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玄学大师的复仇幕后操控 > 第34章 风从账本吹过
换源:


       泵站废墟的泥土下,那块冰冷的铁牌仿佛一颗刚刚埋入地下的心脏,沉寂,却等待着被唤醒的搏动。

沈舟没有回头

夜色如墨,海城的灯火却因另一场风暴而躁动不安。

市电视台民生栏目《海城聚焦》的主编老李,正烦躁地掐灭第三根烟。

选题会毫无新意,不是邻里纠纷就是物价上涨,他需要一个能引爆全城的话题。

就在这时,邮箱里一封署名“联合监督会”的投稿邮件跳了出来。

标题如同一根针,精准地刺入他疲惫的神经——《三十年前那场火,烧掉的不只是船》。

老李的睡意瞬间被驱散。

他点开邮件,几张模糊但极具冲击力的照片赫然在目:泛黄的《海关月报》残卷,上面依稀可见“HSK”字样和一串串被圈出的货物编号;还有一段老工人的回忆录节选,文字质朴却字字泣血,描述着那个大火之夜,无数被红布蒙盖的箱子如何被匆匆运入保税仓地下。

“猛料!”老李的喉咙有些发干,他几乎能嗅到这背后隐藏的巨大新闻价值。

他立刻抓起电话,拨通了邮件中留下的联系方式。

“喂,你好,是阿娟女士吗?我是《海城聚焦》的主编,我们对你的投稿非常感兴趣,想立刻对你进行一次深度访谈。”

电话那头,阿娟的声音按照沈舟的嘱咐,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紧张和坚定:“我说的,都是事实。”

与此同时,另一张无形的大网在网络世界悄然张开。

萧清影端坐在顶层办公室,落地窗外是海城的璀璨夜景,而她的屏幕上,一场舆论风暴正在成型。

她旗下的数个媒体平台,在同一时间精准推送了一篇深度文章——《保税仓往事:谁在守护谁的黑账?

》。

文章并未直接下定论,而是以一个个尖锐的问题引导公众思考。

紧接着,一位与萧氏集团长期合作的知名财经评论员,在自己的晚间直播中“恰好”谈到了这篇文章。

“封存一段历史,有时是为了保护,但有时,也是为了掩盖。如果三十年前的仓储记录真的牵扯到巨额国有资产的流向问题,那么,简单的‘封存’,究竟是在守护历史,还是在帮助某些人实现永久性的灭迹?”

这段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社交媒体。

“查查HSK”五个字,以病毒式的速度攀升,短短一个小时内,便冲上了同城热搜榜首。

压力迅速传导至官方。

市档案局连夜发布紧急辟谣声明,措辞严谨而官僚:“经查,我局馆藏档案中,并无任何与‘HSK’相关的敏感档案资料,请广大市民不信谣、不传谣。”

这则声明非但没有平息舆论,反而像一瓢热油浇进了烈火。

公众的质疑声浪更高了:“没有敏感档案?那普通的档案有没有?”“官方反应这么快,是不是心虚了?”

沈舟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官方的否认,恰恰为他的下一步行动铺平了道路。

第二天清晨,海城最热闹的东街市集,一个临时的展板被竖立起来,引得过往市民纷纷驻足。

展板上没有煽动性的口号,只有一张巨大的表格,标题是《1969-1971年可疑海关申报编号对照表》。

表格左侧是《海关月报》残卷上抄录下的编号,右侧则留着空白,底下有一行小字:“三十年风雨,谁家仓里有旧物?请老商户自查进货凭证,还历史一个清白。”

王裁缝,这位在东街做了五十年衣服的老人,此刻却放下了手中的针线。

他戴上老花镜,带着几个识字的老摊主,组成了临时的“查账小组”。

他们对着展板上的编号,一页页翻动着自家积存了几十年的、早已发黄变脆的进货单。

市场的喧嚣似乎都安静了下来,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老人们凝重的呼吸。

一个下午过去,就在太阳快要落山时,一个负责南塘粮油市场供货的老商户突然发出一声惊呼。

“K9!是K9开头的!”他颤抖的手指着一本陈旧的账本,“看,这里,南塘粮油当年有三家店,都从保税仓提过一批货,用的就是‘K9系列’的旧编号!”

人群中发出一阵骚动。

王裁缝一把拿过账本,仔细核对后,脸色变得无比严肃。

他抬起头,对着周围的人一字一句地说道:“我记得!当年的‘K9’编号,是专门给‘医疗援助物资’的审批代号!”

粮食市场,提走的却是医疗物资?

这个矛盾的事实像一颗钉子,楔入了在场每个人的心里。

事件的发酵还远未停止。

当天下午,市信访局门口,出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

老陈头,那个曾经的码头搬运工头,带着十几个头发花白、步履蹒跚的退休工人,在门口整齐地坐下。

他们没有拉横幅,没有喊口号,只是沉默地坐着,每个人手里都举着一张自己当年的工作证,证件上的黑白照片早已模糊,但那份属于“老码头人”的烙印却清晰可见。

他们只有一个要求:“给当年那把火,一个说法。”

王裁缝站在他们中间,没有说话,只是用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一遍又一遍地比划着手语。

他向围观的人群和闻讯赶来的记者,无声地讲述着那个夜晚,他们是如何将盖着红布的箱子搬上卡车,那些箱子又是如何沉重。

现场一片死寂,只有王裁缝的手在空中划过一道道无声的控诉。

这段视频被路人拍下上传到网络,标题是《无声的证词》。

网友的评论淹没了整个评论区:“他们不是来闹事的,他们是来替历史还债的。”“那双手,比任何语言都有力量。”

沈舟始终隐于幕后,冷静地观察着每一步棋的落子。

他没有等待官方的回应,因为他知道,必须将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他让阿娟以“联合监督会”的名义,再次向市政府提交了一份补充提案。

提案内容看似是巨大的妥协:如果证实保税仓地下库确有遗留物资,监督会同意不追究个人责任,但开启地下库的过程,必须由“市民代表、退休海关员工、媒体监督”三方共同在场,全程公开。

这是一个精巧的陷阱。

如果对方拒绝,等于向全社会承认了他们心虚,承认了地下库里有见不得光的东西。

如果他们同意,正中沈舟下怀。

因为他手中,还藏着最后一张王牌。

王裁缝的兄长,生前是保税仓的夜班记录员,一个老实巴交、默默无闻的人。

他死于一场“意外”,留下的遗物中,有一本不起眼的日记。

在那本日记的夹层里,王裁缝找到了一张记录着地下库那套老式机械密码锁开启规律的纸条。

深夜,寒风穿过老旧的窗缝,发出呜咽般的声音。

一封加密邮件进入了沈舟的临时邮箱,发件人是萧清影。

内容简短而急促:“香江方面已确认,‘红算盘’总部派出的清理人已经潜回海城,目标是彻底销毁泵站周边的所有痕迹,物理层面。”

沈舟走到窗边,一道刺眼的警车灯光恰好从远处的废墟上掠过,一闪即逝。

对方开始狗急跳墙了。

他没有回复邮件,而是转身走出房间,来到街角的公用电话亭。

冰冷的听筒贴在耳边,他拨通了一个无人接听的号码,沉声留言给阿娟:“明天,把东街市集的展板,直接搬到市政府大门口。标题换掉,改成——我们记得,所以你们不能忘。”

挂断电话,沈舟回到房间。

一阵穿堂风吹过,将他桌上的一张草图吹落在地。

草图上画着一个复杂的机械结构,正是地下库的密码锁。

而在草图的一角,用铅笔写着一行不起眼的小字,像一个等待被解开的终极谜题。

HSKα=开门密码

风越来越大,海城的夜,注定无法平静。

市政府办公大楼的灯火彻夜通明,一场紧急会议正在压抑的气氛中召开。

桌上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每一声,都像是一次对决策者神经的无情拷问。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风雨欲来的气息,仿佛一个巨大的堤坝,在汹涌的民意洪流冲击下,已经出现了第一道裂痕。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