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穿越小说 > 重回1988:摊起时代浪潮 > 第四十三章 信录为史,暗流涌动
换源:


       深夜。江城。高远家。

煤油灯的光晕在桌上圈出一小片温暖的光明,却驱不散周遭的黑暗与沉寂。林晓雯服过药后已然睡下,呼吸轻微而均匀。高远独自坐在灯下,指尖反复摩挲着一封刚刚收到的、没有署名、字迹潦草的信。信纸粗糙,仿佛是从某个笔记本上匆匆撕下,带着远方的海腥气和一种无形的紧迫感。

信上写道:

“高远:‘海鸥’(指陈金水)已飞,表面妥协,但其巢穴根基未损分毫。我在此深查,发现‘南粤商会’背后,影影绰绰,有警徽闪烁。”陈金水索要的‘20%进门费’,不过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是试探,也是遮羞布。他们真正的模式是:以‘商会’为白手套,行垄断、欺压之实,洗白非法所得;用个别败类‘警察’的关系网保驾护航,扫清障碍;最终通过某些内部被操控的‘银行’渠道,将巨额赃款转移、藏匿。我爸当年经手的那笔‘西门子电机’款,恐怕只是他们庞大黑色流水中的一滴。我需要时间深挖,更需要——‘信录’。将江城《信录》上的裁决,尤其是涉及权钱勾结、欺行霸市的案例,详细抄录寄给我。我要让广州这边的人看看,‘远航’带来的不只是北方的货物,更有一套截然不同的、扎根于‘信’的规矩!**这规矩,不只是为了做生意,更是为了——在这片曾经只认金银与拳头的土地上,立起一座‘信’的灯塔。——赵卫东于风暴眼”

信读完了。高远的手指无意识地收紧,将信纸边缘捏得发皱。广州的水果然深不可测,竟牵扯到如此庞大的黑色网络!赵卫东孤身潜入,其危险程度远超想象。

他的目光缓缓移向桌角那本厚实的、用牛皮纸精心装订的《信录》。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拥有自己的生命和重量。在昏暗的灯光下,它不像是一本册子,更像是一块基石,一座无声的丰碑。

他沉默地拿起笔,蘸饱了墨,翻到《信录》最新的一页。在这一页的顶端,他工整地写下:

“裁决第四项:‘远航二号’首航广州,遭‘南粤商会’无理索要货值20%‘进门费’案。”他顿了顿,目光锐利,然后用力写下两个字:“——已胜。”“裁决依据:以‘远航’公信为盾,以货真价实为矛,拒不合理要求,立规矩于南疆。后续待察。”

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历史的齿轮在缓缓转动。

次日,夜更深时。

万籁俱寂,连秋虫都已噤声。一阵极其轻微的敲门声响起,打破了夜的宁静。

高远警惕地打开门,门外站着的是周正。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带着秘书或警卫,只身一人,穿着一件深色的风衣,帽檐压得很低,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和凝重。

他闪身进屋,没有寒暄,直接从腋下的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轻轻放在桌上。文件的红色抬头和保密等级标识,在煤油灯下显得格外刺眼。

“省里刚刚召开的闭门会议决定的,”周正的声音压得极低,仿佛怕惊扰了什么,“新一轮‘经济秩序整顿’马上就要开始,重点是‘规范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消除不稳定因素’。你的‘远航’和‘高记联盟’,因为规模最大、形式最‘出格’,被列为重点观察对象。这一次,来头很大,风向很紧,我……恐怕也保不了你。”

他的语气沉重无比,目光复杂地看着高远。但紧接着,他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奇异的光芒:

“但是——‘信录’可以。”

高远猛地抬头,眼中充满困惑与不解。

周正将那份文件向前推了推:“这是内部传达的《整顿细则》(征求意见稿),里面明确列出了‘严禁任何形式的民间私设公堂、仲裁机构’的条款。白纸黑字,谁也绕不过去。”

然后,他伸出手指,重重地点在《信录》的封面上,声音变得低沉而富有深意:

“可是你翻遍所有条文,没有一条规定——‘民间不得记录事实’!没有一条禁止——‘百姓不得追求公正’!”“《信录》是什么?它不是法庭,它不是仲裁庭,它甚至不是一个组织。它是什么?”周正的目光仿佛能穿透高远的心脏,“它是一本记录!一本由亲历者书写的,关于诚信、公道与生存的——历史!”

他微微前倾身体,语气近乎耳语,却带着千钧之力:

“小子,你记住:权力,可以摧毁一个组织,可以封住一个人的嘴,甚至可以扭曲一时的现实。但它很难——彻底抹杀一段被真实记录下来的历史。”“只要《信录》还在,只要那些‘胜’字还在,只要追求公道的信念还在传递……今天他们能拆掉你门口的牌子,明天,就可能有人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凭着同样的信念,再把牌子立起来!”“历史,往往比一时的权力——更长久。”

说完,周正深深看了高远一眼,不再多言,拉低帽檐,如同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地融入外面的夜色之中。

高远独自站在桌前,目光在冰冷的《整顿细则》和厚重的《信录》之间来回移动。周正的话像洪钟大吕,在他心中轰鸣。他明白了,真正的战场,从来不止于商场,不止于码头,更在于如何定义规则,如何书写历史。

他缓缓坐下,再次翻开了《信录》,手中的笔,仿佛拥有了新的、更加沉重的力量。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