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幻侠小说 > 青苍书院 > 第三十一章 书室内情
换源:


       整理完美术室,三人站在四楼图书室门前。那扇木门显得格外古老,深褐色的漆面已经有些剥落,铜制的锁孔周围布满绿锈,仿佛很久没有人来过了。顾里从班主任那里取来钥匙,插入锁孔时发出“咔哒”一声轻响,门应声而开。

一股陈旧纸张与墨香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林晓晓不禁打了个喷嚏。图书室内光线昏暗,顾里摸索着找到开关,几盏老式日光灯闪烁了几下,才不情愿地亮起来,投下苍白的光。

室内摆满了深棕色的木质书架,上面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各种旧书。有的书脊已经破损,有的封面脱落,书页泛黄卷边。空气中漂浮着细微的灰尘,在灯光下如同金色的萤火虫般舞动。

“这里好像时间静止了。”张明宇轻声说,生怕惊扰了这里的宁静。他走到最近的书架前,抽出一本厚实的《青苍城史》,小心地翻开封面,“1950年出版的,比我爷爷年纪还大。”

林晓晓举起相机,对着书架调整焦距:“这些书要是丢了就太可惜了。我们应该跟学校建议,把它们移到新图书馆去。”快门声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就在这时,顾里腕间的红绳铃铛突然轻轻响起,不是风的缘故,而是一种温和而持久的振动,伴随着一股浓郁的墨香。顾里顺着铃铛指引的方向,朝着最里面的书架走去。

在最后一排书架前,一个穿着灰色中山装的老人背对着他们,坐在一个小板凳上,手里捧着一本旧书,正专注地阅读。他的身形有些模糊,仿佛隔着一层薄纱。

“爷爷,您是谁?”顾里轻声问道,生怕惊扰了老人。

老人缓缓转过身来,他的脸色苍白,但眼神慈祥,手中的旧书封面已经破损,但仍能辨认出《论语》二字。“你们能看见我?”老人的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带着回音。

顾里点头:“我们是来整理旧书的。您是这里的老师吗?”

老人微微一笑,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我叫陈文远,是槐荫中学的语文老师,教了四十年书。”他抚摸着手中的《论语》,书页已经发黄变脆,“十年前,我就是在这里看书的时候,安静地走了。我最爱这里的旧书,特别是这本《论语》,教了一辈子语文,每次读它,都有新的感悟。”

陈老师的目光扫过满屋的书籍,眼中流露出不舍:“我想把这些旧书整理好,留给后面的学生。可是我走的时候,还没整理完,就一直留在这里,等着能有人帮我把书整理好。”

顾里想起陈守业守桥的故事,明白陈老师的执念同样源于对责任的坚守——他想把自己热爱的书籍,留给更多的学生。“我们帮您整理,”顾里坚定地说,“您告诉我们怎么分类,我们一定把书整理好。”

陈老师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他站起身,指引着他们:“这些书按科目分,语文在左边,数学在中间,英语在右边...”他的手指向各个书架,详细解释着分类方法,“还有一些课外书,按年代分,1950年以前的在最上面,1950年以后的在下面...”

于是,三人开始按照陈老师的指示整理图书。顾里负责搬运书籍,张明宇负责分类,林晓晓则负责清洁和贴标签。陈老师在一旁指导,不时拿起一本书,讲述它的来历和价值。

“这本《朝花夕拾》是1982年版的,当时我用自己的工资买了二十本,分给学生们读。”陈老师抚摸着一本蓝色封面的书,眼中满是怀念,“那时候学生们可喜欢了,争相传阅。”

整理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很多珍贵的书籍:一本1955年出版的诗集,扉页上有作者的亲笔签名;一套1978年的百科全书,虽然已经过时,但编辑精美;甚至还有几本民国时期的线装书,纸张脆薄如蝉翼。

“小心些,”当张明宇拿起一本封面即将脱落的书时,陈老师提醒道,“书老了,就像人一样,需要温柔对待。”

时间在翻书声中流逝。阳光透过高高的窗户洒进来,照亮了空气中飞舞的尘埃。陈老师不时地讲述他教书时的趣事,那些关于学生如何在他的引导下爱上阅读的故事,那些深夜备课的时光,还有他是如何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论语》,每次都有新的领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陈老师吟诵着,“教书四十年,我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学生们通过学习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午后阳光斜照进图书室时,他们已经整理了大半书籍。林晓晓发现了一本相册,里面是槐荫中学的老照片:学生们在操场上做操,老师在讲台上讲课,还有一张陈老师年轻时站在这个图书室里的照片,身后是整齐的书架。

“这是1985年拍的,”陈老师看着照片,眼神悠远,“那时候我刚满三十五岁,教龄十三年。”

顾里注意到照片中的陈老师手腕上戴着一串红色的手绳,与他现在的红绳铃铛惊人地相似。陈老师注意到他的目光,微笑道:“守护的方式多种多样,我选择用知识和书籍来守护学生的心灵。”

当最后一本书被安置在正确的位置上时,太阳已经开始西沉。图书室焕然一新,书籍整齐排列,标签清晰,就连空气也似乎清新了许多。

陈老师看着整理好的书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谢谢你们,帮我完成了这个心愿,我可以走了...”

他的身体开始变得透明,手中的《论语》慢慢飘到顾里面前:“这本书送给你,希望你能好好读它,明白里面的道理,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顾里接过《论语》,翻开第一页,上面是陈老师工整的字迹:“教书育人,薪火相传。”再抬头时,陈老师的身影已经化作点点光芒,如同书页中飘出的文字,缓缓上升,最后消失在空气中。

图书室里的旧书在夕阳余晖中闪着柔和的光,仿佛在为陈老师送行。一阵微风吹过,书架上的书页轻轻翻动,像是无声的告别。

离开旧楼时,三人将李雪的画和陈老师的《论语》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听完他们的讲述,感动不已:“这些都是珍贵的回忆,我们会把画挂在新教学楼的走廊上,把《论语》放在新图书馆的展示柜里,让更多人知道李雪和陈老师的故事。”

旧楼的拆迁工作很快开始了。偶尔,顾里他们会去看看,看着旧楼一点点被拆除,心里有些不舍,但更多的是期待——新的教学楼会建起来,会有更多的学生在这里学习、成长,会有更多新的回忆在这里产生。

有一天下午,当顾里独自经过工地时,发现废墟中有一本残破的书。他小心地捡起来,认出那是陈老师曾经特别提到过的一本诗集。书页已经残破不堪,但有一页却完好无损,上面是一首关于记忆与传承的诗。

红绳铃铛贴在手腕上,暖暖的,像是在跟他说:“旧的回忆不会消失,新的希望正在到来。”

顾里笑着,望向远方——青苍城的冬天快要过去了,春天很快就会来,南湖的冰会融化,望湖桥的花会开,青苍书院的书会继续散发墨香,而他,会继续做青苍城的守护者,守护着这座城,守护着这里的人,守护着每一份爱和希望。

当他转身离开时,似乎听到风中传来翻书声和陈老师温和的讲解声,但那也许只是风吹过新建教学楼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