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爱卿,你曾出使辽国,可知金人战力如何?
若联金灭辽,我大宋需付出多少代价?”
赵佶看似谨慎,实则早已被“千古功业”的幻想冲昏头脑。
童贯立刻上前一步,躬身笑道:
“陛下放心!金人虽勇猛,却缺粮少钱,只要我大宋每年赐金帛数万,他们必愿为陛下效力!
至于燕云十六州,待辽亡之后,凭我大宋国力,收回不过举手之劳!”
蔡京也在一旁附和:“陛下此举,乃千古奇策!既除辽国心腹之患,又复祖宗故土,届时陛下功绩,可媲美太祖、太宗!”
两人一唱一和,将“海上之盟”描绘成一场“不费吹灰之力”的旷世奇功,却对金国的野心、宋军的虚弱绝口不提。
赵佶听得心花怒放,当即拍板:“好!便依二位爱卿之计,与金人缔结盟约!”
【解说声】:“赵佶不会知道,他眼中的‘旷世奇功’,不过是金国设下的陷阱;
他信任的‘得力助手’,早已将宋军的虚实尽数透露给金人。
童贯出使辽国时,曾因宋军纪律涣散、装备陈旧被辽人嘲讽,
而这些嘲讽,转眼就成了金人判断‘宋军不堪一击’的依据。”
光幕画面切换,汴梁城内,赵佶还在为“海上之盟”沾沾自喜,甚至提笔写下《收复燕云颂》,提前庆祝“功业”。
他命人将诗作刻在石碑上,立于皇宫之外,供百姓“瞻仰”,却不知这石碑,终将成为后世嘲笑他“自欺欺人”的罪证。
“自欺欺人!真是自欺欺人!”西汉时空的刘彻看着光幕上赵佶写诗立碑的场景,气得冷笑,
“《史记》有云‘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赵佶连对手的实力都没摸清,就敢妄谈‘功业’,简直是愚蠢至极!”
义军余烬与民生的彻底崩塌
与此同时,方腊、宋江起义的余波仍在蔓延。
虽然义军主力被镇压,但东南六州的百姓,早已被“花石纲”和战乱折腾得家破人亡。
画面中,青溪县的一片废墟上,一位老妇人正抱着死去的孙子,坐在断壁残垣间发呆。
她的家被义军攻破时毁过一次,被宋军镇压时又烧过一次,如今只剩下满地瓦砾。
远处,几个幸存的百姓正在挖野菜,却发现地里早已被战火和饥荒搜刮得干干净净,连草根都所剩无几。
【解说声】:“起义镇压后,童贯为了邀功,向赵佶谎报‘东南平定,百姓安居乐业’,却对‘饿殍遍野,流民百万’的真相视而不见。
北宋朝廷不仅没有减免赋税、安抚流民,反而因军费消耗过大,加重了对百姓的盘剥
——‘括田所’的掠夺变本加厉,‘生辰纲’的数额翻了一倍,甚至连儿童都要缴纳‘人头税’。”
镜头转向北方,梁山泊附近的村庄。一位老农牵着瘦得只剩皮包骨的耕牛,准备卖掉换粮。
他的儿子在镇压起义时被抓去当兵,至今生死未卜;
家里的土地被“括田所”夺走,只能靠给地主做长工勉强糊口。
可如今地主也因赋税过重,开始辞退长工,老农彻底没了活路。
“这样的朝廷,不如早点亡了!”老农看着远处的官府衙役,眼中满是绝望与愤怒,“与其饿死,不如跟金人拼了!”
这样的声音,在北宋的土地上越来越多。民心散了,江山便成了无根之木
——赵佶和“六贼”还在做着“丰亨豫大”的美梦,却不知他们脚下的王朝,早已被百姓的怨气和怒火掏空,
只需一阵风吹过,便会轰然倒塌。
“民心尽失,何谈江山?”李世民看着光幕上流民的惨状,语气沉重,
“《荀子》有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赵佶不懂这个道理,非要把百姓逼到绝路,这不是亡国,是什么?”
天幕的画面虽已暗下,但关于北宋命运的讨论,却在万朝时空愈演愈烈。
那些身处帝王位的君主,更是从赵佶的昏聩中,看到了自身需要警惕的危机。
洪武时空的朱元璋,召来太子朱标,指着天幕的方向,严肃地说:
“标儿,你看到了吗?赵佶沉迷艺术,纵容奸臣,搜刮百姓,最终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
咱大明绝不能走这条路!以后你登基,要记住‘节俭’二字,要重用贤臣,要善待百姓
——江山是百姓的江山,不是咱朱家的私产!”
朱标躬身点头:“儿臣记住了!绝不负父皇教诲,绝不让大明重蹈北宋覆辙!”
永乐朝的朱棣,则召集文武大臣,召开紧急朝会。
他指着地图上的蒙古部落,沉声道:
“北宋联金灭辽,是引虎驱狼;咱大明若对蒙古掉以轻心,便是重蹈覆辙!
从今日起,加强北方边防,修缮长城,训练士兵,绝不能让蒙古部落有可乘之机!
同时,整顿吏治,严查贪官,若有像蔡京、童贯这样的奸佞,一律严惩不贷!”
大臣们齐声应和:“臣等遵旨!”
大秦时空的嬴政,站在巡游高台上,望着北方的草原,眼神深邃。
他想起了大秦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的壮举,也想起了北宋边防的废弛。
“君主之责,在守土,在安民。”嬴政对身边的李斯说,
“若君主昏庸,臣子奸佞,再强大的王朝,也会走向灭亡。大秦要引以为戒,永固江山。”
李斯躬身道:“陛下英明!臣定会辅佐陛下,严明法度,重用贤才,让大秦万世不朽!”
预告:联盟破裂,铁蹄南下!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