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刚过,林墨渊带着访才队回了京。刚进吏部,他就捧着厚厚一叠人才名册直奔皇宫——西境之行,他们共寻访到二十七位可用之才,既有懂农桑、水利的实干者,也有擅算术、经商的能人,陈默和那位水利老者就在其中。
见到萧玉轩和沈若初,林墨渊把名册递上去,语气难掩振奋:“陛下,皇后娘娘,这些人虽出身寒门,却个个有真本事。陈默在凉州试点教商户记账,才一个月,当地商户就少亏了三成银子;水利的李老丈,已经画出了西境灌溉渠的修缮图,说能让周边万亩荒地变成良田。”
萧玉轩翻着名册,不住点头:“好!好!这些人不用按常理安排职位,哪里需要就派去哪里,给他们实权,让他们放手去做。”沈若初补充道:“再给他们配两个助手,都是刚入仕的年轻官员,既能帮忙,也能跟着学本事。”林墨渊连忙应下,心里盘算着尽快把人分配到位,让他们早日发挥作用。
这边林墨渊忙着安置人才,江南的林疏月也没闲着。春节期间,百姓们捐建学堂的热情更高了,张老爷牵头,十几家商户凑了一笔银子,说要把学堂扩建一倍,不仅能多收学生,还要添个“手艺房”,教孩子们织布、编竹篮,学门实用的本事。
林疏月立刻把这事写进奏疏,还附了学堂扩建的图纸。萧玉轩看了图纸,对沈若初笑道:“疏月这想法周全,读书加学手艺,孩子们将来不管是做官还是谋生,都有出路。”当即下旨,让户部再拨两万两银子,还派了两名工部的工匠去江南,帮着规划学堂布局,确保结实耐用。
消息传到江南,百姓们更高兴了。不少会手艺的村民主动找上门,说要去学堂当“手艺先生”,不要工钱,就想让孩子们多学些本事。林疏月笑着应下,把大家的名字一一记下,还特意排了课表,让织布、编竹、木工等手艺轮着教。
没过多久,林墨渊安置好西境的人才,又遇到了新问题。有几位被派到州县任职的寒门官员,刚到任就被当地的老吏刁难,要么故意不给文书,要么暗中挑拨百姓和他们的关系。下属忧心忡忡:“大人,这些老吏抱团,怕是不好对付。”
林墨渊没慌,直接去找萧玉轩和沈若初商议。“老吏刁难,说到底是怕寒门官员坏了他们的规矩。”沈若初思索道,“不如让墨渊你亲自去几个州县看看,当着百姓的面给寒门官员撑场子,再把那些故意刁难的老吏调去别处,打散他们的圈子。”
萧玉轩点头:“就这么办,再下一道旨,说清楚寒门官员是朝廷看重的人才,谁敢刁难,一律严惩。”林墨渊领了旨,第二天就带着人去了最棘手的兖州。到了兖州,他直接把刁难人的老吏叫到县衙,当着百姓的面,历数其过错,当场下令调往偏远驿站,又给新来的寒门官员放权,让他只管放手做事,出了问题朝廷担着。
百姓们看在眼里,都觉得朝廷是真心为他们选好官,对新来的官员也多了几分信任。没了老吏刁难,那位寒门官员很快就展开工作,领着百姓修水渠、整田地,不到一个月就赢得了民心。
江南的学堂扩建也很顺利,工匠们按照图纸,把原来的小院扩成了两进的院子,前院是教室,后院是手艺房和操场。开学那天,林疏月带着孩子们举行了简单的仪式,看着孩子们坐在崭新的教室里读书,在手艺房里跟着师傅学编竹篮,脸上满是笑意。
张老爷等人也来道贺,笑着说:“林督办,等秋天收成好了,我们再捐些钱,给学堂添个藏书楼,让孩子们能读更多的书!”林疏月连忙道谢,心里盘算着下次奏疏,要把百姓们的心意也写进去。
长乐宫里,萧玉轩和沈若初看着林氏兄妹的奏报,一个说州县的寒门官员渐入佳境,一个说江南学堂热闹非凡,脸上都露出了笑容。萧玉轩对沈若初道:“墨渊和疏月越来越会做事了,有他们在,地方上的事省心不少。”沈若初笑着点头:“往后啊,咱们就等着看更多的寒门人才冒出来,更多的学堂建起来,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林墨渊在兖州理顺事务后,又马不停蹄赶往其他几个有类似问题的州县。每到一处,他都先召集当地官员和百姓,明明白白讲清朝廷重用寒门人才的心意,再严肃处理刁难者。有个县城的老吏仗着是本地乡绅的亲戚,当众质疑寒门官员“不懂地方规矩”,林墨渊直接拿出考核记录,指着上面“百姓投诉老吏克扣赈灾粮”的条目反问:“苛待百姓的规矩,不守也罢!”当场将其革职,百姓们纷纷拍手称快。
这些事传到京城,萧玉轩对沈若初笑道:“墨渊这股子刚劲,倒是镇住了不少歪风。”沈若初却道:“光靠镇还不够,得让寒门官员有归属感。不如让吏部定期收集他们的难处,咱们亲自过问,别让他们寒了心。”萧玉轩当即点头,让林墨渊每月递一份寒门官员履职情况的奏报,重点标注需要朝廷协调的事。
江南这边,学堂的“手艺房”很快出了成果。孩子们跟着师傅学了半个月,编出的竹篮、织出的布巾已经像模像样。林疏月让人把这些物件拿到集市上售卖,没想到很快就被买走,所得的钱正好够给学堂添些笔墨纸砚。孩子们拿着自己亲手赚来的钱买的纸笔,读书更有劲头了。
有个叫阿禾的小姑娘,织出的布上绣着简单的花草,被一位路过的商人看中,订了二十块当手帕卖。阿禾拿着定金,跑到林疏月面前,红着脸说:“林姐姐,我想把钱分给其他同学,大家一起学手艺,钱也该一起用。”林疏月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好啊,咱们就把这笔钱存起来,以后给学堂买更多工具。”
这事传到长乐宫,沈若初特意让人给阿禾送了一套绣线和绣绷,附信鼓励她:“用心学手艺,用心读书,将来定能成为有用的人。”阿禾收到礼物,天天抱着绣绷练习,手艺进步得更快了。
林墨渊那边,又遇到了新情况。有位被派到江南治水的寒门官员,提出了新的治水方案,却被当地的老河工质疑“纸上谈兵”。林墨渊特意赶过去,让这位官员带着方案和老河工们一起实地勘察,还请了林疏月帮忙协调——疏月在江南人脉熟,能帮着说服百姓配合试点。
试点半个月,新方案果然比旧方法效率高,不仅节省了人力,还减少了水患隐患。老河工们心服口服,主动跟着学新方法。林墨渊把这事写进奏报,萧玉轩看后,直接下旨让江南各地推广这个治水方案,还提拔了那位寒门官员,让他负责江南的水利修缮。
林疏月得知后,特意去治水工地探望,看着百姓们跟着新方法干活,脸上满是干劲,笑着对那位官员说:“往后咱们互相帮衬,你治水保百姓平安,我办学让孩子成才,咱们一起把江南管好。”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