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瑶坐在台下,手心也捏着汗。见女儿放松下来跟着旋律晃身子,才偷偷跟陆战野说:“这孩子在家唱得没这么好,上台倒不怯场。”
陆战野笑着点头,眼睛没离开舞台:“随你,遇事不慌。”
陆星辰和陆宇轩早忘了“应援”,跟着节奏拍手,陆宇轩还小声跟唱,跑调了自己都没发现,引得旁边战士笑。
一曲唱完,诗涵鞠躬要下台,台下突然有人喊:“小姑娘,再唱一遍!没听够!”
是后排的老战士,手里攥着搪瓷缸敲得当当响。其他战士也跟着起哄:“再来一遍!”
诗涵站在舞台中间,有点懵,下意识看苏瑶。苏瑶笑着点头比了“继续”的手势,她才转过身:“那我再唱一遍,大家跟我一起拍手好不好?”
“好!”战士们齐声应。
第二遍旋律响起,台下战士真的跟着拍手,还有人小声跟唱。老周的手风琴加了花样,间奏时拉了段《解放军进行曲》,引得全场欢呼。诗涵越唱越投入,最后一句“平平安安归故乡”唱完,掌声比刚才还响,有几个战士站起来举着军帽挥舞。
演出结束,诗涵刚下台就被战士围住。有人递水果糖,有人摸她的头,还有个战士拿出弹壳做的小摆件:“小姑娘,这个送你,谢谢你的歌,唱到我们心里了。”
诗涵接过摆件抱在怀里,笑得眼睛眯成缝。苏瑶刚要上前,一个穿灰色中山装的男人挤过来,头发梳得整齐,戴黑框眼镜,手里攥着笔记本,上面记满歌词还画了圈。
“同志你好!”男人递手过来,语气特别激动,“我是县唱片厂的李建国,管音乐编辑的。你家孩子这首《青霉素之歌》太好听,又有意义又好记,我们想录成唱片,让更多人听,你看行不?”
苏瑶愣了下,她知道县城就这一个唱片厂,平时只录样板戏和红歌,没想到会看中女儿的歌。她看诗涵,小姑娘正把玩弹壳摆件,听见“录唱片”立刻抬头:“娘,录了是不是就能在收音机里听到我的歌了?”
“对呀。”李建国赶紧接话,“录好不仅能在收音机播,还能做成唱片卖,到时候大家都知道你唱的歌。”
苏瑶有点犹豫,怕唱片厂改歌词——之前听人说为了销量,有些唱片会夸大宣传。但看着女儿期待的眼神,还是点头:“可以录,不过歌词不能乱改,得符合实际。”
“放心!”李建国拍胸脯,“肯定尊重原创,就是录的时候可能调下旋律,让它更顺口。明天我派车来接你们,去唱片厂细谈。”
第二天一早,绿色吉普车停在药厂门口,李建国亲自来接。诗涵穿上最好的衣服——粉色的确良小褂子,是苏瑶用军属津贴买的——一路上问个不停:“录音室什么样?麦克风比礼堂的大吗?”兴奋得坐不住。
唱片厂在县城东头,是栋两层红砖楼。录音室在二楼,摆着几个比人高的大喇叭,墙上贴满隔音棉,中间放个黑色麦克风,下面连个银色机器,录音师说这是“开盘式录音机”,全县就两台。
诗涵好奇地围着麦克风转两圈,伸手摸了摸:“叔叔,对着它唱歌,声音就会被装起来吗?”
录音师被逗笑:“对,像把声音装进小盒子,想听的时候再放。”
试唱时诗涵有点紧张,第一遍唱错两个字。李建国没催,倒了杯糖水:“慢慢来,不急,多试几遍。”
喝了糖水诗涵放松下来,第二遍就唱得完美。录音师倒带放出来,诗涵的声音清亮,配着手风琴伴奏,比现场还好听。李建国笑得眼睛都没了:“太好了!这效果肯定能卖爆!”
没一会儿,李建国拿着歌词找苏瑶,脸上有点为难:“苏同志,跟你商量个事。这句‘治炎症,救伤员’,能不能改成‘喝了能治百病’?你别误会,不是要骗人,就是老百姓喜欢听‘万能’的话,销量能上去,你们收益也能多不少。”
苏瑶接过歌词皱起眉:“李编辑,这不行。青霉素是抗生素,只能治细菌感染,感冒发烧是病毒引起的,根本不管用。改成‘能治百病’,有人真信了,感冒不吃感冒药光吃青霉素,不仅治不好,还可能产生抗药性,以后真需要就不管用了。”
“我知道我知道。”李建国赶紧解释,“就是宣传噱头,没人会真信。你看市面上的药,不都这么宣传?‘包治百病’‘一吃就好’,大家都习惯了。”
“习惯不代表对。”苏瑶态度坚决,“我们做药厂是为了治病,写诗涵的歌是为了让大家了解青霉素。为了销量夸大药效,跟骗人有啥区别?这歌不录了也不能改。”
诗涵正好从录音室出来,听见这话跑过来拉李建国的衣角:“叔叔,我不想改歌词。娘说,骗人的话不能说,骗人的歌也不能唱。”
李建国看着苏瑶坚定的眼神,又看诗涵认真的样子,叹口气:“行,歌词不改。但咱们加段口白吧?唱完歌你或者诗涵说几句话,提醒大家正确用青霉素,这样既不夸大,也能体现你们的用心,你看行不?”
苏瑶想了想觉得可行:“我来说。就说‘乡亲们,青霉素是好药,能治炎症救伤员,但不是万能的,治不了感冒发烧。生病了先看医生,遵医嘱用药,平时多锻炼勤洗手,才能少生病不生病’。”
“好!就这么定!”李建国赶紧让录音师准备。
苏瑶走到麦克风前,深吸一口气慢慢说。她的声音温和,却让人信服。录音师把口白和歌曲合成,放出来前面是诗涵清亮的歌,后面是苏瑶温柔的提醒,又好听又贴心。
唱片印出来,李建国送了十张样片给苏瑶。封面是诗涵在录音室唱歌的照片,站在麦克风前笑得开心,下面写着“《青霉素之歌》——县唱片厂出品”,还加行小字“科学用药,健康生活”。
苏瑶把样片分给乡亲,李寡妇拿到当天就去公社广播室,让广播员放了一遍。没想到下午就有人去供销社问“有没有《青霉素之歌》的唱片”。
正式上市那天,唱片厂门口排起长队,有买给孩子的,有买给部队战友的,还有卫生院医生买来放给病人听,教他们正确用药。短短三天卖了 3000张,不到一周 5000张卖完,李建国又紧急加印 2000张。
苏瑶去县城办事,路过供销社听见两个大妈议论:“你买那唱片了吗?就是小姑娘唱的《青霉素之歌》,太好听了!我家孙子现在天天唱,还知道感冒不能吃青霉素,比我都懂。”
“买了买了!”另一个大妈说,“之前我家老头子感冒,非要吃青霉素说‘能治百病’,我跟他吵半天没用。后来听了唱片里苏同志的话才信,现在感冒乖乖喝姜汤。”
苏瑶听了心里满是欣慰,自己的坚持没白费,这歌不仅是歌,还成了“科普工具”,帮大家了解正确的用药知识。
一个月后唱片收益下来,有两百八十多块,比苏瑶预想的多。李建国送钱来的时候说:“苏同志,早知道听你的,不加那些虚的销量也这么好。以后有好歌咱们还合作!”
苏瑶拿着钱琢磨怎么用。诗涵放学回来看见钱,突然说:“娘,咱们用这钱给村小学买书本吧。上次我去学校,看见有的同学没有《新华字典》,只能借别人的,上课还得等着,特别不方便。”
苏瑶愣了下,没想到女儿会这么说。她想起自己小时候家里穷,没上过几天学,一直遗憾。现在有能力帮孩子们圆读书梦,是件有意义的事。
周末苏瑶带四个孩子去县城新华书店。书店柜台摆满书,诗涵和星辰看得眼睛直。苏瑶买了 100本《新华字典》、50本《小学生作文选》,还有 100本练习本和 50支铅笔,装了满满两大箱,用吉普车拉回村。
村小学的校长听说后,特意在操场搭台子,让孩子们排队领书本。诗涵亲手把字典递给穿补丁衣服的小女孩,小女孩接过抱在怀里:“谢谢姐姐,我终于有自己的字典了。”
诗涵笑着说:“不用谢,以后咱们一起学认字,我教你唱《青霉素之歌》,你教我写生字好不好?”
小女孩点头,眼里闪着光。
回去的路上,诗涵蹦蹦跳跳走在前面,嘴里唱着《青霉素之歌》,阳光照在她身上像披了层金纱。苏瑶看着女儿的背影,又看身边的陆战野和另外三个孩子,心里满是幸福。
陆战野握着她的手轻声说:“这钱花得值。”
“嗯。”苏瑶点头,“比赚再多钱都值。以后不管做药还是别的,都得守住初心,不夸大不骗人,实实在在帮人。”
傍晚一家人坐在院子里,收音机正播《青霉素之歌》。诗涵教青苗和穗穗拍手,两个小家伙不会说话,却跟着节奏挥小手,偶尔“咿咿呀呀”像在跟唱。星辰拿着弹壳摆件,宇轩在记账本上写“唱片收益:280元,买书本:280元”,还在旁边画了个笑脸。
苏瑶靠在陆战野肩上,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踏实。她知道,这首《青霉素之歌》不仅是女儿的骄傲,更是她和家人坚守初心的见证。只要一直做正确的事,帮该帮的人,日子就会像这首歌一样,清亮温暖,满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