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幻侠小说 > 青苍书院 > 第二十四章 巷尾铜锅
换源:


       深秋的青苍城,香樟叶开始泛黄,风里裹着桂花的冷香。顾里放学回家时,路过南湖老区的巷尾,看见一家挂着“张记面馆”木牌的铺子——木牌上的漆掉了大半,铜锅在门口的煤炉上冒着白气,却没看见有人。

红绳铃铛突然轻轻晃了晃,带着一股淡淡的烟火气,不是之前的凉意或暖意,是像刚煮好的面条散发的温度。顾里停下脚步,想起老板说的“怨念收集者可能藏在有旧执念的老地方”,这百年面馆,说不定藏着故事。

他推开门,门轴“吱呀”一声响,铺子里的光线很暗,只有两盏白炽灯亮着,照在泛黄的墙面上。墙上挂着几张旧照片,有穿中山装的男人在揉面,有扎麻花辫的女人在端面,最里面一张是个小男孩,手里举着半碗面,笑得露出豁牙。

“有人吗?”顾里喊了一声,声音在铺子里回荡,只有铜锅沸腾的“咕嘟”声回应他。

“孩子,要吃碗面吗?”

一个苍老的声音从里屋传来,顾里回头,看见一个穿灰色对襟衫的老人从布帘后走出来。他的头发全白了,背驼得厉害,手里拿着一个面杖,脸上的皱纹深得能夹住粉笔灰。最奇怪的是,他的脚没有沾地,飘在离地面几厘米的地方——是个灵魂。

顾里摸了摸红绳铃铛,铃铛没响,只是保持着温暖的温度:“爷爷,您是这家面馆的老板吗?”

老人点点头,走到铜锅前,拿起勺子搅了搅锅里的汤:“我叫张老栓,这面馆是我太爷爷传下来的,有一百二十年了。我守了这面馆六十年,直到三年前走不动路,才把铺子交给儿子,可他嫌累,去年就把铺子关了……”

他的声音带着遗憾,眼神落在墙上的旧照片上:“你看那照片,是我儿子小时候,他最爱吃我煮的阳春面,说比城里任何一家都香。后来他长大了,去外地读大学,回来就说‘爸,这面馆太旧了,赚不了钱’,我没听他的,还是天天煮面,等着老顾客来……”

顾里看着铜锅里的汤,清澈见底,飘着几片青菜,却没有热气——是灵魂的执念形成的幻象。“张爷爷,您是不是在等什么人?”

张老栓的眼睛红了,手里的面杖停在半空:“我在等我儿子回来,等他再吃一碗我煮的阳春面。三年前我走的时候,他在外地出差,没赶上见我最后一面。我听说他去年把铺子关了,去了南方,我想告诉他,爸不怪他,就是想再煮碗面给他吃……”

红绳铃铛轻轻震了一下,顾里想起陈守业守桥的执念,想起刘芳找女儿的坚持——这些老辈人的执念,都藏着对家人的牵挂。“您知道您儿子在南方的地址吗?我们可以帮您联系他。”

张老栓摇了摇头,眼神里带着绝望:“不知道,他换了手机号,我问遍了老顾客,都没他的消息。我只能守在这里,守着这面馆,等着他说不定哪一天就回来了……”

就在这时,铺子的门被推开了,林晓晓举着相机跑进来:“顾里!我听张明宇说你在这,果然!这面馆好有年代感,我要拍几张照片!”

她的目光落在张老栓身上,愣了一下,然后小声对顾里说:“他是……灵魂吧?我相机屏幕里能看见他,还能看见他身边有淡淡的光,像是面条的热气。”

张老栓看见林晓晓,有些惊讶:“你也能看见我?”

林晓晓点头,笑着说:“爷爷,您煮的面看起来好香,我能尝尝吗?”

张老栓的眼睛亮了,急忙拿起碗:“能!能!我这就给你煮一碗,我煮的阳春面,汤是用骨头熬的,面是手工擀的,香得很!”

他飘到灶台前,拿起面杖开始揉面,动作熟练,像是练了几十年。面粉在他手里变成光滑的面团,擀成薄薄的面片,再切成细细的面条,下到铜锅里。虽然是灵魂的幻象,却看得顾里和林晓晓咽了咽口水。

很快,一碗阳春面端了上来,放在桌子上。面条洁白,汤清味鲜,飘着葱花和香油,像是真的一样。林晓晓拿起筷子,象征性地夹了一口,笑着说:“好吃!爷爷,您的手艺真好!”

张老栓笑得合不拢嘴,皱纹里都透着开心:“好吃就好,好吃就好……”

顾里拿出手机,翻开通讯录:“张爷爷,您儿子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我让张明宇查一下,他表哥在派出所工作,说不定能找到您儿子的地址。”

“我儿子叫张建军,今年四十二岁,以前在青苍中学教过书,后来辞职开了公司,”张老栓急忙说,“他小时候最喜欢在面馆门口的老槐树下玩,还说要把面馆开成百年老店……”

顾里把信息发给张明宇,很快收到回复:“查到了!张建军在南方的苏市开了家餐饮公司,专门做传统面条,地址我发你了!”

张老栓看着顾里手机上的地址,眼泪掉了下来,落在桌子上,却没留下痕迹:“找到了……终于找到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