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焦作九中体育馆内的气氛,前所未有的压抑。
空气仿佛凝固成了玻璃,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冰冷的利茬。
所有人的目光,如探照灯般聚焦在球场中央那套闪烁着幽蓝光芒的红外动态捕捉系统上。
这套平日里只用于国家队集训的精密仪器,今天却被用来审判一个高中生。
“动作合规性测试,现在开始!”大刘教练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规则很简单,每个人持球,从底线全力冲刺到罚球线,期间必须完成五次标准体前变向。系统将实时捕捉你们肩关节和肘关节的角度,任何超出‘标准范畴’的动作,都会被判定为违规。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
球员们面面相觑,脸上的紧张清晰可见。
这哪里是测试,分明是一场针对陈风的“精准狙击”。
谁都知道,他的太极球风,最擅长的就是利用肩部的晃动和身体的整体发力,而这恰恰是“标准范畴”之外的动作。
测试开始了。
球员们一个接一个上场,在高速冲刺中,他们的动作开始变形。
为了强行控制肩肘角度,运球变得僵硬,节奏紊乱,甚至有人直接失误丢球。
红外系统旁的大屏幕上,代表“违规”的红色警报灯此起彼伏,刺眼又刺耳。
“下一个,魏明哲。”
魏明哲深吸一口气,眼神掠过角落里的陈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挑衅。
他猛地启动,动作干净利落,五次变向行云流水。
屏幕上,他的数据几乎完美地压在标准线的边缘,最终,绿灯亮起。
人群中爆发出稀疏的掌声,魏明哲高傲地扬起下巴,享受着这独一份的荣光。
他仿佛在用这次完美的“合规”表现宣告:看,这才是正统,这才是篮球该有的样子。
“最后一个,陈风。”
全场瞬间安静下来,连呼吸声都消失了。
所有的镜头,所有的目光,所有的压力,在这一刻尽数汇聚到那个缓缓走向底线的消瘦身影上。
陈风没有看任何人,他只是拍了拍手中的篮球,那熟悉的触感让他心如止水。
他动了。
没有花哨的太极云手,没有玄奥的缠丝劲。
只是最基础的,教科书般的体前变向。
快!极致的快!
篮球仿佛一道黑色的闪电,在他双腿间急速穿梭。
每一次变向,都干净得如同刀切豆腐,没有一丝多余的动作。
他的上身,尤其是双肩,稳得像一座山,几乎看不到任何起伏。
五次变向,一秒不多,一秒不少。
当他稳稳停在罚球线上时,大屏幕上的数据最终定格——肩关节活动范围,A ;肘关节稳定性,A ;综合评定,完美!
全场死寂。
陆指导和教练组的成员们集体站了起来,难以置信地盯着屏幕。
这怎么可能?
一个将非标准动作融入骨髓的人,怎么可能在“合规”测试中,做得比任何人都标准?
魏明哲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他引以为傲的“正统”,在陈风这教科书般的完美数据面前,显得如此可笑。
“不对……这不可能!”一名技术委员会的专家失声喊道,“慢放!把他的动作慢放一百倍!”
大屏幕上,画面开始以帧为单位回溯。
时间流速被放慢到极致,每一个细节都被无限放大。
然后,所有人都看到了。
就在陈风每一次换手前的零点二秒,一个几乎无法用肉眼捕捉的瞬间,他的持球侧肩膀,会有一个极其细微的“卸力下沉”。
那个动作,轻微得如同人的一次呼吸,自然得仿佛与生俱来。
它不产生任何多余的位移,却在毫厘之间,将全身冲击的力道化解于无形,为下一次爆发蓄满了能量。
这,才是他能做到极致稳定与极致速度的根源!
“我的天……”大刘教练喃喃自语,“他不是放弃了太极,他是把太极的精髓,藏进了每一个最基础的动作里!”
看台角落,赵小凡的手在颤抖。
他迅速举起手机,对着大屏幕上的慢放特写,精准地截下那“卸力下沉”的一帧,毫不犹豫地上传到校园篮球论坛。
他只配了一行字:“你们说他违规,可他连‘合规’,都做得比你们所有人都标准。”
帖子发出,瞬间引爆。
测试结束,媒体记者蜂拥而上。
魏明哲抢先一步站到镜头前,整理了一下衣领,脸上重新挂起完美的微笑:“我很高兴看到陈风同学开始进行‘规范化’的训练,这充分说明了我们九中的科学训练体系正在发挥作用,能帮助任何有天赋的球员走上正轨。”
镜头不经意地扫过他身后,陈风正蹲在地上,用熟练的手法,为一个在测试中崴了脚的替补队员缠绕绷带。
他头也未抬,仿佛外界的一切喧嚣都与他无关。
体育馆后台,数据分析室内。
苏晴樱指着屏幕上两组密密麻麻的数据对比图,对身边的助理教练说:“他不是在适应体系,他是在用体系的数据,来反向验证‘太极球艺’的普适性。你们看,昨晚他用太极动作训练的核心发力数据,和今天他用标准动作完成测试时的核心数据,吻合度高达百分之九十八。他证明了,无论外在动作如何,内在的发力原理是相通的,甚至是更高效的。”
下午,自由训练时间。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风波暂告一段落时,陈风突然抱球走到场地中央,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陆指导,我想申请做一次‘太极平衡测试’。”
陆指导眉头紧锁,但看着陈风那不容置疑的眼神,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陈风将球放在地上,单脚站立,随即闭上了双眼。
他伸出手,篮球仿佛有灵性般跳入他的掌心,开始在他身前身后,胯下背后,自如地律动起来。
“找三个人,用你们最大的力气,推我的肩膀和后背。”陈风的声音平静无波。
三名身材高大的中锋队员走了出来,面带疑惑。
他们对视一眼,猛地发力,三只大手同时推向陈风的身体。
纹丝不动!
陈风的独脚,如同一棵扎根在地心深处的古松,任凭狂风如何撼动,依旧岿然不动。
而他手中的篮球,甚至连一丝一毫的节奏错乱都没有,依旧如黏在他掌下的精灵。
十秒,二十秒,三十秒……
三名队员已经累得气喘吁吁,额头见汗,可陈风依旧闭着眼,单脚站立,稳如泰山。
全场,一片寂静。
陆指导缓缓点头,他压低声音,对身边的大刘说:“这核心力量和重心控制,已经超过了我们去国家队集训时看到的最高标准。”
测试结束,那几位白发苍苍的老教练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围拢在一起,激烈地讨论着。
其中一位老者长叹一声:“我们都错了。不是他的动作有问题,是我们用了几十年的判罚标准,本身就太僵化,太落后了!”
大刘默默地走到陈风面前,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已经有些泛黄的旧名片,递了过去:“明年,在首都有一场全国篮球裁判技术研讨会。小子,我带你去,给那帮老家伙们好好讲一讲,什么才叫做‘新时代下的合理身体控制’。”
不远处,赵小凡死死地握紧拳头,指甲几乎嵌进肉里。
他看着被教练们和媒体包围的陈风,终于鼓起了毕生的勇气,挤开人群,冲到他面前,涨红了脸,结结巴巴地问道:“陈风哥,我……我能跟你一起练球吗?”
夜色降临。
陈风独自回到城南的祖宅。
推开那扇沉重的木门,他径直走进练功房,点燃一炉檀香。
他翻开那本承载着家族心血的《太极球艺手札》,在空白的第二十讲扉页上,用苍劲的笔法,写下了一行新的标题。
第二十讲:身正不怕影斜,心定不惧风狂。
刚合上手札,口袋里的手机轻轻震动了一下。
是苏晴樱发来的一张截图。
截图上,是刚刚在官网上公示的“全国青少年篮球精英集训营”初选名单。
他的名字——陈风,赫然在列。
而在他的名字后面,跟着一行醒目的红色备注:特殊技术重点评估对象。
陈风看着那行字,嘴角勾起一抹轻笑。
他单手打字,回复道:“好啊,这一次,我不只是去打球的。”
他收起手机,推开窗。
夜风吹拂着他额前的碎发,城市远处的霓虹灯火璀璨。
就在市体育馆那面巨大的“野火”主题壁画下,一群热爱篮球的少年,正借着路灯的光,笨拙地模仿着他下午单脚站立的“定桩步”,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中寻找着平衡。
风声掠过街巷,隐约带来了他们一遍又一遍的呐喊。
“风!风!风!”
这股风,已然起势,从焦作九中,吹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当第一缕晨曦刺破这座工业城市的夜幕时,一场新的风暴,即将在另一片完全陌生的战场上,正式拉开序幕。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