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我刷短视频引领古人大革命 > 第9章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换源:


       【崖山海战后,元朝完全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疆域。】

【元朝的经济文化也一度繁荣,书画艺术水平高超,关汉卿、马志远等大批剧作家,创作了窦娥渊、西厢记等优秀作品,使元曲与唐诗、宋词,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然而,随着元朝统治的深入及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尖锐,战争不断的问题逐渐暴露,加之沉重的赋税与劳役,使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后期自然灾害频发,更是雪上加霜,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元朝统治摇摇欲坠。】

元朝位面。

忽必烈看着天幕中的视频,脸色变得十分复杂。

他先是微微皱起眉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悦,冷哼一声道:“朕一统天下,建立如此庞大之疆域,初期经济文化繁荣,元曲更是成就非凡,此乃朕之功业,岂容轻描淡写。”

可随后,他的神情又黯淡下来,语气中带着一丝悲叹:“只是后期政治腐败、民族矛盾等诸多问题,朕未曾料到会如此严重。”

“沉重赋税与劳役让百姓困苦,自然灾害频发又加剧祸端,以致引发农民起义,元朝统治岌岌可危……这其中朕也有不可推卸之责啊。”

他缓缓闭上双眼,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似乎在回忆着自己一生的功过是非,又仿佛在思索着如何才能让元朝长治久安,只可惜一切都已无法挽回。

【八点三十九分:以乞丐身份起家的朱元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壮志,在农民起义中崭露头角,迅速崛起,最终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开启了洪武之治。】

【并成功终结了元朝对中原汉族的统治,收复燕云十六州,重振了汉室威仪。】

【随后,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了延续千年的宰相制度。】

【同时,锦衣卫这一皇帝直接指挥的秘密警察机构应运而生,进一步强化了皇权。】

【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堪称史上最稳太子,却英年早逝。】

大明洪武位面。

朱元璋看着视频中的内容,先是微微点头,朗声道:“所言倒也属实,朕出身寒微,能有今日成就,皆赖上天眷顾与诸位将士拼死效力。”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本就是我汉家儿郎该做之事,燕云十六州重回我汉室版图,也算了却朕一桩心愿。”

话锋一转,他又道:“废除丞相制度,实乃为我大明江山永固。”

“宰相权力过大,易专权乱政,朕此举是为后世子孙谋福。”

“那锦衣卫,也是为朕监管朝中官员,保我朝纲清正。”

当看到朱标早逝的消息那一刻,他仿佛被一道惊雷击中,整个人呆立当场。

他的眼神中先是闪过难以置信,紧接着是无尽的悲恸。

“标儿……”

朱元璋嘴唇颤抖,声音几不可闻,看着那个寄予厚望的儿子,这是他精心培养,准备传承大统的储君。

他一生杀伐果断,可此刻却像个无助的老人。

“为何,为何天要夺我标儿性命!”

朱元璋仰天悲呼,泪水夺眶而出。

多年来,他为朱标扫平诸多障碍,本以为能顺利将这大好江山交到儿子手中,可如今一切成空。

就在朱元璋悲恸至极时,朱标却坚定地说道:“父皇,莫要如此悲伤,天命如此!”

“儿虽将去,但知父皇为儿做的一切。”

“这天下是父皇殚精竭虑打下,儿未能继承大统,实乃憾事。”

“但父皇不必忧心,皇孙允炆聪慧仁厚,可堪大任。”

“儿在时便着意教导于他,他定能在父皇的教导下,将这大明治理得繁荣昌盛。”

“父皇一生征战,也该歇歇了,莫要再为儿过度伤心。”

“儿只愿父皇保重龙体,继续守护这万里河山,让百姓安居乐业。”

说罢,朱标眼神坚定地望着朱元璋,似是在给予他最后的力量与安慰。

【其子朱允炆即位后开始削藩,引起了燕王朱棣的不满。】

【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起晋靖难之役,最终成功夺取政权,成为永乐大帝,开创永乐盛世,并迁都北京,实现了天子守国门的战略布局。】

【永乐年间,不仅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还有永乐大典,这一文化巨著的编纂完成。】

【随后的仁宣之治时期,更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才辈出。】

【然而好景不长,土木堡之变让明朝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

【好在于谦挺身而出,组织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使明朝得以延续。】

大明永乐位面。

朱棣看着天幕中自己从起兵造反到北京保卫战视频面色凝重,沉默片刻后缓缓开口:“朱允炆这个小王八蛋削藩操之过急,朕不得已起兵靖难,幸得苍天庇佑,夺得天下。”

“朕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便是为了保我大明江山永固。”

“郑和下西洋,扬我国威于四海,编纂《永乐大典》传承我华夏文明,此乃朕毕生之愿。”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仁宣之治时期,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朕心甚慰。”

“可这土木堡之变,实乃我大明之耻!”

“皇帝被俘,军队折损,国家危在旦夕。”

“于谦那小子倒是有几分骨气,挺身而出组织北京保卫战,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保住了我大明的根基。”

“只是不知后世子孙能否吸取教训,重振我大明雄风啊。”

宣德位面。

朱瞻基看完天幕中的视频先是微微颔首,沉吟片刻后说道:“皇祖靖难之举,虽有刀兵之险,却为我大明开辟盛世之基,迁都北京确是高瞻远瞩之策,天子守国门,让我大明威严远播。”

“郑和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皆是功在千秋之事。”

他眼神中流露出自豪之色,接着又道:“我与父皇治下的仁宣之治,不过是延续皇祖荣光罢了。”

“只是这土木堡之变……实乃我大明之耻。”

“若我还在,断不会让此等事情发生。”

“于谦能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组织北京保卫战,力保我大明江山,实乃国之栋梁。”

“可惜啊,如此忠良,不知后来结局如何。”

说罢,他轻轻叹了口气,眼神中满是忧虑与不甘。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