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君心知我意归处 > 寒门科考破旧制,女学开科启新篇
换源:


       寒门科举推行半载,各地寒门学子纷纷赴考,都城贡院外每日挤满了背着书卷、面带憧憬的年轻人。萧玉轩与沈若初坐在御书房,翻看新科进士的名册,见其中既有擅长治水的叶衡、精通商税的苏瑾,还有曾在边境教流民识字的穷书生张默,两人相视一笑。

“这些年轻人虽出身寒微,却懂民间疾苦,派往地方任职,定能为百姓办实事。”萧玉轩指着名册,语气欣慰。沈若初却轻轻蹙眉:“只是这名册上,竟无一名女子。昔日我在西境领兵时,曾见不少女子精通算术、熟悉农桑,甚至能断邻里纠纷,不输男子,却因‘女子不得应试’的旧例,空有才华无处施展。”

这话让萧玉轩陷入沉思。奉国历来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俗,朝堂之上从未有女子任职,民间女子也多困于内宅,即便有识字读书者,也只能在家中辅助父兄。沈若初见他犹豫,又道:“陛下,当年我能领兵镇守西境,全靠先父打破‘女子不得习武’的规矩教我兵法。如今奉国求贤若渴,为何要把半数人口的才华拒之门外?”

萧玉轩抬眸看向她,想起她当年身披铠甲、驰骋沙场的模样,又想起南通之战时,不少民间女子自发为大军缝补衣物、传递消息,心中已有了决断:“你说得对,治国当不拘一格降人才。朕欲开设女子学堂,允许女子与男子一样参加科举,你觉得如何?”

沈若初眼中一亮,起身拱手:“陛下英明!臣愿亲自督办女子学堂,制定教学章程,让天下女子都有机会施展才华。”

旨意一出,朝堂瞬间掀起轩然大波。以丞相魏庸为首的老臣纷纷上书反对:“陛下,女子主内宅、男子主朝堂,乃是千古定例!若让女子抛头露面应试为官,岂不乱了纲常?”还有御史直言:“皇后娘娘虽有才干,却是特例,天下女子多柔弱,怎堪朝堂与地方任职的辛劳?”

沈若初主动请旨,在金銮殿与老臣们辩驳:“丞相说‘女子主内宅’,可民间女子操持家务、抚育子女,还要帮衬农事、打理商铺,哪一样不辛劳?苏尚书家的千金,能算出百亩良田的收成账,比账房先生还精准;临洮城的王寡妇,带领乡邻开垦荒地,一年收获的粮食养活了三十户人家,这样的女子,为何不能为官造福更多人?”

她顿了顿,又道:“至于‘纲常’,当以‘利民’为根本。若女子为官能让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便是顺应天道纲常。臣愿以女子学堂为试点,若三年后未见成效,再废不迟。”

老臣们一时语塞,萧玉轩趁机拍板:“皇后所言极是,就按此推行。即日起,在都城开设‘启慧女学堂’,各地州县逐步增设,凡年满十二岁、身家清白的女子,均可入学,学费由朝廷承担;科举增设‘女科’,考题与男科一致,中榜者与男子一样授官。”

启慧女学堂选址在都城东侧的旧书院,沈若初亲自挑选师资:既有饱读诗书的老儒,也有擅长算术、农桑的女先生,甚至邀请了军中女医传授医术。学堂开设的课程除了经史子集,还有算术、农桑、律法、医术等实用内容,沈若初时常抽时间去学堂授课,讲自己领兵时的见闻,教女子们“既读圣贤书,也知人间苦”。

消息传到民间,起初大多女子犹豫不敢报名,担心被人指点议论。这时,苏尚书的女儿苏湄第一个站出来,带着家中丫鬟报名入学,她对街坊说:“皇后娘娘说,才华不分男女,我要去学堂读书,将来考科举,为百姓做事!”

苏湄的举动带动了不少人,很快,启慧女学堂就招满了学生。有家境贫寒的女子,靠学堂供给的笔墨纸张刻苦读书;有商户之女,带着算盘入学,立志学好算术,帮更多商人算清账目;还有边关将士的遗孀,想学好医术,去边境救治受伤的士兵。

一年后,首届女子科举开考。贡院专门辟出东院作为女考生的考场,沈若初亲自监考。考场上,女考生们握着毛笔,神情专注地答题,有的在策论中写下“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治国思路,有的在实务题中提出“改良纺织机,提高布匹产量”的具体办法。

放榜那日,都城百姓挤满了贡院外的榜单前。当看到“苏湄”“林薇”“楚瑶”等女子的名字出现在榜单上时,人群先是寂静,随即爆发出欢呼。苏湄考中二甲,被授为户部主事,负责核查地方粮税账目;擅长医术的林薇被派往太医院,成为首位女御医;出身农家的楚瑶因熟悉农桑,被派往江南指导水稻种植。

苏湄到户部任职后,很快就展现出才华。她发现地方上报的粮税账目常有疏漏,便自创“连环账法”,将田地数量、粮种产量、赋税缴纳一一对应,清晰明了,堵住了不少贪腐漏洞。户部尚书笑着对萧玉轩说:“陛下,苏主事这账法,比老账房先生还管用!臣当初真是看错了,女子为官,竟有这般本事。”

林薇在太医院也做出了成绩。她改良了治疗外伤的药膏,药效比之前提升了三成,还编写了《女医杂记》,记录妇科与儿科的常见病诊治方法,被分发到各地州县,让不少偏远地区的女子和孩童能得到更好的医治。

楚瑶在江南推广新的水稻种植技术时,遇到了阻力——当地农户担心新粮种不适应气候,不愿尝试。楚瑶没有强推,而是在田边搭起草棚,亲自耕种试验田,还邀请农户来看秧苗长势。当看到试验田的水稻比传统品种长得更茁壮、产量更高时,农户们纷纷主动要求种植新粮种,当年江南水稻收成比往年增产两成。

消息传回都城,当初反对女子科举的老臣们也松了口。丞相魏庸主动上书:“陛下,女子为官,确能补男子之所短,臣恳请在全国推广女子学堂,让更多有才女子为朝廷效力。”

萧玉轩拿着奏折,笑着递给沈若初:“你看,连魏丞相都改口了。”沈若初接过奏折,眼中满是欣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那些女学子用真本事赢得了认可。以后,会有更多女子走出内宅,为奉国做事。”

这年年底,萧玉轩下旨,在全国各州府增设女子学堂,科举女科与男科同步举行。启慧女学堂的学生们毕业后,有的成为地方官员,有的进入太医院、工部等部门,还有的回到家乡开设私塾,教更多女子读书。

一日,沈若初带着承安去启慧女学堂,看到女学生们在操场上练习算术口诀,在教室里讨论农桑技术,脸上满是自信的笑容。承安拉着沈若初的手,小声说:“母后,她们好厉害,以后我也要向她们学习。”

沈若初蹲下身,摸了摸他的头:“不仅要向她们学习,还要记住,无论男女,只要有才华、肯努力,都能为这天下做贡献。”

夕阳下,学堂的窗户透出温暖的灯光,与远处都城的炊烟交织在一起。奉国的太平盛世,不仅在于疆土的安定,更在于每一个人都能拥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无论男女,无论出身,都能在这片土地上,为自己、为天下,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