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君心知我意归处 > 惊变早产险象生,麟儿初降甘霖至
换源:


       漕粮入仓补足常平仓,大夏余孽悉数伏法,奉国都城的烟火气日渐浓厚。百姓们领了朝廷分发的粮种,扛着锄头奔向田间,连街头巷尾的孩童,都开始传唱“帝后同心,岁岁丰登”的童谣。沈若初在长乐宫静养,每日听着青禾汇报宫外春耕的热闹景象,腹中胎儿也时常轻轻踢动,一切都透着安稳顺遂。只是入春以来,都城周边虽已补种庄稼,却久未降雨,田地里的土块依旧干裂,农户们日日望着天空祈盼甘霖,这份焦虑,也悄悄传到了长乐宫。

这日午后,沈若初靠在软榻上,看着窗外廊下新开的紫藤花,青禾正为她剥着新鲜的荔枝,笑着说:“娘娘您看,这荔枝是岭南刚贡来的,陛下特意让人挑了最鲜的送过来,说您怀了孕,得多吃些清甜的东西。”沈若初刚伸手去接,腹中却突然传来一阵异样的坠痛,不似往日胎儿胎动的轻柔,反倒像有重物往下拉扯,带着尖锐的酸胀感。

她猛地攥紧锦帕,指尖泛白,额间瞬间冒出汗珠,声音也跟着发颤:“青禾……腹痛……”青禾见她脸色煞白,荔枝撒了一地也顾不上捡,转身就往外冲,一边跑一边扬声呼喊:“快!传林御医!去前殿禀报陛下,皇后娘娘怕是要生了!”

长乐宫瞬间乱了起来,宫女们捧着早已备好的热水、锦布、襁褓往来穿梭,产婆是提前三个月就入宫候着的老手,此刻也沉稳地净手更衣,快步走进内殿。沈若初躺在床上,腹痛一阵紧过一阵,她咬着牙,耳边是产婆“深呼吸”“放松些”的叮嘱,可身体的疼痛却越来越烈,恍惚间,她竟想起之前安胎时林御医的话——“皇后娘娘胎像虽稳,但此前动了根本,需严防早产之险”。更让她挂心的是,殿外天空依旧是灰蒙蒙的,不见半点雨意,若是再不下雨,刚种下的秧苗恐怕要枯死大半。

“陛下还没到吗?”沈若初费力地睁开眼,看向守在床边的青禾。青禾眼眶泛红,一边为她擦汗一边点头:“已经派人去催了,陛下处理完余孽的卷宗就会过来,娘娘您再撑一撑!”话音刚落,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萧玉轩掀帘而入,身上还带着朝服的寒气,他快步走到床边,握住沈若初冰凉的手,声音里满是焦灼:“若初,我来了,别怕,有我在。”

他见沈若初眼神飘向窗外,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叹了口气:“我知道你惦记着降雨的事,户部已经备好了水车,若是再等三日无雨,便组织百姓引水灌溉,定不会让庄稼出事。”

他刚说完,林御医也提着药箱赶到,诊脉后脸色凝重,对萧玉轩道:“陛下,皇后娘娘确是早产,脉象虚浮,恐有难产之险,臣需立刻施针稳脉,还请陛下在外间等候。”萧玉轩看着沈若初痛苦的神情,攥紧的拳头青筋暴起,却只能咬牙点头:“务必保住皇后和孩子,需要什么,尽管开口!”

内殿的门被关上,萧玉轩守在门外,听着里面沈若初压抑的痛呼,心像被放在火上烤。内侍端来热茶,他却一口未动,只是来回踱步,时不时朝内殿的方向张望,又抬头看向天空,眉头紧锁。殿外的宫女太监们都屏住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喘——谁都知道,皇后娘娘这一胎,不仅是帝后的心头肉,更是安定民心的“吉兆”,若是有半点差池,刚稳下来的朝局恐怕又要起波澜;而这迟迟不落的雨,更像一块石头压在所有人心里。

内殿里,林御医正凝神施针,银针落在沈若初手腕、小腹的穴位上,她的痛感稍稍缓解了些,却依旧浑身无力。产婆在一旁轻声安抚:“娘娘,再加把劲,孩子的头已经快出来了!”沈若初望着帐顶的鸾凤刺绣,想起萧玉轩在外焦急的模样,想起百姓们在田埂上祈雨的身影,忽然攒足了力气,随着产婆的口令,猛地用力——

“哇——”一声响亮的啼哭突然划破殿内的沉寂,如同惊雷般震散了满室的紧张。产婆抱着襁褓,喜极而泣:“生了!是位小皇子!哭声这么洪亮,将来定是个有福气的!”林御医连忙上前为孩子检查,又给沈若初诊了脉,松了口气道:“娘娘脉象渐稳,小皇子也康健得很,母子平安!”

就在这时,殿外突然传来宫女惊喜的呼喊:“下雨了!真的下雨了!”萧玉轩猛地抬头,只见窗外不知何时飘起了细密的雨丝,起初还是淅淅沥沥,转眼间便连成了雨线,打在廊下的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空气里弥漫着泥土被雨水浸润的清新气息,久旱逢甘霖的喜悦,瞬间冲散了他心中的焦灼。

殿门被打开,萧玉轩第一个冲进去,目光落在沈若初苍白的脸上,他小心翼翼地坐在床边,伸手拂开她额前汗湿的发丝,声音沙哑又带着难掩的欣喜:“若初,辛苦你了,我们的孩子平安降生了,若初,你听,下雨了!”

沈若初虚弱地笑了笑,侧耳听着窗外的雨声,那淅淅沥沥的声响,比任何乐曲都动听。她看向产婆怀里的襁褓:“让我看看孩子。”

产婆连忙将襁褓递过来,萧玉轩接过,动作笨拙地掀开一角——小家伙闭着眼睛,小脸蛋皱巴巴的,鼻子和嘴巴像极了沈若初,额头却带着几分萧玉轩的英气。雨丝敲打着窗棂,伴着孩子均匀的呼吸声,长乐宫内一片温馨。

“这孩子,竟是带着甘霖来的。”沈若初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小手,眼中满是温柔。萧玉轩低头看着她,又看了看襁褓里的小家伙,笑道:“是啊,他一来,便解了这天下的急,真是咱们奉国的福星。”

次日清晨,皇后诞下皇子、天降甘霖的消息一同传遍都城,百姓们比自己家添丁还要欢喜。街头巷尾自发挂起了红灯笼,卖糖画的小贩特意捏了“麒麟送子”“甘霖润田”的样式,引得孩童们围拢争抢;田埂上,农户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水车,任凭雨水打湿衣衫,望着田里吸饱水分的秧苗,笑得合不拢嘴。户部尚书带着文武百官入宫道贺,跪在殿外朗声道:“陛下,皇后娘娘诞下麟儿,天降甘霖解旱情,此乃天祐奉国、苍生之福!臣等恭请陛下为小皇子赐名,以安民心!”

萧玉轩抱着孩子,坐在沈若初的床边,笑着看向她:“名字该由你取,你想叫他什么?”沈若初靠在软枕上,听着窗外依旧淅沥的雨声,看着襁褓里安稳睡着的小家伙,轻声道:“如今奉国刚度过难关,甘霖普降,百姓盼着岁岁安稳,不如就叫‘承安’吧,承续太平,安守山河,也记着他降生时这份天降的恩赐。”

“萧承安……好名字!”萧玉轩朗声笑道,对着殿外喊道:“传朕旨意,皇长子赐名承安,大赦天下,免都城百姓半年赋税,各地常平仓开仓三日接济贫苦;另令各地官府,趁甘霖之时,助农户打理田亩,确保秋收丰稔!”

旨意传出,都城更是一片欢腾。西城门的粥棚前,之前带头闹事的流民李二柱,正背着朝廷发放的粮种准备回乡,听到消息后,对着皇宫的方向重重磕了三个头:“谢陛下!谢皇后娘娘!谢小皇子殿下!这雨来得及时,小皇子定能保佑咱们奉国年年丰收!”旁边的百姓们也跟着附和,欢呼声此起彼伏,与雨声交织在一起,格外热闹。

长乐宫内,青禾正为沈若初端来补身的鸡汤,笑着说:“娘娘,外面百姓都说,小皇子是‘雨神送子’,您看,这雨下了整整一夜,田里的土都泡透了,农户们说,今年的收成肯定差不了!这次的灾难终于要过去了”沈若初摸了摸身边孩子的小手,看着萧玉轩正笨拙地学着给孩子换襁褓,偶尔被孩子蹬一脚,引得他无奈又宠溺地笑,嘴角满是笑意。

这时,内侍进来禀报:“陛下,皇后娘娘,苏州府知府递上奏折,说当地甘霖普降,补种的庄稼长势极好,百姓们自发为小皇子立了‘平安牌’,日日祈福;还有归化县,百姓们在破庙旁建了个小祠堂,供奉着‘甘霖麟儿’的牌位,感谢小皇子带来的雨水呢!”萧玉轩放下手中的襁褓,走到沈若初身边,握住她的手:“你看,咱们的承安,一来就给这天下带来了这么多欢喜,连老天都帮着咱们。”

沈若初靠在他肩上,望着窗外的雨帘,心中一片安稳。腹中的辛苦、生产的凶险,在看到孩子康健、听到雨声落下的那一刻,都化作了满心的柔软。

她知道,这场由旱灾和余孽引发的风波,终于彻底平息,而她和萧玉轩的孩子,带着甘霖的祝福,将在这太平盛世里,伴着奉国的生机,慢慢长大。

几日后,雨渐渐停了,天空放晴,一道彩虹挂在都城上空。沈若初身体渐愈,萧玉轩抱着承安,陪她在长乐宫的庭院里散步。小家伙在襁褓里不安分地蹬着小脚,偶尔发出几声咿呀的呓语。

庭院里的紫藤花被雨水冲刷得格外鲜亮,花瓣上还挂着水珠,阳光一照,折射出细碎的光芒。远处,百姓们扛着锄头走向田间,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街头传来商贩的叫卖声,充满了烟火气。

“以后,咱们一家三口,守着这万里河山,守着这万家灯火,再也不让他们受颠沛之苦了。”沈若初轻声说道,伸手拂去襁褓上沾染的一片紫藤花瓣。萧玉轩握紧她的手,低头在她发顶印下一个轻吻:“好,都听你的。有你,有承安,有这天下百姓的安稳,便是我此生所愿。”

阳光洒在三人身上,暖意融融,长乐宫的欢声笑语,伴着田间秧苗生长的细微声响,奏响了奉国太平岁月的序曲。而那个降生时伴着甘霖的小皇子萧承安,也成了百姓口中最鲜活的“祥瑞”,见证着这片土地的生机与希望。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