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武守夜人 > 第16章 县试第一
换源:


       青衣书童皮笑肉不笑白眼一翻:“呵,他还只卖了十两银子。”

这一刀补的,直接砍在大动脉上了。

“……”

白衣公子直接无语了。

“去,查查此人是谁?李杜这个名字,肯定只是他的化名。”

“是。”上官柔立刻转身出门。

但,白衣公子又叫住了她:“算了,既然他选择用化名,肯定是不想被人认出,我们应该尊重他的意愿。”

“等回宫后,你让守夜人私下里调查吧!”

“遵命!”上官柔又走了回来。

二楼舞台上,燕姐望着大厅里沸腾的宾客,嘴角微微上扬。

水润的目光盯着白身的厢房,隔空似乎都能把人给融化掉。

臭弟弟,你还真是给姐姐惊喜啊!

这首诗,可比那首咏鹅高明多了。

只是十两银子,卖的太亏了,唉……

很快,其他四个房间里的人也都写完了。

可是,有张平安这首珠玉在前,后面原本应该得到称赞的诗,此刻却有些刺耳。

一句话总结:在白身面前,你们都是弟弟。

最后,买主对着燕姐千恩万谢:“燕掌柜,太感谢你了。要不是你,我差点就错过了这么绝妙的诗文!”

“这首诗简直写进我的心坎里去了,等我回去,就用最好的材料装裱起来,挂在我的房间,日夜观读。”

燕姐微笑道:“您满意就好。”

第三轮结束后,张平安就溜了。他私下找到燕姐,领了九两银子。

“不继续了?”燕姐笑着问。那目光温柔得张平安都有点不敢对视。

张平安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以我现在的名气,太亏了。等这首诗发酵一段时间,我在来卖。”

“聪明。”

燕姐夸了他一句,给了张平安一个钱袋。

“这里是九两银子,你点一下。”

张平安直接揣进胸口,一脸憨厚地笑道:“不用点了,姐姐还能少我那三瓜两枣不成?”

燕掌柜白了他一眼,风情万种道:“你这书生,不光模样俊俏,还那么有才华,最关键的这张小嘴是真会说话,每一句都能戳进人家心窝子里。”

“看在你这么会说话的份上,姐姐我就多嘴提醒你一句。稍后可能会有很多人打听你,如果你不想出名,待会无论任何人询问,都不要留下真名,其中也包括我。”

张平安微微一愣,这话代表燕姐可能会身不由己啊!

这已经是很隐秘的消息了,没想到燕姐竟然告诉了他。

果然,无论哪个年代,混社会都离不开人情世故啊!

“多谢姐姐告知,姐姐恩情,小弟会铭记于心。”

张平安作揖行礼,一脸正色。

对于张平安的态度,燕姐也很欣慰:不是薄情郎就好。

“李公子慢走,恕不远送!”

看着有人朝这边过来,燕姐扯开嗓子叫了一声。

张平安点点头,转身离开。

出了文心楼,张平安直接朝张侍郎府走去。

……

朝阳县衙。

县令齐海瑞端坐高堂之上,望着堂下的几十位国子监学士,一脸满意的点点头。

下方从国子监调过来的几十名帮忙阅卷的学士,整齐的分成四排,左右各两排,每排距离两侧墙壁的空间几乎相等,看起来非常对称。

包括整个县衙的布局,细看之下就会发现都非常对称。

为了公平,所有试卷的名字都被封住。

阅卷学士只评判好坏,根本不知道是何人所作。

整个县衙大堂的气氛是非常严肃的,只剩下哗哗哗的翻页声。

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迫感。

“哼,这也叫诗文,简直狗屁不通!”

一位年过半百的学士气愤地在一张试卷上画了个大大的X,然后把那张试卷像丢垃圾一样丢在一旁

这样的声音时不时就会响起,齐县令已经见怪不怪。

毕竟,县试这种最初级的考试,考生水平参差不齐,根本出不了什么佳作。

更何况,这一届的县试,还是和乡试用的一样的题目。看过题目的齐县令都觉得,这届县试考生太难了。

他觉得能分析出女帝心意的考生,不论诗词作的如何,都有获得甲等的资格。

更别说作出符合考题的上等诗词了。

就在齐县令等得昏昏欲睡之际,突然被一声惊叫吓了一跳。

只见堂下一名头发胡子都白了一半的老学士,双手捧着一张试卷,激动的双手都在颤抖。

“好,好诗,好一首爱国诗文!”

“县令大人,本次县试案首已经出现了。”

大堂里一众学士的目光立刻集中到他身上。

齐县令有些狐疑地问:“先生就这么肯定,此诗一定是县试第一?”

对于这些读了一辈子书的学士,齐县令太了解他们了,稍微有点什么事情,他就一惊一乍的。

这才一个上午的时间,还有一大半的考题没有阅卷,现在就断言第一名,实在太武断了。

“县令大人,我念出来让大家品评品评!”

那老学士清了清嗓子,声情并茂地开始念诵。

“八月二十九日风雨大作。”

“身在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一众学士摇头晃脑地感受此诗意境,纷纷大声称赞。

“果然是好诗,而且是难得一见的爱国诗!”

“从此诗第一句可以猜出,这位考生应该是寒门出身。”

“身在孤村,却心系边关,梦里还想着杀敌报国,此情尤其珍贵啊!”

“县试第一,当之无愧!”

“善!”

几乎所有学士都赞成此诗得第一,从大武朝立国至今,还没有出现过如此整齐划一的评判。

齐县令自然也是识货之人,一脸震惊地快步走到堂下。

“拿来我看看。”

他接过试卷,又仔细品读一番。

“好诗,写的好,写的太好了!”

“哈哈哈,真没想到,这最难的一届县试,却出了一篇最优秀的爱国诗文。”

“本县以后见了那些同僚,也有吹嘘的资本了,哈哈哈……”

县丞和师爷等人,立刻贺喜:“恭喜大人获此佳作!若此诗能传世,大人的名字将同这一届县试,名留青史啊!”

名留青史啊,读书人这辈子最大的追求了。

几十位学士也是羡慕极了,双手握拳行礼:“恭喜县令大人获此佳作!”

齐海瑞更开心了,胡子都要翘到天上去了。

“哈哈,运气,运气啊!”

“来人,立刻把此诗抄录一份,快马加鞭送往国子监阅卷室,我要给三位大学士一个惊喜……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