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灯熄灭后,书脊上的赤纹尚未冷却,我已将玉简夹入《封神演义》的夹层。窗外玉虚宫的钟声三长两短,余音未散,但我没有动。执事弟子那句“有些人也觉得你说得对”,像一粒火种,落进我心头的寒潭。
我知道,真正的试炼才刚开始。
太乙真人传令,召集门下三代弟子,重议“玉虚十二重境界”修炼漏洞一事。消息传来时,我正坐在石屋内,指尖摩挲着书页边缘。那场关于功法缺陷的论断,曾由我之口在元始天尊面前提出,也曾在讲经堂里引来讥讽与沉默。如今,它终于被摆上台面,不再是某位无根凡人的妄言,而是一桩需正视的教内要务。
我起身,将书卷贴于胸前,走向讲经堂。
这一次,我没有隐入藤蔓,也没有偏移脚步。我径直穿过外院,迎着晨光踏入殿门。已有十余名弟子在座,见我进来,交谈声微滞。有人目光扫来,带着审视,也有人低头不语,似在回避。我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一个连灵根都测不出的人,凭什么站在这里?
太乙真人端坐主位,目光如渊。他未多言,只抬手一点,空中浮现一道虚影——正是“玉虚十二重境界”的经脉流转图。图中第七重“凝神归墟”处,灵力回环断裂,第九重“破妄通明”前,气机逆冲如瀑。
“此图传自上古,沿用千年。”他的声音不高,却压得满殿寂静,“然近三百年,已有七名弟子在第七重圆满后,冲击第九重时走火入魔,神魂崩裂。诸位可有见解?”
数人欲言又止。一名弟子终于开口:“或许是根骨不足,强行突破所致。”
另一人附和:“也可能是心性不稳,受外魔所扰。”
我静听片刻,终于起身。所有目光瞬间聚来,如针刺背。
“非根骨之过,也非心性之失。”我开口,声音平稳,“是功法本身,存在断环。”
有人冷笑:“又是你?上次靠一本奇书博得天尊一顾,这次还想故技重施?”
我不看他,只将《封神演义》轻轻置于案前。书页自动翻动,停在“玉虚传法篇”。一道赤纹自纸面浮起,映照在经脉虚影之上,恰好补全了第七重与第九重之间的断裂。
“问题不在关窍堵塞,而在灵力回环的衔接。”我指向虚影,“第七重圆满后,神识归墟,灵力内敛。若此时强冲第九重,如同江河断流,逆灌而上,必致经脉逆行,神台震荡。”
我顿了顿,继续道:“真正的路径,应在第八重‘守中抱一’上下功夫。此境本为过渡,却被历代视为鸡肋。实则,若在此境构建三息调息法,使灵力如环无端,缓缓推进,则断环可续,逆冲可免。”
殿内一片死寂。
一名弟子猛然站起:“你说得轻巧!若真如此简单,为何十二金仙无人提及?”
“非无人见,而是见而不析。”我直视他,“百年前,便有弟子在第七重滞留十年,只为摸索衔接之法。可惜,无人将其视为漏洞,只当是个人资质不足。”
我翻开书页,神识沉入剧透神通。三道命格轨迹浮现眼前——三名正在修炼的三代弟子,皆在近期尝试冲击第九重。我将神通投射于空中,画面清晰呈现:一人经脉逆冲,七日后心魔入体;一人神识溃散,半月内沦为废人;第三人虽勉强压制,却落下终身暗伤,道基尽毁。
“若按现行之法修炼,他们必走此路。”我收回神通,“这不是推测,是即将发生的事实。”
太乙真人目光微凝,缓缓起身。他并未质疑,而是转向那三名弟子:“可愿一试?”
三人对视,终于点头。
我取出一枚空白玉简,刻下“三息调息法”:第一息,引灵归墟;第二息,守中不动;第三息,缓推破妄。每一字皆与《封神演义》中的古法对应,又经我以神通反复推演,确保无误。
一名弟子依令试炼。他盘坐于地,按法调息。太乙真人闭目,神识如丝,探入其经脉。片刻后,他眸中金光一闪。
“灵力流转平稳,无逆冲之象。”他睁开眼,“经脉如涤,神台清明。此法……确有奇效。”
殿内再无人出声。
先前质疑者脸色铁青,却无法反驳。那三名弟子睁开眼时,眼中皆有惊异——他们感受到了不同。不是强行突破的撕裂感,而是水到渠成的贯通。
太乙真人看向我,目光深邃:“你所依之书,与现行门规多有出入。若此法属实,是否意味着,我教传承已有遗误?”
“不是遗误,是遗漏。”我答,“如同古树生枝,主干未变,旁枝却可修剪。此法非逆改祖传,而是补其未尽之处。正如元始天尊曾默许十二金仙各自修正功法,以适其根骨——道为本,法为用,何须拘泥?”
他沉默良久,终于抬手,一道金光没入玉简。随即,他宣布:“自即日起,‘三息调息法’纳入外门试修名录,由苏一主理传授。”
我躬身领命,未有喜色。
我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回到石屋,玉玄子已在门外等候。他脸上带着少有的笑意:“你做到了。”
“只是开始。”我将书放回案上,“他们现在信,是因为结果摆在眼前。可若有一天,我提出的东西无法立即验证呢?”
他沉默片刻,低声道:“至少现在,你不再是那个‘靠嘴皮子哄得天尊高兴’的人了。”
我笑了笑,未答。
夜深,我取出那张记录云梦泽情报的玉简,重新看了一遍,然后将其封入书页深处。眼下,我必须站稳脚跟。没有地位,再精准的预知也只是风中残烛。
次日清晨,执事弟子再次登门。
“天尊召见。”他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郑重,“议封神策问三题。”
我抬头,窗外晨光正照在书脊上,赤纹微微一颤,如心跳复苏。
我起身,将《封神演义》抱在胸前,随他走出石屋。
沿途弟子纷纷侧目。有人目光复杂,有人欲言又止。我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那个无灵根的凡人,竟被召入核心议事。
玉玄子追上来,低声问:“你猜,天尊会问什么?”
我脚步未停,只道:“不是猜的问题。”
他一怔。
我望着前方玉虚宫深处,那扇从未向我开启过的殿门,缓缓道:“是答的问题。”
执事弟子在道心殿前止步。我独自踏入。
元始天尊端坐高台,目光落在我身上。
“你昨日所呈之法,已由太乙验证。”他声音如古钟回荡,“然补漏易,立信难。封神大势将启,我需知,你是否堪任。”
我垂首:“弟子愿答。”
他抬手,三道金光自掌心浮现,悬于空中。
第一道金光缓缓展开,化作一行文字:
“若两教弟子于禁地相遇,一方退让,一方紧逼,当以何律断之?”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