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穿越小说 > 重回1988:摊起时代浪潮 > 第四十八章 信的传承
换源:


       1988年11月20日,江城飘起了今冬第一场细雪。

林晓雯的病房里,氧气机发出规律的嘶嘶声。窗台上的君子兰开了花,那是孩子们上周送来的,说是能给林老师带来好运。周正推门进来时,带进一阵寒风,他赶紧反手关紧房门,生怕冻着病床上那个已经瘦得脱相的人。

“周主任...”林晓雯的声音轻得像雪花落地,却让周正立即俯身靠近。她的手指在枕边摸索着,终于触到那个用蓝布仔细包裹的笔记本。

“如果我走了...”每说一个字都要停顿片刻喘息,“把这本信录...交给下一代...”

周正接过那本还带着体温的《信录》,指尖触到封面上凹凸不平的刻痕——那是孩子们用铅笔刀刻下的无数个“信”字。这位经历过无数生离死别的老公安,此刻竟觉得手中的本子重得让他几乎托不住。

“晓雯,你不会有事的。”他的声音哽咽得厉害,警服袖口已经擦得发亮,“‘信’不能输,你也不能输。”

林晓雯的嘴角微微上扬,苍白的脸上浮现出一种奇异的光彩。她的目光越过周正肩头,望向窗外纷飞的雪花,仿佛看见了什么令人安心的景象。

“‘信’赢了...我就赢了...”她的声音渐渐低下去,如同雪花融化在掌心。监护仪上的曲线拉成一条笔直的绿线,在雪花敲窗的寂静中发出绵长的哀鸣。

周正缓缓站起身,对着病床郑重地敬了个礼。雪花在窗外无声飘落,将整个世界染成纯白。

同日黄昏,广州黄埔港。高远站在暴雨如注的码头,刚刚接完电话的手还在微微颤抖。公用电话亭的玻璃上,雨水汇成一道道泪痕。他扶着斑驳的铁栏杆,望向灰蒙蒙的海面。

“晓雯...”他喃喃自语,从贴身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信纸。那是林晓雯最后寄来的信,边缘已被摩挲得发毛,字迹被雨水晕开:“阿远,信之火种已播下,纵使我如萤火逝去,亦会有万千星火相继...”

滔天巨浪拍打着堤岸,咸涩的海风混着雨水灌进他张开的嘴里。他忽然仰天长啸,那声音撕心裂肺,连轰鸣的雷声都为之黯然。

“晓雯,你放心!”他将信纸按在剧烈起伏的胸口,对着翻涌的墨色大海立誓,“我一定会守护好‘信’,让它传遍全国!”

此刻的江城医院里,周正仔细地将《信录》用油纸布层层包裹。他的手突然停顿在某一页——那里夹着张林晓雯与孩子们的合影,照片背面是她娟秀的字迹:“信之所存,心之所安。”窗外雪光映照,将孩子们的笑脸染成温暖的光晕。

他从警服内袋取出警徽,轻轻压在《信录》上,然后小心地包好。这个动作让他想起三天前在江城中学废墟里,那个戴着红领巾的男孩仰头问他:“警察叔叔,以后还会有人帮我们修图书馆吗?”

“晓雯,你放心。”他对着那束光轻声说,“我一定会完成你的嘱托,让‘信’传承下去。”

五天后,广州十三行码头。上百艘挂着蓝色三角旗的货船正在同时鸣笛,汽笛声震耳欲聋。赵卫东站在最高的货堆上,举起那枚刻着“信”字的徽章。夕阳将徽章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在他手中擎着一支火炬。

“‘远航’的规矩,是‘公、信、平’!”他的吼声透过扩音器在江面回荡,“我们不交‘进门费’,我们交‘信’!”

下面黑压压的人群爆发出海啸般的呼应:“公!信!平!”新加入的个体户们纷纷举起右臂,露出手腕上画的蓝色三角标志——那是用特殊染料绘制的印记,要三天才会消退,代表着三日试炼期的承诺。

在人群最后方,高远正蹲着给个赤脚少年系鞋带。男孩怯生生递过本被雨水泡胀的《信录》第二卷,书页间还沾着鱼鳞。“俺从汕尾游水过来的,”孩子的声音在汽笛声中细若蚊蚋,“他们说这儿有‘信’...”

高远红着眼眶接过书,发现扉页上歪歪扭扭写着一行字:“信能渡海”。

十二月的第一缕晨光照进珠江口时,“信火传播计划”已经悄然启动。穿着灰色风衣的周正出现在江城中学废墟前,向晨练的市民分发油印的《信录》节选。有个穿校服的女孩接过传单时突然瞪大眼睛:“您就是...电视上那个...”

周正竖起食指抵在唇前,眼角笑出细密的皱纹。他指了指女孩校服口袋露出的《信录》一角,转身消失在晨雾缭绕的街角。女孩低头翻开传单,发现背面印着林晓雯最后的话:“信是暗夜中的渔火,也许微弱,但千万渔火就能照亮归航的路。”

在广州最高的灯塔上,高远和赵卫东正在绘制最后一条航线。桌面上摊开的中国地图已被红蓝两色线条覆盖,每道红线都连接着正在传播《信录》的城镇。

“广州只是第一步。”高远用铅笔在琼州海峡画出一道飞跃的弧线,“接下来要让‘信’跨过山海,让每个角落都知道——‘信’才是立身之本。”

赵卫东突然指向窗外。晨曦中的珠江上,无数货船正在升起蓝色的三角旗,像一片跳动的蓝色火焰。有艘小艇破浪而来,船头立着个熟悉的身影——周正脱下警服换上水手装,怀里抱着个铁皮箱,箱子里是最新印制的三千本《信录》。

当第一本《信录》被装上即将北上的货船时,朝阳正好跃出云层。高远忽然对虚空轻声说:“晓雯,你看,‘信’已经开始传遍全国了。”

赵卫东将手搭在他肩上:“这是她的愿望,也是我们的使命。”

咸湿的海风中,仿佛传来轻柔的回应。两人同时望向水天相接处,那里正有万道金光破开云层,照亮了蜿蜒向远方的航线。在码头尽头,一群孩子正在背诵《信录》中的句子,稚嫩的声音乘着海风飘向远方:

“信是石,能铺路;信是火,能燎原;信是光,能破暗...”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