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君心知我意归处 > 金銮殿上双璧耀,凤仪宫中共论心
换源:


       殿试放榜这日,天刚蒙蒙亮,金銮殿内已被打理得井井有条。朱红的廊柱上缠着鎏金纹饰,龙椅前的御道铺着光洁的白玉石,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按品级分列两侧,神色肃穆,连呼吸都放轻了几分。萧玉轩高坐龙椅之上,一身明黄常服,腰间系着镶玉玉带,目光沉静地扫过殿内,而沈若初则身着绣着鸾鸟图案的凤袍,依例陪坐在龙椅侧下方的锦座上,目光不时望向殿外,满心期待着那对林家儿女的身影。

自秋闱那日见过林墨渊与林疏月的风采后,沈若初便时常惦记着这对兄妹——女子应试本就打破世俗偏见,林疏月能一路闯至殿试并夺得探花,已是难得;而林墨渊沉稳有担当,兄妹二人一刚一柔,恰能互补,这样的人才,正是朝堂急需的。今日,她倒要看看,这对书香门第的儿女,能在金銮殿上,交出怎样的答卷。

“陛下,时辰到了,可传考生进殿。”太监总管尖细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寂静,躬身站在御阶之下。萧玉轩微微颔首:“传。”

话音刚落,殿外便传来整齐的脚步声。百名通过殿试的考生身着统一的青色儒衫,依次走入殿内,规规矩矩地跪拜行礼:“臣等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整齐划一,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

待考生们起身站定,传胪官手持榜单,缓步走到殿中,清了清嗓子,高声唱名:“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科殿试,取三甲进士百余名,赐进士及第、出身有差——状元,林墨渊!”

随着“林墨渊”三个字落下,林墨渊从考生队列中走出,一身锦袍加身,衬得他身姿愈发挺拔。他稳步走到御阶之下,跪拜行礼,动作标准流畅,语气沉稳有力:“臣林墨渊,叩见陛下、娘娘,恭谢圣恩!”

满朝文武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不少老臣暗自点头——丞相之子得状元,却不见半分傲慢,这份气度,已是难得。站在朝臣队列中的林文渊,虽面色依旧平静,眼底却难掩欣慰之色,双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朝笏——多年来,他教儿女读书,更教他们“心怀百姓、务实做事”,今日,儿女总算没辜负他的教诲。

传胪官紧接着唱道:“探花,林疏月!”

话音落下,殿内先是短暂的寂静,随即响起低低的惊叹——即便早已知道女子可应试,可当女子真正以探花之身站在金銮殿上时,百官还是难掩惊讶。林疏月深吸一口气,从队列中走出,身着淡青色儒衫,虽没有女子的浓妆艳抹,却自有一股清雅之气。她走到林墨渊身侧,屈膝跪拜,声音清脆却坚定:“臣女林疏月,叩见陛下、娘娘,恭谢圣恩!”

兄妹二人并肩立于殿中,一个沉稳如松,一个清雅如竹,宛如一对“双璧”,瞬间成为金銮殿上的焦点。萧玉轩看着他们,眼中露出笑意,开口问道:“林墨渊,你殿试策论中言‘吏治清明,则民心自安’,此论甚合朕意。但吏治改革历来艰难,若让你推行此事,第一步当从何处着手?”

林墨渊抬首,目光与萧玉轩对视,不卑不亢地应答:“陛下,臣以为,吏治改革当从‘考核’入手。现行的官员考核制度,多看重赋税收缴、工程进度等显性政绩,却忽略了百姓的真实感受。臣建议,在吏部增设‘民生考核科’,派专员深入地方州县,走访百姓、查看民情,将‘百姓满意度’‘民生改善实绩’纳入考核核心,占比不低于五成。”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同时,允许百姓匿名举报贪腐官员,举报查实者给予奖励,且对举报者信息严格保密,打消百姓顾虑。凡考核不合格、百姓口碑差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低,一律降职或罢官;对清廉有为、百姓称颂者,则优先提拔。唯有让官员真正敬畏民心、重视民生,吏治方能逐步清明。”

一番话条理清晰,既有具体措施,又有可行之法,殿内不少官员暗自点头——这林墨渊,果然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对政务有着自己的思考。萧玉轩也颇为满意,微微颔首,又将目光转向林疏月:“疏月,你策论中提‘兴教化以安民心’,言辞恳切,且贴合实际。江南刚遭水患,流民众多,人心不稳,若让你在当地推行教化,当如何具体操作?”

林疏月闻言,语气愈发恳切,条理分明地答道:“陛下,臣以为,在江南推行教化,当分‘应急’与‘长效’两步走。第一步为应急之策:在流民安置点搭建临时义塾,由朝廷拨付部分银两,采购简易的笔墨纸砚与启蒙书籍,同时张贴告示,聘请落第书生、退休官员或当地有学识的乡绅任教,让流民孩童能尽快入学读书,减少他们在街头游荡的时间。”

“与此同时,每日傍晚在安置点设‘讲法堂’,由官员或教书先生向流民宣讲朝廷的救灾政策、赋税减免措施,以及基本的律法常识,让他们明白朝廷的用心,消除对未来的不安。此外,挑选流民中品行端正、有号召力的人担任‘乡正’,协助管理安置点事务,让他们有归属感,也能更好地带动其他流民配合教化。”

“第二步则为长效之法:待流民安置稳定后,联合地方乡绅、商户捐资助学,修建固定的学堂,不仅招收流民孩童,也对当地寒门子弟开放,学费全免,书本费由朝廷与地方共同承担。同时,在学堂旁设‘惠民堂’,邀请懂医术的先生坐诊,为百姓免费看病,既解百姓病痛之苦,也让他们感受到朝廷的关怀。”

她话音落下,殿内寂静片刻,随即响起轻轻的附和声。沈若初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欣慰,不等萧玉轩开口,便笑着说道:“陛下,林墨渊的‘吏治之策’直击要害,能解决当下官员只重政绩不重民生的痛点;林疏月的‘教化之法’则暖心务实,既考虑到流民的眼前之需,又兼顾了长远的民心安定。兄妹二人一刚一柔,一管官一育民,恰能相辅相成,共同助力安民治国。”

她顿了顿,看向站在朝臣队列中的林文渊,语气中满是赞叹:“林丞相不愧是书香门第,教出的儿女既有渊源才情,更有一颗真切的为民之心。墨渊沉稳有谋略,疏月聪慧有仁心,这对兄妹,当真是难得的栋梁之材,能得此二人,实乃朝廷之幸!”

萧玉轩亦笑道:“皇后所言极是。林墨渊、林疏月,你们二人的对策,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可能,可见是真正用心思考过民生与政务。朕今日便下旨:林墨渊,命你入吏部,担任‘民生考核科’主事,主持考核制度的设立与推行,务必将考核之事落到实处,不可流于形式;林疏月,命你为江南教化督办官,即刻前往江南灾区,按照你的想法推行教化之事,所需银两、人员,可直接向户部、吏部申请,朕准你先斩后奏之权。”

“望你们兄妹二人,能不负朕的信任,也不负江南百姓的期盼,将你们的想法一一落地,为江山社稷、为天下百姓,实实在在地做些事情。”

“臣(臣女)遵旨!定当尽心履职,鞠躬尽瘁,不负陛下与娘娘所托!”林墨渊与林疏月齐声叩首,声音中满是振奋与坚定,起身时,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知道,这不仅是一份官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退朝后,沈若初特意派人传话,邀林疏月与林墨渊前往凤仪宫小坐。兄妹二人稍作整理,便一同前往。凤仪宫内布置得雅致温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熏香,宫人早已备好了清茶与点心,沈若初坐在主位上,见二人进来,笑着起身相迎:“快请坐,不必多礼。”

待二人坐下,沈若初看着眼前的兄妹,温和地说:“你们今日在殿上的表现,真是让我惊喜不已。墨渊提出的‘民生考核科’,切中了吏治的要害,以往多少官员靠着虚报政绩步步高升,却不管百姓死活,有了这个考核制度,定能让不少官员收敛心思,真正为百姓做事。”

“而疏月,”她转向林疏月,眼中满是赞许,“你能以女子之身得探花,本就打破了世人对女子的偏见,更难得的是,你的‘教化之法’处处透着对百姓的体谅,没有半点高高在上的姿态。江南流民最缺的就是‘安心’,你的办法,恰恰能给他们这份安心。”

林墨渊闻言,连忙拱手道:“娘娘过誉,臣与妹妹不过是谨记父亲‘以民为本’的教诲,结合平日所见所闻,提出一些浅见罢了,能得陛下与娘娘认可,已是万幸。”林疏月也轻声道:“臣女心中感激娘娘的鼓励,日后定当好好做事,不辜负娘娘的期望,也不辜负那些需要帮助的百姓。”

沈若初笑着点头,从身旁的妆奁中取出两支精致的银质笔杆——笔杆上雕刻着兰竹图案,线条流畅,透着一股清雅之气。她将笔分别递到二人手中:“这两支笔,是先帝当年赐给我的,我曾用它们写下减免民间女红赋税的奏疏,也算为百姓做过一点小事。今日便赠予你们,墨渊用它,写下吏治清明的章程,让官员不敢懈怠;疏月用它,画出教化兴邦的图景,让百姓心怀希望。”

“愿你们兄妹二人,能以笔为刃,刺破官场的积弊;以才为盾,守护百姓的安宁,为这江山社稷,为天下百姓,闯出一番天地,也为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尤其是女子,开辟一条能施展抱负的道路。”

林墨渊与林疏月双手接过笔杆,指尖微微颤抖,感受到笔杆上的温度,也感受到这份嘱托的分量。二人再次起身,对着沈若初深深叩首:“谢娘娘赏赐与嘱托!臣(臣女)定当铭记在心,日后无论身处何种职位,都以民为本,绝不辜负娘娘的信任!”

窗外,秋阳正好,透过梧桐叶的缝隙洒进殿内,落在三人身上,暖意融融。沈若初看着这对充满朝气与担当的兄妹,心中愈发笃定:有这样的年轻才俊投身朝堂,有林丞相这样的贤臣言传身教,有陛下对“安民治国”的坚定决心,这江山的太平盛世,定能早日到来,且愈发稳固长久。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