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辰和苏建军带着一摞盖着红章的证件回到村里时,迎接他们的是比打死老虎时还要热烈的欢呼。
村民们自发地聚集在村口,敲锣打鼓,放起了鞭炮,红色的纸屑漫天飞舞,像是过年一样。
“杨辰,好样的!”
“咱们靠山村再也不怕别人欺负了!”
张大叔激动地握着杨辰的手,老泪纵横。
他当了几十年村长,从来没想过,村里人能有这么扬眉吐气的一天。
以前去乡里开会,他总是坐在最角落,不敢大声说话。
现在他可以挺直腰杆告诉所有人,他们靠山村是凭本事吃饭的。
洗刷冤屈,名声大振,证照齐全。
靠山村的山货生意,彻底扫清了障碍,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黄建业的订单雪片般飞来,催货的电话一天要打好几个。
光靠村民们进山采摘,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杨辰在合作社成立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建立山货加工厂的计划。
“各位乡亲,咱们不能再满足于当一个二道贩子,采点什么卖点什么。咱们要把好东西,做成更好的东西!”
杨辰站在村委会的院子中央,声音洪亮。
“咱们要建自己的厂房,买自己的机器,把木耳烘干切片,做成小包装;把蘑菇做成蘑菇酱,装进玻璃瓶;把核桃山楂,做成开袋即食的零食!”
“咱们不光要卖给省城的特供商店,还要卖到北京去,卖到上海去,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最好的山货,出在咱们靠山村!”
一番话说得村民们热血沸腾。
但兴奋过后,现实的问题也摆在了面前。
“建厂子,那得多少钱啊?”一个村民小声问道。
“我算过了。”杨辰拿出一本厚厚的计划书:“买地、建厂房、买机器、请技术员,再加上前期的流动资金,至少需要五万块钱。”
“五万!”人群中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在这个万元户都凤毛麟角的年代,五万块钱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苏建军也吓了一跳,他悄悄拉了拉杨辰的衣角:“妹夫,你没算错吧?五万块,把咱们全村卖了也凑不齐啊。”
“钱的问题,我已经想好了。”杨辰胸有成竹:“两个来源。第一,咱们合作社入股。愿意入股的,可以拿钱,也可以拿自家的山货折价入股。以后工厂赚了钱,按股份分红。”
“第二,也是大头,我准备去县里申请贷款。”
“贷款?”张村长皱起了眉头:“银行的门可不好进,咱们无亲无故,人家凭啥借给咱们这么多钱?”
“就凭这个。”杨辰晃了晃手里的报纸,上面正是省报关于投毒案的报道。
“现在咱们是省里扶持的正面典型,县里巴不得咱们做出点成绩来。这个时候去贷款,是最好的时机。”
事情的发展,比杨辰预料的还要顺利。
当他带着详细的建厂计划书和省报的报道找到县里领导时,那位在交流会上力挺他的县委书记亲自接见了他。
书记仔细看完了计划书,又问了几个关于市场和技术的问题,杨辰都对答如流。
“好,有魄力,有想法!”书记当场拍板:“这个项目,县里全力支持!”
“贷款的事情,我亲自跟信用社打招呼,保证给你们最低的利率,最快的审批速度,厂房的选址,土地的审批一路绿灯!”
书记甚至还给杨辰出了个主意:“杨辰同志,你们现在名气这么大,光靠自己摸索太慢了。”
“我帮你联系一下省农科院,他们那里有不少食品加工方面的专家,可以请他们来做技术指导。”
从县委大院出来,苏建军感觉自己像在做梦。
他看着杨辰,眼神里充满了崇拜:“妹夫,你是不是有啥妖法?怎么那些当官的,现在都抢着帮咱们?”
杨辰笑了笑:“哥,这不是妖法。咱们踏踏实实干事,给老百姓带来好处,给地方带来荣誉,他们自然会支持。”
“咱们要是干的是歪门邪道,就算送再多礼,人家也只会把咱们当麻烦。”
有了县里的支持,建厂的事情进行得异常顺利。
贷款很快批了下来,整整五万元现金,用一个大麻袋装着,由信用社派专人护送到了村里。
当那麻袋钱倒在村委会的桌子上,堆成一座小山时,整个村子的人都看傻了眼。许多人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
工厂选址就在村东头的一片荒地上,挖掘机和推土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山村千百年来的宁静。
杨辰亲自担任总指挥,苏建军自告奋勇当了施工队长,每天戴着个藤条编的安全帽,拿着个大喇叭在工地上跑来跑去嗓子都喊哑了。
“那边的水泥和匀一点,别偷懒!”
“柱子,你小子把砖放整齐了,歪歪扭扭的,想让你姐夫住危房啊!”
虽然他啥也不懂,但有他在工地上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工人们的干劲也特别足。
省农科院的专家也来了。
来的是一位姓刘的老教授,戴着厚厚的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
一开始村民们还有些敬畏,觉得这种大知识分子肯定不好打交道。
没想到刘教授一点架子都没有,挽起袖子就下到田间地头,跟老乡们探讨各种山货的特性,还从省里带来了许多先进的加工技术和配方。
靠山村建厂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十里八乡。
每天都有人来看热闹,有邻村的村民,有县里的干部,甚至还有一些外地的商人。
这天工地上正干得热火朝天,村口突然开来了一辆黑色的伏尔加轿车。
这车在当时可是稀罕物,比县长的吉普车还气派。
车门打开,下来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穿着一身得体的灰色西装,头发梳得油光锃亮,手里还提着一个精致的皮包。
男人身后还跟着两个年轻人,像是秘书和保镖。
“请问,杨辰社长在吗?”男人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脸上带着和煦的微笑。
杨辰正在和刘教授讨论设备安装的问题,听到声音走了过去:“我就是杨辰,请问您是?”
“哎呀,杨社长,久仰大名,久仰大名啊!”男人热情地伸出双手,紧紧握住杨辰的手。
“自我介绍一下,我叫马光荣,是省城华美贸易公司的总经理。”
“马总?”杨辰有些意外,他没听说过这个公司。
“我们公司是专门做农副产品出口的,产品远销港岛和东南亚。”马光荣一边说,一边从皮包里拿出一盒包装精美的三五牌香烟,递给杨辰一根。
“我是在报纸上看到你们靠山村的事迹,特别是你们那种不畏强权、坚持品质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也非常敬佩!”
“这次来是专程来考察的,如果你们的产品真像报纸上说得那么好,我们公司准备下一笔大订单,把你们的山货,卖到国外去,为国争光!”
卖到国外去!
这几个字,像一颗炸雷,在旁边偷听的苏建军和村民们脑子里炸响了。
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自家山沟沟里的东西,居然还能跟出口、国外这些词联系在一起。
苏建军激动得脸都红了,连忙跑过来,又是搬凳子又是倒茶:“马总,您快请坐,快请坐!”
“我们这的山货,那绝对是全国第一,您尝尝这核桃,我们村后山长的,纯天然,补脑得很!”
马光荣笑着接过茶水,目光却一直在打量着杨辰和这片热火朝天的工地,眼神深处,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