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君心知我意归处 > 江南水患显隐忧,君臣共赴解民愁
换源:


       入夏后,奉国南方连降暴雨,淮河水位暴涨,沿岸数县堤坝接连出现管涌,江水漫过田垄,淹没民居。消息八百里加急送抵京城时,萧玉轩正在御书房与大臣们商议秋收粮草调配,见驿卒浑身湿透、满脸焦灼地跪地呈递奏报,他心中一沉,展开奏疏的手不自觉攥紧。

“陛下,淮河沿线庐州、和州已被大水围困,百姓多逃至高处,粮草断绝,更有堤坝随时可能溃决,恳请朝廷火速驰援!”驿卒的声音带着哭腔,殿内瞬间鸦雀无声。户部侍郎连忙出列:“陛下,国库尚有存粮百万石,可即刻调运至江南,但漕运刚过汛期,船只调度恐需时日。”工部尚书亦面露难色:“加固堤坝需大量木料、石料,江南本地物资匮乏,若从北方调运,往返至少半月,怕来不及啊!”

萧玉轩放下奏疏,目光扫过群臣:“水患不等人,百姓更等不起!朕意已决,明日便亲赴江南,坐镇庐州指挥救灾。宋丞相,你留守京城,协调粮草调运与后方安稳;工部挑选百名精通水利的工匠,随朕一同南下;沈卿家,你掌管吏部,即刻选拔二十名清廉能干的官员,前往受灾各县安抚百姓、登记灾情。”

“陛下不可!”宋明急忙阻拦,“江南水患凶险,且前路未知,您乃九五之尊,岂能亲涉险境?不如派大臣前往,陛下在京中统筹调度即可。”萧玉轩摇头,语气坚定:“此前西州矿患、青溪庄事,皆因朕亲往才得见实情。如今水患当前,唯有到百姓身边,才能知他们真正需要什么。这天下是百姓的天下,朕身为君主,岂能坐视他们受苦而躲在后方?”

次日清晨,萧玉轩褪去龙袍,换上便于行动的青色常服,带着侍卫、工匠与官员,乘坐快马直奔江南。沈若初亲自送至城门口,将一件防雨的油布披风递到他手中,眼中满是担忧却语气沉稳:“陛下此去,务必保重龙体。后方诸事,臣妾与丞相定会打理妥当,您只管安心救灾,莫要牵挂。”萧玉轩握住她的手,轻轻拍了拍:“有你在,朕放心。待水退之后,朕带你来看江南的稻田。”

一路南下,景象愈发触目惊心。原本翠绿的稻田变成一片汪洋,路边随处可见扶老携幼的流民,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见到朝廷的队伍,纷纷围上来跪地哀求:“大人,给点吃的吧!家里的孩子已经三天没吃饭了!”萧玉轩让侍卫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分发给流民,看着一个瘦得只剩皮包骨的孩童狼吞虎咽,他眼眶发热,对身旁的官员说:“加快速度,务必尽快赶到庐州,先让百姓有饭吃、有地方住。”

抵达庐州时,城门紧闭,守城士兵见是朝廷队伍,才勉强打开城门。城内一片狼藉,街道上积着没过脚踝的泥水,不少房屋的屋顶被洪水冲垮,官员们正指挥着百姓往高处的寺庙、学堂转移。庐州知州周文斌匆匆赶来,见到萧玉轩,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颤抖:“臣……臣失职,未能守住堤坝,让百姓受苦,还请陛下降罪!”

萧玉轩扶起他,沉声道:“眼下不是论罪的时候,先带朕去看灾情。”跟着周文斌登上城墙,只见城外白茫茫一片,浑浊的洪水还在不断上涨,几处堤坝已出现明显裂痕,数十名百姓正顶着暴雨,用沙袋奋力封堵缺口,却杯水车薪。“陛下,这几日暴雨不停,堤坝本就年久失修,如今已撑不住了!”周文斌急得直跺脚,“城中存粮仅够三日,再过几日,百姓怕是要断粮了!”

萧玉轩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立刻下令:“第一,让工匠即刻勘察堤坝,找出最危险的地段,优先加固;第二,打开州府粮仓,将粮食分发给百姓,按人口定量供应,严禁官员克扣;第三,派士兵与青壮百姓组成巡防队,日夜巡查堤坝,一旦发现险情,立刻上报;第四,命人在城内空地上搭建临时棚屋,安置无家可归的流民,派医官每日巡查,防止疫病传播。”

一道道指令清晰明了,官员与百姓们见皇帝亲自坐镇,原本慌乱的心渐渐安定下来,各司其职投入救灾。萧玉轩也没闲着,他白天跟着工匠在堤坝上查看险情,亲自扛着沙袋与百姓一同加固堤坝,晚上则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与官员们商议救灾细节,常常忙到深夜才肯休息。

三日后,宋明从京城调运的第一批粮草终于抵达庐州,可难题也随之而来——粮草囤积在城外的码头,而码头被洪水围困,船只无法靠岸,只能靠人力搬运。萧玉轩得知后,亲自带着侍卫与士兵前往码头,带头跳入及腰深的洪水中,将粮袋扛在肩上往城内走。百姓们见皇帝不顾安危亲自运粮,深受触动,纷纷加入搬运队伍,原本需要两天才能搬完的粮草,一天之内便全部运进了城。

就在救灾工作渐渐步入正轨时,新的危机悄然出现。和州知州李坤暗中派人给萧玉轩送来密信,称和州的粮商与部分官员勾结,将朝廷发放的救灾粮私自囤积,高价卖给百姓,不少百姓因买不起粮食,已开始出现饿死的情况。萧玉轩看完密信,怒不可遏:“灾情当前,竟还有人敢发国难财!”

他当即决定亲自前往和州查探。为避免打草惊蛇,萧玉轩只带了两名侍卫,扮作前往和州采购粮食的商人。刚进和州城,就见街角几个粮铺前围满了百姓,铺子里挂着“粮价面议”的牌子,一个老汉颤巍巍地拿出仅有的几文钱,哀求掌柜:“给我一点点粮食吧,家里还有小孙子等着救命啊!”掌柜却翻了个白眼:“就这点钱,连半升米都买不到,赶紧走,别耽误我做生意!”

萧玉轩上前,故意装作阔气的样子问:“掌柜的,这米怎么卖?”掌柜见他衣着光鲜,立刻满脸堆笑:“客官眼光好,这可是上好的大米,一两银子一斗!”萧玉轩心中一惊,要知道平时大米不过二十文一斗,如今竟涨了五十倍!他不动声色地说:“我要一百斗,你给我送到城外的客栈去。”掌柜喜出望外,连忙让人备货。

跟着送粮的伙计来到粮铺后院,萧玉轩赫然看到院内堆满了印着“官粮”二字的粮袋,几个官员模样的人正与粮商瓜分银两。他再也按捺不住怒火,亮出龙纹令牌,大喝一声:“都给朕住手!”粮商与官员们吓得面如死灰,纷纷跪倒在地。

萧玉轩当即让人将涉案人员全部控制,打开粮铺粮仓,将囤积的粮食分发给百姓。随后,他在和州城门口张贴告示,宣布严惩贪腐官员与奸商,凡参与囤积粮食者,一律斩首示众,抄没家产充作救灾款。百姓们见皇帝为他们做主,纷纷跪地欢呼:“陛下万岁!”

处置完和州的事,萧玉轩返回庐州,却得知一个更坏的消息——工部工匠勘察发现,庐州段堤坝有一处暗渠早已坍塌,若不及时修复,一旦再降暴雨,整个堤坝都会溃决,到时候庐州城将被彻底淹没。而修复暗渠需要大量的青石与桐油,江南本地无法供应,必须从百里之外的采石场调运。

“就算是百里,也要把物资运过来!”萧玉轩当机立断,下令组织千人运输队,日夜兼程前往采石场运料。他亲自挑选了百名身强力壮的士兵带队,临行前叮嘱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把物资平安运回来,这关系着庐州数十万百姓的性命!”

运输队出发后,萧玉轩日夜守在堤坝上,与工匠们一同研究修复方案。暴雨又接连下了两天,堤坝的裂痕越来越大,百姓们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就在众人以为撑不下去的时候,远处传来了熟悉的号角声——运输队回来了!只见士兵与百姓们推着装满青石与桐油的carts,浑身泥泞却眼神坚定地朝着堤坝走来。

萧玉轩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立刻组织工匠与百姓投入暗渠修复。他亲自在堤坝上指挥,哪里需要石料,哪里需要桐油,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经过三天三夜的奋战,暗渠终于修复完成,堤坝也重新加固完毕。当最后一袋沙袋堆上堤坝时,天空渐渐放晴,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洪水上,映出一片金光。

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朝着萧玉轩跪拜:“感谢陛下救命之恩!”萧玉轩扶起为首的老汉,笑着说:“这不是朕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百姓与将士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水患已退,接下来,咱们要一起把家园重建起来,让田里重新长出庄稼,让大家都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随后,萧玉轩下旨:免除江南受灾各县三年赋税,发放种子与农具,帮助百姓重建家园;派专人督查各地救灾款发放,严禁任何官员贪腐;命工部在淮河沿线修建十座水闸,加固所有堤坝,从根本上解决水患问题。

一个月后,江南的水渐渐退去,田垄里重新插上了秧苗,临时棚屋旁也建起了一座座新的民居。萧玉轩站在庐州的城墙上,看着下方生机勃勃的景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此时,沈若初派人从京城送来书信,信中说京中一切安稳,百姓们得知皇帝在江南救灾的事迹,无不称颂,还自发为他祈福。

萧玉轩收起书信,对身旁的侍卫说:“传令下去,明日启程回京。”侍卫不解:“陛下不多留几日,看看百姓们的家园重建情况吗?”萧玉轩摇头,望向远方:“百姓们的日子在慢慢好起来,这就够了。京城还有许多事要做,只有把朝堂打理好,才能让天下的百姓都不受苦难。”

返程途中,萧玉轩看着路边渐渐恢复生机的田野,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治国如治水,既要防患于未然,也要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唯有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中,才能让这江山长治久安。而他与沈若初、承安所期盼的太平盛世,也正在这一次次为民解忧的实践中,变得愈发清晰,愈发坚实。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