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工作年限也可以是从每年的九月份算起到次年的七月结束为一个工作年限。我工作的第三年从自己家乡的村小学教学点调到了镇里的中心学校,算是走出农村一小步了。这还得感谢我工作后遇到的又一个贵人,他是我的本家哥哥,算起来应该是同一个宗族吧,因为我们论辈分之后论到了同一辈,他比我年长,应该算是兄长了。我工作的第三年他接替原来的校长当上了镇中心学校的校长,因为看我一个女娃子可怜,而且还是本家的孩子,于是他把我从村小学校调任到了中心学校,自此,我开始正式脱离纯正的乡村生活开始进入乡镇生活了。
我中学时最羡慕的就是镇里的孩子,因为他们不用住宿在学校,而且每天都能回家吃到家里新鲜的饭菜。而我们作为住校生却只能一周回一趟家,每日的饭菜都得自己划算。饭是学校大蒸锅里一起蒸煮,可是菜却只能带那些能保留一个星期不坏的酸菜、萝卜干之类的作为佐餐用。也不知道那些腌制的菜是否能放置一个星期,因为我们也没有吃过更好的,它们有没有坏掉我们自己也不太确定。我还羡慕镇里的女孩子,因为她们可以穿着漂亮的裙子轻舞飞扬。在镇里生活在我看来那就是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无异了。
镇中心学校位于镇中心地带。彼时,那还是全县的一个大镇,因为有一个偌大的垦殖场也属于这个镇。垦殖场的人洋气,时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讲着各自的方言,与外人交流时则讲着纯正的普通话。这在我来说几乎就是洋范儿的代表了。因此它也是一个比较时尚的乡镇。因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垦殖场非常繁华鼎盛,堪称小香港。只要能说的上的,什么灯光球场,舞厅,溜冰场等等这种的时尚元素它都有。我们的土话与他们的普通话相遇就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因此我们还有一个带点戏谑的名称“乡巴佬”。
作为乡巴佬的我终于要到镇里生活了,这多多少少有点让我觉得兴奋和激动,于是那年的暑假,我为自己狠狠地花了一点钱购置了一些在镇里生活的一应生活用品,开始了我的新征程。那一年我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