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视频盘点:首先曝光历史败家子们 > 第28章 轻佻却君天下,任用六贼为享乐
换源:


       画面中,赵佶与画师们讨论笔法、研究色彩,

时而提笔修改画作,时而为画师们指点迷津,脸上满是对艺术的热爱与激情,

仿佛这才是他真正的归宿——不是皇宫里的龙椅,而是画案前的笔墨纸砚。

“若他只做个闲散亲王,或是一介布衣文人,凭着这一身才华,必是流芳百世的艺术大家,可惜啊…”

李白看着画面中专注的赵佶,忍不住惋惜道,语气中满是遗憾。

北宋时空的苏轼,此刻也捻着胡须,感叹道:“如此才情,奈何生在帝王家?

艺术与帝王,本就难以两全,他偏偏两样都占了,最终怕是要害人害己。”

第二幕:轻佻君天下?

然而,就在众人沉浸在对赵佶艺术才华的赞叹中时,背景音乐陡然一变

——空灵的古琴声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沉重而诡异的鼓点,

如同敲在每个人的心上,让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解说声】:“艺术上的才华,无法掩盖性格上的缺陷;

画师的灵性,也不能等同于君主的治国能力。

就是这位在艺术上堪称‘至尊’的端王赵佶,在登基之前,却曾被当时的权臣章惇评价为

——‘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光幕镜头特写:

北宋朝堂之上,老臣章惇手持朝笏,神色严肃而忧虑,对着向太后和满朝文武,一字一句地说出这句话。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带着对王朝命运的担忧:“端王平日沉迷蹴鞠、书画,与伶人、佞臣厮混,行事轻佻,毫无君主之姿,

若立他为帝,恐祸乱大宋江山啊!”

画面切换,还是那个赵佶,但场景却从画院变成了极尽奢华的端王府宴会。

他穿着华丽的服饰,与一群纨绔子弟围坐在一起,面前摆满了美酒佳肴。

有的宾客在表演蹴鞠(中国古代足球),赵佶看得兴致勃勃,甚至亲自下场,与众人一起玩乐;

有的宾客则献上奇珍异宝,赵佶接过宝物,满脸欢喜,对谄媚的话语毫不设防。

蔡京(年轻时期)也在其中,他手持自己的书法作品,恭敬地献给赵佶:

“王爷书法造诣高深,下官这拙作,还请王爷指点一二。”

赵佶接过作品,仔细欣赏,与蔡京讨论起书法技巧,很快便对这位“书法同道”产生了好感。

【解说声】:“章惇的反对,并未改变赵佶的命运。

当时的向太后(宋神宗皇后)力主立赵佶为帝,宰相曾布为了迎合太后,也公开附和,称‘端王仁孝,可立为帝’。

最终,在一片争议声中,这位被评价为‘轻佻’的端王,

于公元1100年,正式登上了大宋皇帝的宝座,是为宋徽宗。”

“坏事了!坏事了!”西汉时空的刘邦看到这一幕,狠狠一拍大腿,语气急切,

“老娘们不懂国事,软蛋宰相只会迎合,这不是把大宋往火坑里推吗?赵佶这小子,一看就不是当皇帝的料!”

朱元璋气得直哼哼,指着天幕上的向太后和曾布,骂道:

“看看!看看!这就是所谓的‘顾命大臣’!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不管江山百姓的死活!

赵佶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大宋的祸根,从他登基那天起就埋下了!”

第三幕:六贼登场,昏君现形!

【解说声】:“刚登基时,宋徽宗赵佶或许是受了朝堂舆论的影响,尚有几分励精图治的模样

——他平反旧案、启用贤臣,甚至还下诏求贤,让百姓提意见。

可这份‘努力’并未持续太久,艺术家的感性与任性,很快便压倒了君主的理性与责任。”

【他需要有人能帮他搜罗天下的奇珍异宝,满足他无尽的物欲;

他需要有人能理解他的艺术追求,帮他打造最奢华的皇家园林;

他更需要有人能替他处理那些‘枯燥’的朝政,

让他有更多时间沉浸在书画、蹴鞠的世界里。

于是,一群善于逢迎、贪婪自私的‘得力助手’,应运而生

——他们,就是被后世称为‘六贼’的奸佞之臣!】

光幕上,六个带着狰狞谄媚嘴脸的人物影像被一一打出,

每个影像下方都标注着姓名、官职和罪状,如同“奸臣榜”一般,清晰地展现在万朝众生面前:

-蔡京:左相,擅长书法,以精湛的书法和极致的逢迎手段获得宋徽宗信任,

把持朝政近二十年,结党营私,贪污受贿,是“六贼”之首。

-童贯:宦官,历任枢密使,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手握兵权的宦官,好大喜功,

曾率军攻打西夏、辽国,却屡战屡败,耗费了大量军饷。

-王黼(fǔ):太宰,长相俊美,却毫无才干,只会阿谀奉承,

为了讨好宋徽宗,不断加重百姓赋税,搜刮民脂民膏。

-梁师成:宦官,号称“隐相”,伪造圣旨、卖官鬻(yù)爵,权势滔天,连蔡京都要让他三分。

-朱勔:苏州人,主持苏杭应奉局,专司为宋徽宗搜罗奇花异石,也就是臭名昭著的“花石纲”。

-李彦:宦官,负责掌管西北括田,肆意侵占百姓土地,导致无数农民流离失所。

【解说声】:“六贼之中,以蔡京、童贯、朱勔三人危害最大。

蔡京凭借书法才华,与宋徽宗结成‘艺术盟友’,一步步爬上宰相之位,

将朝堂变成自己的‘一言堂’,凡是反对他的大臣,都被他以各种罪名罢免、流放;

童贯以宦官之身掌军,却不懂军事,只会虚报战功、克扣军饷,导致宋军战斗力急剧下降;

而朱勔主持的‘花石纲’,更是将北宋百姓推向了水深火热的深渊!”

光幕画面切换,展现“花石纲”的惨状:

江南水乡的河道上,一艘艘巨大的船只首尾相连,船上装载着从百姓家中强征来的太湖石、奇花异草。

这些石头最小的也有几吨重,最大的甚至需要几十人才能搬动。

为了将石头装上船,民夫们在监工的皮鞭下拼命劳作,有的人被石头砸伤,有的人累死在河边,却连一口饱饭都吃不上。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