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版“场域发生器”的设计图,如同投入静湖的一颗石子,其激起的涟漪远比凌山或赵军官预想的要更为深远。
在军方某个高度保密的科研基地内,被命名为“泰山”的项目组以最高优先级开始了对这套技术的消化、验证和初步应用研究。结果令所有参与其中的顶尖工程师和物理学家感到震惊乃至骇然。
其原理之精妙,构思之奇诡,完全跳出了现有防御技术的思维窠臼。它并非依靠硬性拦截或能量对抗,而是通过一种近乎“法则层面”的微观力场操控,来实现区域的软性控制和感知扭曲。虽然凌山提供的版本经过了大幅简化和性能限制,但其核心思想的先进性,足以让相关领域的研究前进十年甚至更久。
首批试生产的小型化“泰山-I型”场域发生器,被秘密安装在某几个极度重要的战略设施外围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堪称奇迹:它们成功抵御了多次模拟的特种渗透和电子侦察,入侵者往往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就陷入动作迟缓、感官错乱的困境,最终茫然失措地被擒获,甚至无法理解自己是如何失败的。其能耗却远低于同级别的传统防护系统。
这一成功迅速抬高了凌山在军方层面的价值评估等级。更多的资源开始向他倾斜,但与之伴随的,是更为严密却也更为谨慎的“保护”。赵军官的权限得到了提升,他成为了与凌山之间的单线联络人,负责满足凌山的一切“合理”需求,并确保其绝对的安全与隐匿。一支更为精锐、伪装也更好的小组被部署在云岭外围更远的区域,构建起一道无形的警戒圈,任何试图窥探鹰嘴崖的不明势力,都会首先被他们悄无声息地拦截或劝离。
然而,技术的扩散如同潘多拉魔盒,即便只是简化版,其影响也难以完全隔绝。“泰山”项目的极高保密级别,并不能阻止一些抽象的特征信息通过特殊的渠道隐约流传出去。
在国际顶尖的物理学术论坛和某些私人安保技术的灰色领域里,开始出现一些零星的、语焉不详的讨论:关于一种基于新型力场理论的非致命防御概念,据说源自东方,效能惊人。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立刻引起了某些国家和大型跨国企业的高度关注,尤其是那些在尖端防御和渗透技术领域投入巨大的实体。
“奥西里斯”公司的首席技术官里昂,自然也捕捉到了这些风声。他立刻将之前“暗影”小队失败时捕捉到的恐怖力场数据与这些模糊传闻联系起来。
“原来如此……”里昂在办公室里踱步,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他之前的判断得到了印证——他们碰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宝藏,而是一个拥有颠覆性技术的秘密据点!那个神秘的隐士,其价值远超一两种奇异植物。
五千万美元的悬赏现在看来像个笑话。里昂果断下令彻底终止所有相关行动,并严密封存所有数据。他知道,能掌握并应用这种技术的存在,绝不是目前的“奥西里斯”能够招惹的。但他并未死心,只是将这份贪婪深深埋藏,转而开始动用商业和学术人脉,试图从更宏观的层面去打听和了解这种新兴的力场技术,期望能从侧面找到一丝突破口。
这股新的暗流更加隐秘,也更加持久。
与此同时,凌山借助军方渠道构建的“贸易网络”开始显现出巨大的能量。不仅仅是物资采购,秦雪瑶凭借其商业嗅觉和凌山偶尔流出的一些“技术边角料”,开始尝试进行更广泛的布局。
她成立了一家名为“青野生态”的离岸公司,主营业务方向是“高端生态修复与可持续社区建设”。公司推出的第一款产品,是一种基于凌山水循环和净化技术简化而来的模块化污水处理系统,其效率和能耗比远超市场同类产品,尤其适合偏远地区和生态敏感区。
这套系统首先被用于云岭村及周边区域的饮用水源保护和废水处理,效果立竿见影。随后,秦雪瑶以其高超的商业手腕,将这套系统与“萤火虫计划”绑定,作为慈善项目的一部分,推向其他更需要帮助的西部山区,同时也接受一些高端环保项目的订单。
利润如滚雪球般增长,而这些资金又源源不断地回流,注入到凌山指定的更多山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不仅仅是学校,还有诊所、图书馆、农业技术推广站……凌山如同一个隐藏在幕后的总工程师,通过秦雪瑶这个执行官,悄然重塑着这片山区的面貌。
苏芷晴的生态建筑理念,也借助这些资源得以大规模实践。她在凌山的指导下,开始将悬浮力场调控局部微气候的技术与传统建筑工艺结合,设计出一种能自动调节室内温湿度、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光和通风的“被动式生态民居”。首批示范房在云岭村开工建设,成为了村民们争相参观的稀奇事物。
林静持续追踪报道着这一切。她的笔触愈发深沉有力,从最初对凌山个人的好奇,转向了对这种“科技赋能乡土”模式的深度思考。她将其称为“云岭模式”,探讨技术如何脱离冰冷的实验室,真正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她的报道引发了学术界和政策研究圈的广泛讨论,甚至吸引了一些真正致力于乡村发展的学者和机构前来考察学习。
鹰嘴崖上,在三姝无形中构建起的缓冲与协作下,凌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发展空间。他的主体建筑已然完工,一座完美融合了自然山势与超现实科技感的“凌霄阁”屹立于云雾之中,内部实验室的设备日益完善。
那三只金雕——啸天、青瞳、破风,已然成为这片空域真正的王者。它们的狩猎范围不断扩大,偶尔甚至会抓回一些受伤的珍稀动物,凌山则会不动声色地将其治愈放生。它们的锐利目光,是“涟漪壁垒”之外最灵动的哨兵。
然而,凌山并未沉醉于这暂时的宁静。他站在凌霄阁的最高处,俯瞰着下方因为他的到来而日益焕发生机的土地,目光却投向了更遥远的未来。
他知道,“场域发生器”的涟漪已经荡开,终会引来更大的鱼。而“云岭模式”的声名鹊起,也必然会吸引更多目光,其中难免混杂着别有用心者。
眼前的繁荣与合作,既是屏障,也可能成为新的漩涡中心。
他轻轻抚摸着手腕上一个不起眼的金属手环,那里面存储着他真正核心的研究数据和一些……未曾示人的设计草图。
“平静,只是下一次风浪的序幕。”他低声自语,眼神中没有任何畏惧,只有一种洞悉规律的冷静和做好准备后的从容。
山风拂过,带来远方的气息,似乎已有一丝不同寻常的躁动,正在悄然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