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醉卧于人间 > 第十四章 山外来客
换源:


       “云岭模式”经过林静持续而深入的报道,以及秦雪瑶有意识地在高端环保圈层中的推广,终于不再局限于媒体版面和政策研究室的讨论,开始吸引实实在在的“朝圣者”。

第一批前来的,是一支由国内著名高校生态学、建筑学教授带队的学术考察团。他们拿着林静的文章和相关部门的介绍信,怀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希望亲眼验证这个被描述得近乎乌托邦的山区发展模型。

老支书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秦雪瑶和苏芷晴则成为了实际上的解说员。

考察团沿着新修的柏油路进村,看到的不再是预想中的破败与闭塞。整齐的民居(其中几栋正是苏芷晴设计的生态示范房,其独特的结构和与环境的融合度让建筑学教授啧啧称奇)、干净整洁的村容、尤其是那座设施完善、充满童趣和科技感的“萤火虫小学”,都让他们眼前一亮。

他们参观了模块化的污水处理系统,亲眼看到浑浊的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变得清澈见底,甚至能达到养殖标准;他们走访了受益于凌山匿名助学基金而得以继续深造的学生家庭;他们体验了局部微气候调节带来的、不同于山外炎夏的清凉与舒适。

怀疑逐渐被惊叹取代。尤其是那位生态学老教授,捧着村里改良后的肥沃土壤,看着远处郁郁葱葱、明显经过精心生态修复的山坡,激动得双手微颤:“奇迹……这简直是生态实践的奇迹!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这是一种……一种系统性的、充满智慧的生态哲学!”

苏芷晴适时地介绍了一些表层的设计理念和环境调控原理(自然是经过简化和脱敏的),足以让专家们意识到其中的科技含量和前瞻性,却又无法窥探核心。

考察团满意而归,带着大量的数据和样本,也带着对“云岭模式”的高度认可。他们的学术背书,进一步提升了这一模式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然而,正如凌山所预料,繁荣总会吸引苍蝇。

紧随学术考察团之后,几波身份各异、目的不明的“访客”陆续出现。

有打着投资旗号,却对具体项目心不在焉,总是旁敲侧击询问“幕后技术团队”的商人;有自称是独立纪录片导演,却对拍摄村民日常生活毫无兴趣,镜头总试图瞄向鹰嘴崖方向的拍摄团队;甚至还有几个背着沉重行囊、装备精良的“野外登山爱好者”,试图绕过村庄,从无人区接近鹰嘴崖的后山——他们很快就被军方外围的警戒小组“礼貌”地请了出去,理由是“军事管制区,闲人免进”。

这些试探大多拙劣,并未对凌山构成实质威胁,但却像嗡嗡作响的蚊蝇,预示着山雨欲来的闷热。

这一日,一位特殊的访客到来了。

他是一位年约六十、气质儒雅的老者,穿着朴素的中山装,只带着一名年轻的助手。他没有通过任何官方或媒体渠道,而是直接找到了村里,请求拜访凌山。

老者自称姓“冯”,是一名退休的工程师,对传统的盆景和假山技艺有些研究,听闻凌山先生是此道高手,特来请教。

这个理由听起来比那些投资和拍摄要靠谱得多,也更投凌山所好。老支书通报上去后,凌山沉吟片刻,竟同意了这次会面——这是极少见的情况。

会面安排在鹰嘴崖下一处刚刚建好的凉亭里,这里位于“涟漪壁垒”的边缘,既能感受到部分环境调控的效果,又不会暴露核心区域。

冯老先生举止从容,言谈间对盆景假山的叠石、理水、植物搭配之道确实见解精深,绝非泛泛而谈。凌山难得地与之交流了许久,两人就一盆苏芷晴刚完成的黑松盆景的造型意境讨论了近半小时。

然而,在看似专业的交流中,冯老的问题总会不经意地滑向更基础的领域:“凌先生这盆松的长势如此健旺,崖上水土想必极其特殊吧?”“亭边这道溪流,看似天然,水流声的韵律却仿佛暗合某种数理,真是妙绝。”“山间云雾聚散,似乎也比别处更有灵性,莫非此地地磁有别?”

他的问题总是包裹在极高的艺术鉴赏力之下,显得自然而然,但凌山能清晰地感觉到,对方真正感兴趣的,是支撑这一切的“基础环境”,是那些看不见的力场、能量和生态调控技术。

凌山应对得滴水不漏,只谈艺术与自然,不谈科技与原理。

会谈结束时,冯老显得十分满意,再三表示感谢,并留下了一本他亲自注解的《园冶》古籍作为礼物,方才告辞下山。

望着老者离去的背影,凌山目光微凝。这个冯老,绝非普通的退休工程师。他的知识结构、提问的角度,甚至他身边那个沉默寡言、眼神却锐利如鹰的年轻助手,都透露着不同寻常的气息。他更像是一名顶尖的系统工程师或者战略研究员,来自一个对“云岭模式”底层技术极其感兴趣的、拥有深厚背景的机构。

“查一下他的来历。”凌山通过加密通讯器,对秦雪瑶和林静同时下达了指令。

秦雪瑶动用商业和人脉网络,林静则发挥媒体的信息挖掘能力。很快,模糊的信息汇聚而来:这位冯老,退休前的最后职务,是某国家级大型战略工程的首席顾问之一。他的到访,绝非个人行为。

几乎在同一时间,赵军官也发来了一条加密信息:“近期有高层智库团队对‘云岭模式’表示出高度兴趣,可能会进行非正式接触。予以必要配合,把握分寸。”

凌山明白了。这是来自更高层面的、更为温和却也更为深入的“接触”。他们不再满足于军方渠道的技术转移,而是希望更全面地理解这套可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系统性理念。

这既是认可,也是新的考验。如何在不暴露核心的前提下,展示足够的价值并获得更多的自主空间,需要微妙的平衡。

就在凌山思索如何应对这股新风向时,一直安静盘旋于高空的啸天,突然发出一声急促而尖锐的唳鸣!

凌山眼神一凛,瞬间通过植入式传感器连接了金雕的视野。

只见在云岭山脉另一端人迹罕至的原始林区边缘,一架没有任何标识的小型低空无人机,正以一种极其隐蔽的飞行模式,悄无声息地朝着鹰嘴崖方向迂回靠近。它的造型奇特,显然采用了某种雷达隐身的特殊材料,若非啸天锐利无比的目光和凌山赋予它的特殊传感增强,几乎难以被发现!

这不是学术访问,也不是温和的试探。这是赤裸裸的、高技术水平的窥伺!

“青瞳,破风。”凌山心念微动。

另外两只巨鹰立刻领会意图,化作两道黑色闪电,悄无声息地融入云层,朝着无人机的方向疾驰而去。

新的风浪,已至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