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
终场哨音终于冲破那层无形的屏障,化作一道声浪巨墙,轰然砸向球场的每一个角落。
整个体育馆瞬间被引爆,欢呼声、尖叫声、掌声如同山崩海啸,淹没了一切。
在这片狂热的海洋中央,陈风大口喘着气,汗水模糊了他的视线,但他第一时间就锁定了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
他向前一步,朝着僵立在原地的李昂伸出了手,没有一丝胜利者的倨傲,只有最纯粹的,对一个可敬对手的邀请。
李昂的目光死死钉在地板的纹路上,陈风伸出的那只手,在他视野的余光里,像一团灼热的火焰。
一秒,两秒,三秒。
时间仿佛被无限拉长,每一秒都像一把锉刀,在他紧绷的自尊心上反复刮擦。
最终,他猛地抬起头,眼中的血丝比胸口的怒火更加滚烫。
他没有去看陈风的眼睛,而是像一头受伤的孤狼,用尽最后的力气维持着自己的体面,僵硬地绕过陈风,头也不回地走向球员通道。
那只伸出的手,就那样尴尬地悬停在半空。
一只宽厚的大手轻轻拍了拍陈风的手腕,将它按了下来。
是队长赵猛,他看着李昂消失的背影,声音里带着一丝过来人的沧桑:“别在意。他现在什么都听不进去,但时间会让他明白,你今晚打碎的,不只是他的骄傲,还有他一直以来信奉的那个篮球世界。”
观众席的最高处,一个与周围狂热氛围格格不入的男人,正冷静地合上自己的黑色笔记本。
魏明哲,这个名字在篮球圈内只存在于少数核心人士的通讯录里,此刻,他用一支昂贵的钢笔,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写下了一行字,字迹凌厉如刀:“非常规体系可成势,但需‘容器’承载——此人即容器。”写完,他便起身,融入了退场的人潮,仿佛从未出现过。
赛后的混合采访区,闪光灯几乎要将空气点燃。
记者们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将陈风围得水泄不通。
话筒几乎要戳到他的脸上。
“陈风!最后那个闭眼传球,是战术安排吗?”“你当时真的什么都看不见吗?有什么独门秘诀?”“这是一种新的篮球技巧吗?能解释一下原理吗?”
陈风被这阵仗搞得有些发懵,他抹了一把脸上的汗,面对着无数镜头,只说出了一句最朴实的话:“我听见了队友的脚步声,我知道他会在那里。”
一句话,让喧闹的采访区瞬间安静了半秒。
听见脚步声?
在那种山呼海啸的环境里?
这算什么解释?
这根本就是玄学!
记者们面面相觑,还想再追问,陈风却已经被工作人员护送着离开了。
与此同时,看台的另一侧,已经换下裁判服的老周,正和他的助理低声交谈。
助理的脸上还带着未消退的震惊:“周哥,我吹了十年球,第一次见到这种传球,这不科学啊。”
老周的眼神却异常深邃,他摇了摇头,缓缓道:“这不是科学,这是‘道’。我们这些人,研究了一辈子战术、规则、技巧,那都是‘术’的层面。可这孩子,他打的,是‘心意传导’。二十年了,我以为这东西只会出现在武侠小说里。”他从贴身的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块老旧的机械怀表,黄铜外壳上满是岁月的划痕。
他轻轻摩挲着,对助理说:“这是当年国家队在亚洲之巅夺冠时,比赛结束的那一刻,我按停的。我本以为,它再也不会有被重新启动的意义了。”他抬起头,望向体育馆穹顶的光,一字一句地说道:“现在看来,天,该变了。”
体育场外,人潮渐渐散去,留下满地狼藉。
一个中年男人站在路灯下,身影被拉得很长。
他默默地,甚至有些笨拙地展开一条红色的横幅,上面是手写的三个歪歪扭扭的大字:“风儿,赢了。”字迹并不好看,但每一笔都透着一股用尽全力的劲道。
他就是陈风的父亲,一个固执了一辈子的前拳击手。
他曾不止一次地对陈风咆哮:“这个时代,练拳不如练枪,打球能有什么出息!”可此刻,他就这么举着横幅,久久伫立,直到最后一辆大巴的尾灯也消失在夜色中,他眼中的坚冰,才悄然融化。
不远处,一双明亮的眼睛捕捉到了这一幕。
苏晴樱靠在车边,悄无声息地用手机拍下了这张照片。
她没有去打扰那位父亲,只是低头发了条信息给自己的父亲,那位在国内篮坛德高望重的评论员苏文涛:“爸,你看到了吗?他像不像你当年在笔记里提过的那种,极少数能突破身体极限的‘觉醒者’?”
深夜十一点,县一中的篮球场却灯火通明。
只有一个人,李昂。
汗水早已湿透了他的球衣,他一遍又一遍地模仿着陈风最后那个传球的动作,起跳,转身,闭眼,出手。
篮球一次次砸在篮板上,或是不着边际地飞出界外。
他喘着粗气,猛地停下,低头看着自己微微颤抖的双手。
“为什么……为什么你能做到我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他对着空无一人的球场低吼,声音里充满了不甘和挫败。
他猛地将球砸向地面,篮球高高弹起,又重重落下,如同他此刻狂跳的心。
他抬头望向深邃的夜空,眼中燃烧的怒火与无法驱散的迷茫交织在一起。
“我不服……可是,我好像又有点怕了……”他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我怕有一天,我也想变成你那个样子。”
同一时间,《篮球中国》的深夜直播节目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收视高峰。
主持人苏文涛一反常态,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我们总是在讨论,如何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如何与国际接轨。但是今晚,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告诉我们——中国篮球,也可以输出我们自己的‘哲学’!”
他身后的大屏幕上,陈风那个闭目传球的慢镜头被反复播放,旁边还有一张动作分解的动态捕捉图。
“看这里,”苏文涛指着屏幕,“这不是任何一种我们熟知的传球技巧,这不是模仿,这是创造!他用东方太极拳里‘听劲’的‘意’,彻底重构了控球后卫的‘脑’!他不是用眼睛在看,他是用心在感知整个球场!”
节目接近尾声,苏文涛的表情变得无比严肃,他凝视着镜头,抛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现在,真正的问题来了——我们的联赛,我们的国家队,我们所有的观众,准备好接受一个‘不一样’的英雄了吗?”
直播间外,魏明哲面无表情地关掉了身前的电视。
他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来自体育总局的加密号码。
电话接通后,他只说了一句话,语气不容置疑:“下个月的国家青年篮球集训营二期名单,再加一个人。”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问道:“陈风吗?他肯定在。”
“不,”魏明哲的目光仿佛穿透了黑夜,落在了县一中那片孤独的灯光下,“加李昂。”
夜色渐深,这场比赛掀起的风暴,在无数人的心中酝酿、发酵。
有的人看到了希望,有的人看到了威胁,有的人则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但对于风暴中心的县城来说,这场夜里的狂欢与沉思,还远未到显现其真正威力的时候。
当第二天清晨的阳光第一次洒在县实验中学的操场上时,谁也没有预料到,一场更大的波澜,才刚刚拉开序幕。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