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墨染相思覆流年 > 第九章 话平生
换源: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次日,天降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忱音居住的小院落满了雪,有人深一脚浅一脚走到窗前,四下看了看,用手指轻轻在窗户纸上戳了个小洞。

透过小洞,他向屋内张望,只见忱音正坐在火炉旁,手中捧着一本旧书,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

那人轻手轻脚地离开窗口,悄悄绕到院门,轻轻推门而入。

潇轻舟忽而敛手,扣门之意顿消。他一跃上了屋顶,透过天窗看去,但见伊人垂眸执卷,青丝如瀑,素衣若雪,眉间似笼着书页间袅袅墨香,恍若隔绝尘寰的仙子。

他心弦微动,不敢唐突,唯恐惊碎这方宁静天地。

天光更亮了一些,潇轻舟悄然退立于阶前,想象她指尖轻抚纸页,似与千年文脉低语。风过檐铃,叮咚声与书页翻动之声相和,恰似天籁。他按了按怀里揣着的忱熙的亲笔信,他此番前来,便是专程来送信的。

廊下竹影婆娑,漏下碎金,斑驳映于她面容,更添柔婉之态。

他暗自思忖:此间清韵,原非俗世可扰,倒不如寻一卷古册,坐于廊庑之下,隔花相望,同沐书香,共守这半日清欢。此情此景,恰如古人所言:“隔帘窥卷影,心有灵犀通”,虽无声语,却胜却人间万般喧嚣。

潇轻舟耳力极好,细微的脚步声拉回了他游离的思绪——本以为下雪天不会再有人来,却没想到大清早访客不止他一人。于是,潇大侠不辞劳苦,当了一回梁上君子!

忱音听到动静,放下手里的书,支起了窗户。抬头望去,见是邻家大伯,便站起身,打开门热情地招呼道:“大伯,您来了,快进来坐,喝杯茶暖和暖和。”

大伯一边坐下,一边搓着手说道:“忱音啊,这大雪天的,我担心你一个人住着有什么不方便,就过来看看,”说着又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这是你伯母刚做的米糕和米饼,带些来给你尝尝,还热乎着呢。”

忱音感激地说:“谢谢大伯还有伯母,我一切都好,您看我这炉火烧得旺旺的,书也看着,挺自在的!”

老者点点头,环顾四周,见屋内收拾得井井有条,便放心地说:“那就好,那就好。你要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千万别客气。”忱音笑着应道:“嗯,我知道,大伯。您也要多注意身体,别冻着了。”

坐了一会儿老者站起身,说道:“行,那我就不打扰你了,有事尽管说啊。”

忱音送大伯到门口,看着他踏着雪慢慢离去,这才关上门,继续坐在火炉旁,看起书来。窗外的雪还在纷纷扬扬地下着,整个小院仿佛被一层洁白的棉被覆盖,宁静而美好。

两块米糕下肚,窗外传来几声鸟鸣,忱音伸了个懒腰,放下手中的书卷,吹灭了摇曳的蜡烛。

“公子准备在房梁上待到何时?”忱音晃了晃手里的米糕,动了动耳朵笑着道,“别愣着了,下来一起吃啊!”潇轻舟尴尬地摸了摸鼻子,跳了下来。

他轻巧地落地,脸上带着几分不自然的笑意,仿佛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般说道:“我只是想看看这房梁上的雕刻罢了。”忱音抿嘴一笑,并未揭穿他,只是将手中的米糕递了过去。

潇轻舟接过米糕,咬了一口,甜而不腻的味道在口中散开,他的神情也随之放松下来。两人并肩坐在桌边,窗外阳光正好,微风轻拂,营造出一份宁静而温馨的氛围。

潇轻舟似乎想起了什么,买着关子问道:“忱音,你可知我为何会出现在此?”

忱音微微一笑,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好奇。

潇轻舟故作神秘道,“你离家的消息不胫而走,但是没有人知道你去了何处,你猜猜我为何会知道你在这里!”潇家和忱家其实并没有太深的交情,除了两家家主同朝为官,私底下并没有太多往来。

“我在这里的消息只告诉过阿姊,如果不是她告诉你的,总不会是我们命中注定要在此相遇吧?”忱音转了转眼珠子,说到忱熙,嗓音如同风中飘舞的柳絮,轻柔而又难以捉摸。

潇轻舟看着她与忱熙七分相似的眉眼,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愫。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仿佛时光在这一刻静止,他的目光深深地陷入她的眼眸之中。

他不禁回想起与忱熙共同度过的那些时光,那些欢笑与泪水交织的日子如今依旧历历在目。

眼前的人,仿若忱熙的翻版,却带着独属于自己的气质,让他在熟悉中又感受到一丝陌生。

潇轻舟将忱熙的信交给了忱音,他们继续交谈着,分享着彼此的趣事和经历,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而这一切,似乎都是房梁上那场小插曲的延续,命运将两条原本平行的线悄然交织在一起。

雪还在下,悠悠飏飏,做尽轻模样。点点扬花,片片鹅毛。

潇轻舟顺手拿起来忱音放在桌上的书,那是一本朱康叔传记。在历史上,朱康叔是一个很有名的孝子,原名朱寿昌,字康叔。他在二十七岁那年考上进士,入朝为官后得知自己生母流落到了民间,于是辞官千里寻母,找到母亲后接至自己家中,好生赡养直到去世。

此事在当时传为佳话,朱康叔也被列入“二十四孝之一”。

当时的大文豪苏轼和王安石都为朱康叔的孝行感动,写下无数诗篇和文章对他进行赞颂。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词的前面有一行小序,这一年正值宋神宗元丰四年冬天,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将近一年。此时的朱康叔正在离黄州不远的鄂州任太守,两人交往非常密切,当时与苏轼一起交好的,还有黄州太守徐君猷。

这一天下起了鹅毛大雪,大雪封路,更何况苏轼还是戴罪之身,无法出门拜访朱康叔,但是又非常想念他,于是写下这首词来寄给朋友,以表自己的思念之情。

忱音将信纸折好,心中充满感激,在这寒冷的冬日里,感受着来自邻里以及远方亲人的温暖关怀。她知道,无论风雪多大,都不是一个人面对,因为有这些善良的人们陪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