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北疆猛卒 > 第12章 求娶卫氏女
换源:


       翌日。

王渊整军。

“少帅,三个重伤的兄弟没能挺过去,在天亮前殁了。”谢林一脸疲惫的来到王渊面前。

“嗯,安葬在庙后,和昨晚战死的兄弟葬在一起吧,来日,某会重新为他们立碑!”王渊情绪也略微沉重。

“嗯!”谢林挥手招来族内子侄,稍作交代,对方就带上几人去了。

谢林重振了下精神道:“少帅,眼下咱们手头还剩下七十五人,这还是算上了你我,这跟咱们此次出征时的人数相比,损失超过了七成!

这是近些年来,我兴汉军成军以来损失最大的一夜,连……连老帅都……”

谢林有些不忍说下去了。

王渊同样神情一黯,尽管都没有跟那便宜老爹见面过,可是前身记忆中,便宜老爹慈祥刚毅的面容却是那么的清晰。

王延昌父子两代人全了大义。

为了汉人血脉与汉家文脉,始终坚守在北地,最终以付出生命为代价。

王渊沉声:“毕氏一族已不配为汉人,此番回转,我会将毕氏一族从兴汉坞内除名,谢幢主,可愿助我?”

王渊目光迥然的盯着谢林。

对此谢林自然没有二话,他同样恨然无比:“毕氏此番作为人神共愤,我谢林愿与少帅同进退,势必将兴汉坞内清扫干净!重造一个新的兴汉坞!”

“善!”王渊满意点点头。

他知道谢家作为兴汉坞内最为主要的几家大族,其态度很是重要的。

谢林虽说不是如今兴汉坞内的谢家家主。

可身为掌兵之人,他在谢家的话语权极大,他的态度很重要。

而王家呢。

作为兴汉坞的主心骨,王氏一族是兴汉坞里的‘坞主之家’。

从王渊的祖父至父亲,两代人传承至今,在坞内有着绝对权威。

但是唯一缺点在于,王氏老一辈人物凋零。

和王延昌同辈族人,都在这些年的征战中战死的差不多了,留在兴汉坞的只有王渊的两个叔父,还有几个老叔祖,根本不是能任事的。

王渊所能倚重的,只有王前等几个小兄弟。

现在再看兴汉坞内的格局。

明明王氏一族把持着‘坞主’之位,但真要论起所担任的关键职位,所掌握的资源力量。

反倒不如毕氏这种地方小族。

王渊对此只想说,先有家才有国。

为国为民者是伟大,但你不能保证,在你身后,在你创造的一番基业下,继任的管理者也能如你一般为国为民。

就好比现在,兴汉坞王氏一族势微,连毕氏这种小族都敢算计于王氏。

要不是王渊穿越代替了前身做出战斗部署。

那么这一次,毕氏一族的谋划说不定就成功了。

铲除了王氏一族的父子两人,再收拢一下涣散的人心,他们想要南下的目的就达到了。

无名小庙里,王渊在安葬了一众战死的兴汉军老卒后,带着众人祭拜一番后,翻身上马,一行人浩浩荡荡朝着兴汉坞而去。

除了王渊他们一人两骑,骑着一匹,牵着一匹外。

新收的奴隶阿骨打一众十一人,几乎一人四匹马。

……

按照骑兵的脚程,王渊回到兴汉坞应该不超过两个时辰。

然而这会儿的兴汉坞里同样上演着一出好戏。

兴汉坞,从空中看,最大的几处宅子之一。

毕氏族人的聚集地。

此时一群毕氏的长者族老正齐聚一堂。

在堂屋之中,还跪着一个年轻人。

毕氏族老们面带沉重,可那年轻人却一脸轻松与不耐烦。

“家主,这事该如何解决?”终于,一个面容红润,身上虽然已经穿上了布衣,却依旧气度不减的族老开口问询。

话语中不乏问责之意。

主位上坐的人名叫毕晖,现在的毕氏家主。

堂下跪的正是他的独生子。

他脸色难堪。

本来就已经是冒了极大风险去出手暗害王氏父子,一旦出了事,他毕晖必将是第一责任人,或者是替罪羊。

可偏生在这紧要关头,他那个独生子还惹是生非!

“我看……”毕晖声音还没完全吐露发出。

被迫跪在堂下的那年轻人已经开口了。

“阿翁,不如索性摊牌!我看那王家子也不可能活着回来了!”毕坚一脸嚣张与桀骜。

“我对卫氏女仰慕已久,今次坞内所有人都知道我闯入卫氏求娶之事,阿翁不如为我提亲,正好那卫氏女的亲大哥还是坞堡大门的戍守之将,等我娶了卫氏女,那他不也成了自己人了?到时候根本不需要担心他会反水!”

没错,今天毕坚做了一件轰动兴汉坞的大事!

他竟然带着两个随从闯入了卫氏家中,嚷嚷着要求娶卫氏女。

若非兴汉坞不是很大,得到消息的卫氏郎赶回了家中,说不准就要出点什么事情。

被阻拦的毕坚在卫家大吼大叫,言说王家子已经不可能回来了,卫氏女要不想年纪轻轻就做那望门寡,不如嫁给他。

这一番言论对于坞内冲击极大。

毕氏想要南下的事情在坞堡内的高层中并非什么秘密。

甚至除了毕氏外,也不乏有其他想要南下的家族。

但是南下是南下,带着家当跟只身南下又是不同的概念。

沿途要是没有兵卒保护,恐怕想要渡江,也是痴想!

兴汉坞原本倒是有不少可战之兵,但是随着王氏几次兴兵与胡人征战。

现如今兴汉坞已经不足五百战兵。

毕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可没办法,兴汉坞的话语权在王氏手里。

这一次毕氏看准了机会,筹划许久,终于下定决心要除去王氏一族的核心人马。

只要王氏一族的核心首脑回不来了,兴汉坞内能跟毕氏相抗衡的少之又少。

因为兴汉坞里庇佑的普通汉人,约有三分之一,曾经是他毕氏一族的附庸佃户和包荫户。

说白了,以前都是他们家的私产。

但现在胡人来了。

没有南迁的世家大族们没有能力独自筑堡建坞的,只能选择抱团。

从普通汉人中遴选乡勇编练成团,守护一方。

而乞活军呢,本来很多都是乡勇和坞堡内的兵丁。

在被胡人攻破坞堡后,逃难出来的流民组成的。

从广泛意义上来说,生活在北地的许多汉人都是乞活军的一员。

毕氏作为地方大族,掌握了土地、人口。

也具备一定的话语权。

可这个‘话语权’也要看是跟谁比。

如果说毕氏对于普通汉人民户、农户有着权威性。

那当他们面对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这等名望豪门,那就只能相当于乡下土财主了。

合伙抱团筑坞抵御胡人,话语权可不就得落到王氏、谢氏这些名门大族手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