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鉴宝爆金币开局上交国家 > 第28章: 雅集聚贤,小露锋芒
换源:


       三日后傍晚,林国恩如约再次来到徐老住所。与往日不同,小小的客厅里已坐了四五位客人。皆是些年纪在五六十岁以上的长者,穿着素雅,气度雍容,或品茗,或低声交谈,气氛宁静而融洽。

见徐老引着林国恩进来,众人都含笑点头致意,目光温和中带着些许好奇。徐老笑着介绍:“诸位老友,这位便是老夫前几日提起的,林国恩小林先生。别看他年轻,眼力之毒辣,心思之缜密,老夫都自叹弗如啊!”

一位穿着中式对襟衫、精神矍铄的老者笑道:“老徐你可很少这么夸人,看来这位小林先生定有过人之处。”

另一位戴着金边眼镜、学者气质浓厚的老者则温和地对林国恩道:“林先生请坐,不必拘束。老徐这儿就是朋友们闲聚的地方。”

林国恩不卑不亢地向各位长者微微躬身问好,选了末位坐下,姿态谦逊却不显卑微。他能感觉到,在座诸位的“能量场”与古玩街的商人、甚至拍卖会的买家都截然不同。他们身上更浓厚的是一种文化底蕴和沉淀下来的气度,谈论的话题也多围绕书画意境、文史考据,而非简单的市场价格。

徐老作为东道主,笑着对林国恩道:“小林,把你那幅‘救’回来的宝贝请出来,让几位老朋友也开开眼。”

林国恩应声,小心地将那个特制的书画盒放在茶几上,戴上白手套,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缓缓展开了那幅经过徐老精心加固保固的《秋山萧寺图》残卷。

绢本古画甫一展开,那股苍茫高古的气息便弥漫开来。在座的皆是识货之人,瞬间都收敛了笑容,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变得专注而锐利。

“这……这是南宋笔意!”那位学者气质的老者最先惊叹出声,几乎要拿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墨色沉厚,皴法老辣,气象萧疏,好!好东西!”对襟衫老者抚掌赞叹。“保存竟如此完好!老徐,这真是从那幅清仿画里揭出来的?”另一位一直沉默的清瘦老人也忍不住开口询问,脸上满是不可思议。

徐老便将发现夹层、林国恩如何凭细微手感异常提出猜测、自己又如何小心揭裱的过程简单说了一遍,言语间对林国恩的“眼力”和“直觉”再次不吝赞赏。

众人听完,再看林国恩的眼神已然不同。原先只是对年轻人的礼貌,此刻却多了几分真正的重视和惊奇。在这种顶尖的圈子里,财力或许能让你入门,但真正能赢得尊重的,永远是超越常人的见识和眼力。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对襟衫老者感叹道,“小林先生这份敏锐,堪称天赋异禀。不知师从哪位大家?”

林国恩早已准备好说辞,恭敬回答:“晚辈不敢称师从名家,只是自幼喜欢胡乱翻看些杂书,对古物有些天生的好奇感。多是自己摸索,偶尔得到些前辈零星指点,登不得大雅之堂。”

他这番谦逊的回答,反而更显得神秘莫测,引人好感。在座诸位都以为是某位隐世高人的弟子,不便透露师承,便也不再追问,转而兴致勃勃地讨论起那幅古画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来。

林国恩静坐一旁,认真倾听。这些老先生学养深厚,引经据典,见解独到,让他也受益匪浅。期间,有人拿出自己收藏的一件明代竹雕笔筒请大家鉴赏,众人品评之余,也笑着让林国恩“看看”。

林国恩集中精神,意念空间瞬间给出详尽信息。他并未全盘托出,而是结合老先生们刚才讨论的某些技法要点,点出了几处精妙之处和一处不易察觉的年代特征,言语精炼,却切中要害。

这番点评,再次让众人眼前一亮。不仅眼光毒,还能说得在点子上,这已经不是单纯靠运气了。

雅集持续到深夜,气氛始终融洽而热烈。临走时,几位老先生都主动与林国恩交换了联系方式,称以后多多交流。那位学者气质的老者(后来得知是大学退休的文史教授)更是邀请他有空去学校旁听他的讲座。

徐老亲自送他到门口,拍拍他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小林,今天你这第一步,走得非常稳。这个圈子不大,但水很深,今天在座的,都是些真正清雅爱物之人,也是你能倚仗的‘善缘’。往后,好自为之。”

林国恩深深一揖:“谢徐老提携,晚辈铭记于心。”

走在回去的路上,夜风清凉。林国恩知道,今晚的意义,远比赚了几百万更加重大。

他不仅真正踏入了顶层的收藏圈子,更获得了数位重量级人物的初步认可和善意。这些人脉,是无价的财富,也是未来可能为他遮风挡雨的屏障。

当然,他也更加清醒。越是高端的圈子,越是藏龙卧虎,也越是需要谨言慎行。

金鳞已悄然游入更深的海域,能否化龙,考验的将不仅仅是眼力。

(第28章完)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