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考核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检验我们全厂职工,面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
“铬钼钒复合合金,是我们红星轧钢厂的骄傲,是林卫工程师献给国家的瑰宝!能否将它顺利量产,关系到我们厂的荣誉,关系到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败!”
“废话我不多说!标准,已经发下去了!规矩,已经写明白了!谁行谁不行,今天,就用手里的活儿,用最终的数据说话!”
杨卫国放下喇叭,目光如电,扫过全场。
“我宣布,技术大考核,现在开始!”
“第一位,钳工车间,八级钳工,易中海同志!”
当这个名字被念出来的时候,全场响起了一阵压抑不住的骚动。
所有人的目光,都像探照灯一样,瞬间聚焦在了人群前排,那个脸色铁青,身体微微发僵的身影上。
易中海!
这个名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就是红星轧钢厂技术工人的最高标杆!是无数年轻工人仰望和崇拜的偶像!是“经验”和“资历”的化身!
他是旧时代的象征,是那个靠着人情、辈分和手感吃饭的江湖里,当之无愧的“一大爷”。
然而今天,他却是第一个,要走上这个由林卫制定的、冷酷无情的“数据审判台”的人。
所有人都明白,这一考,考的绝不仅仅是易中海一个人的技术。
这是新旧两个时代的正面碰撞!
是“经验主义”与“科学数据”的生死对决!
是旧秩序的捍卫者,与新规则的制定者之间,一场无可避免的、公开的战争!
易中海感觉自己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刀尖上。数千道目光,如同实质的芒刺,扎得他浑身难受。他能感受到那些目光里的复杂含义:有同情,有怜悯,但更多的,是幸灾乐祸和冷眼旁观!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挺直了腰杆。
不能输!
绝对不能输!
他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全厂那帮跟着他混了几十年的老师傅们的脸面和尊严!
他要用自己这双浸淫了钳工技术四十年的手,向所有人证明,尤其是向那个坐在主席台上的黄口小儿证明——经验,永远是技术之魂!他易中海,还没老!
他走到一号考核台前。
崭新的工具,锃亮的台面,旁边放着一台精确到秒的秒表,和一个连接着探针的精密温度显示仪。
这些冰冷的、陌生的东西,让易中海感到一阵发自内心的厌恶和排斥。
他拿起那根泛着金属光泽的合金棒料,闭上眼睛,用粗糙的手指摩挲着。
就是这种感觉!
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
当他的手触碰到工件的那一刻,外界的一切嘈杂和目光,似乎都消失了。他的世界里,只剩下他和这块金属。
他睁开眼,眼神中恢复了一丝属于八级钳工的自信和骄傲。
他拿起工具,没有去看那本可笑的“标准手册”,而是凭借着自己脑海中根深蒂固的记忆和肌肉反应,开始了操作。
切割、打磨、倒角……
他的动作行云流水,充满了老师傅特有的韵律感和美感,引得周围一些年轻工人发出了低低的惊叹。
然而,主席台上的林卫,只是冷冷地看着,嘴角勾起一抹微不可查的弧度。
表演得再好,又有何用?
从你无视规则的那一刻起,结局,就已经注定。
易中海之后,又有几位老师傅陆续上场。
他们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相信自己的“经验”。
有人觉得加热温度差不多就行,不必拘泥于那个古怪的“857度”;有人觉得保温时间凭感觉就好,用秒表卡时间简直是脱裤子放屁。
结果,他们的成品,要么在冷却后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形变,要么在初步的硬度测试中就直接不达标。
整个考核现场的气氛,变得越来越压抑。
老师傅们一个个面色灰败,年轻工人们则看得心惊胆战。那本《工艺标准手册》,此刻在他们眼中,仿佛成了一本无法逾越的“天书”。
“下一位,刘海中!”
当广播里喊出这个名字时,人群中响起了一阵压抑的低笑。
二大爷刘海中?
那个官迷心窍,整天挺着个肚子在车间里瞎转悠,技术水平撑死只有四级的家伙?
他上去,不是纯粹丢人现眼吗?
在众人或嘲弄或同情的目光中,刘海中却一反常态。
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咋咋呼呼,而是挺直了腰板,脸上带着一种近乎神圣的专注表情,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了考核台前。
所有人都愣住了。
这还是他们认识的那个二大爷吗?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