闻,脸色瞬间变得铁青,怒不可遏,他忍不住上前一步,义正言辞地说道:“活佛,此等做法实在有违人道!儒家经典《论语》云:‘仁者爱人’,世间万物皆有灵,人无论贵贱,皆应被善待。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对人性的尊重与关怀。在儒家的观念里,每一个生命都如同璀璨星辰,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即便在大唐佛法中,也倡导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佛法的慈悲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生命,给予他们关爱与救赎,怎能以无辜之人的身体制作法器?这与仁爱慈悲之道背道而驰!这种做法,不仅是对生命的漠视,更是对人性底线的践踏。如此血腥残忍的手段,又怎能称之为佛法的传承?”
郑远也面色凝重地接口道:“活佛,大唐向来尊重生命,视众生平等。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在生命的天平上,都应得到同样的尊重。如此残忍地剥夺少女与奴隶的生命,以其身体制成法器,实在令人痛心疾首。这不仅是对生命的践踏,更可能引发世人对佛法的误解,以为佛法便是如此冷酷无情。佛法的本质应是引导人们向善,是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与救赎,而不是以如此残忍的方式去展现。这种做法,可能会让那些寻求佛法庇佑的人望而却步,让佛法的慈悲蒙尘。”
智光活佛眉头微皱,双手合十道:“诸位,吐蕃佛法传承千年,这些法器的制作皆遵循古老的教义。吐蕃佛法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这些少女与奴隶,他们此生的命运或许便是为了成就这些法器,通过特殊的仪式和诵经加持,他们的生命得以升华,其灵魂也能在佛法的庇佑下获得解脱。这是一种度化的方式,意在警示众人,世间因果循环,不可造孽。每一次击鼓,每一次法器的奏响,都是对众生的告诫,让人们明白善恶有报,从而心生敬畏,虔诚向佛。”
孙明激动地辩驳道:“活佛,生命的价值岂能用如此残忍的方式来衡量?在儒家看来,每个生命都有其尊严,不应被随意剥夺。生命的意义在于其本身,在于他们在世间所经历的喜怒哀乐,在于他们对他人的关爱与付出,而绝非成为某种仪式或教义的牺牲品。大唐佛法也强调不杀生、不害命,以爱与宽容对待众生。以人做法器,这是对生命的亵渎,绝非度化之道。真正的度化,应该是通过言传身教,以慈悲和智慧引导众生走向光明,而不是通过如此血腥的手段。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生命的尊严,也违背了佛法的本意。”
郑远也恳切地说道:“活佛,我们理解吐蕃佛法传承千年的深厚底蕴,但时代在变迁,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如今,唐蕃交流日益频繁,我们更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审视传统。大唐与吐蕃虽信仰略有不同,但追求和平、善良与正义的本心是一致的。希望我们能够共同探寻一种更加符合人道、更加能体现佛法慈悲精神的方式,既能传承佛法的精髓,又能让更多人感受到佛法的温暖与力量。”
智光活佛陷入了沉思,手中的念珠缓缓转动,他的目光在众人身上一一扫过,似乎在权衡着传统与变革的利弊。此时,偏殿内一片寂静,只有念珠转动的细微声响,仿佛在叩问着每个人的心灵。
在这静谧的氛围中,一场关于藏传佛教与儒家思想、大唐佛法的激烈碰撞悄然展开,其影响或许将如涟漪般在这片高原上扩散开来,引发对佛法教义、生命尊严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刻反思。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