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紫袍钗 > 第二十章 生忌
换源:


       翌日,赵尔忱没有平日里那般活跃,小果和秋雁也沉默了些,中午伺候她穿戴好,赵尔忱便往母亲的院子里去了。

今日母亲的院子也比往日萧条些,赵尔忱抿了抿嘴,抬脚便往屋里去,走进堂屋,母亲早已等在桌前,桌上没有摆着母亲平日里喜好的那些饭食,而是三碗长寿面。

然而今日并不是赵尔忱的生辰,更不是母亲的生辰。

赵夫人一见到赵尔忱来了,指着桌子上的面笑骂道:“你来得这么迟,长寿面都快凉了。”

赵尔忱在母亲对面坐下,默默的提起筷子吃了起来,赵夫人也低下头,小口小口的吃着,另外一碗却是无人去动它。

吃着吃着,赵尔忱心有感应般的抬头一看,母亲的眼泪正一滴一滴的落进碗里,赵尔忱装作没看见,这会儿母亲最不需要她那苍白无力的安慰,这种事除了自己想开,什么话都不好使。

赵夫人吃到一半时,抬起头看着看着赵尔忱,忽然开口道:“若是大姐儿还在,她的孩子怕是都有你这么大了。”

赵尔忱知道赵夫人说的大姐不是赵青荷,而是与她同父同母的大姐姐,永安侯府真正意义上的长女,但她夭折的太早,七岁就生病走了,未满八岁便未入齿序。

今日正是她那大姐的生忌,每年的今天,赵夫人都要亲自为逝去的长女做一碗长寿面,从前陪赵夫人祭奠长女的是前永安侯,如今是赵尔忱,桌上的面自始至终都是三碗,无论是出生还是死亡都没能改变。

赵尔忱听了赵夫人所说,还是忍不住低声道:“大姐若还在,一定见不得母亲为她流泪。”说完她就有些后悔了,还不如不说,这话也太苍白无力了。

赵夫人闻言,勉强牵起嘴角笑了笑,说道:“那是自然,你大姐姐还在的时候,最懂事了,还聪慧,像个小大人一样,她一定是不希望我为她流泪的,只是,只是……”赵夫人说不下去了,拿起手帕抹起了眼泪。

赵尔忱不再劝解,曾不知在哪听说过一句话,失去亲人是一生的潮湿。大姐是赵夫人和前永安侯第一个孩子,二人如珠似宝的养到七岁,细心呵护百般照顾,最后还是被一场风寒夺取了性命。

赵尔忱静静的看着赵夫人的平静下来,又递过去一张干净的帕子,赵夫人接过来抹了抹脸,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尔忱,你都不知道大姐长什么样,我还总是和你说这些有的没的……”

赵尔忱忙说:“母亲别这么想,我虽没见过大姐,却也和她血脉相连,母亲记得大姐是什么样就够了,只要母亲记得大姐,大姐就还没逝去。”牛头不对马嘴的安慰了一通,赵尔忱拼命想着到底还有什么话可说。

迎着赵夫人不解的眼神,赵尔忱灵光一闪,有了,她说道:“我曾在书本上看到过一句话,人的逝去分三种,第一种是肉体的死亡,第二种是户籍的销去,第三种是不再有人记得他。”

赵夫人的眼睛越瞪越大。

赵尔忱硬着头皮继续说道:“大姐的肉体和户籍虽已消亡,可母亲还记得她,她还没有彻底离去。我从母亲这里得知大姐,将来只要我还记得大姐,大姐就能一直存于世间,不会彻底消亡。”

赵夫人双手捂住了嘴,却没有哭出来,轻声问道:“这话说得真好,尔忱,是哪个先贤大儒说的?书的名字叫什么?说这句话的先生真是很有智慧。”

赵尔忱满头黑线,她还真不知道是哪个先生说的,这句话还是她上学的时候从小说里看来的,只好回道:“不记得了,只记得是一本很旧的古书,是借别人的,我也忘了是借谁的,只记得倒了许多手才借到我手里。”

赵尔忱怕母亲去把家里的藏书挨个翻一遍,想要找到那句话,只好说是借来的书,并且不知道书的主人是谁,母亲总不能把全京城权贵家的藏书全都借来看一遍。

赵夫人果然面露遗憾,若赵尔忱说是家里的藏书,她是打算去把家里的书全都翻一遍,可是是别人家的书,还不晓得书名以及书的主人,那就没法子了。

赵夫人的心情好了一些,沉积在心中二十年的丧女之痛似乎也得到了寄托,一想到她那大女儿还未消亡,她的母亲和妹妹都还记得她,她就忍不住看看四周,仿佛女儿还在自己的身边。

陪着赵夫人把那碗没有人吃的长寿面供在大姐的灵位前,赵夫人便要赶赵尔忱走了,“你今日不是还有事?快去吧,别耽误了。”

赵尔忱犹犹豫豫的问道:“母亲今日打算做些什么?

赵夫人说道:“我刚派了崔大娘去请你三个庶母来,这番话,我也想和她们说。你也知道,过几日就是你两个姐姐的生忌了。”

赵尔忱再次沉默,她当然知道,今日是大姐的生忌,过几日还有两位姐姐的生忌,两位姐姐是何姨娘所生的双生女儿,听说当年何姨娘生了双生女儿,父亲大摆筵席,那排场比大姐出生时还隆重些。

只可惜,两位姐姐养到三四岁也没了,两姐妹同时发烧,前后脚走的。当初赵夫人说起这件往事时,显然是想起了大姐,哭得泣不成声,平静下来后说当年的何姨娘哭得比她还要撕心裂肺。

赵夫人一直都能对何姨娘的丧女之痛感同身受,所以这些年来,她对赵青荷的不满也带上何姨娘那份,何姨娘对赵青荷掏心掏肺,赵青荷连出嫁时都不肯去见一见亲娘,嫌她上不得台面。

不止何姨娘夭折过两个孩子,青棠的生母韩姨娘也夭折过一个孩子,青茶的生母陶姨娘夭折过两个孩子,听说以前家里还有一位姨娘,生产时大人和孩子都没保住。

别说永安侯府,旁人家也是如此,生下的孩子能养大一半就不错了。要是有人家的孩子夭折得少,出来社交时就被大家围住了,问他们家是怎么喂养孩子的。

赵尔忱深切的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医疗条件的残酷,幼儿的夭折率高到难以想象,她能健康平安的长这么大,真的是很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