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京城,寒风卷着碎雪,给朱红宫墙覆上一层薄霜。长乐宫内,沈若初正对着一堆账目皱眉——江南送来的奏报提道,部分偏远州县的义塾因地处山区,炭火难以运达,孩子们上课时冻得手指发僵。
“陛下,你看这几处州县,山路崎岖,炭火运过去损耗大半,孩子们连握笔都难。”沈若初将账目递到萧玉轩面前,语气带着担忧。萧玉轩翻看片刻,沉吟道:“让工部赶制一批便携炭盆,再派两队轻骑护送,务必在腊八节前把炭火送到。另外,从内库调拨一批狐裘小袄,给山区义塾的孩子每人发一件。”
沈若初眼睛一亮:“陛下这个主意好!便携炭盆占地方小,轻骑也能走山路。我再让尚衣局赶制些绣着‘勤学’二字的帕子,让孩子们知道,朝廷记挂着他们。”萧玉轩握住她的手,笑道:“你总是想得这般周全。百姓盼的,不过是朝廷能把他们的难处放在心上,这点小事,得办得漂漂亮亮。”
旨意传到江南时,林疏月正在庐州新落成的学堂检查。得知帝后要给山区孩子送炭送袄,她立刻召集人手:“咱们也凑些心意,把江南的糯米、红枣装成小份,跟着朝廷的物资一起送过去,让孩子们过个暖乎乎的腊八节。”乡绅们听闻,纷纷响应,张老爷更是直接捐了百斤红糖:“孩子们读书苦,加点糖,心里也甜!”
与此同时,京城吏部,林墨渊正对着一份举荐名单发愁。各地官员按考核科要求,举荐“寒门有识之士”入朝任职,可送来的名单里,多半是世家子弟托关系塞进来的人。“这哪是荐才,分明是借机安插亲信!”林墨渊将名单拍在案上,脸色沉了下来。
下属小声道:“大人,这些举荐人要么是封疆大吏,要么是朝中重臣,咱们若是驳了,怕是不好收场。”林墨渊摇头:“考核科本就是为了打破‘世卿世禄’,若连举荐都讲关系,寒门子弟哪还有出路?走,咱们进宫,向陛下和娘娘禀明此事。”
长乐宫内,萧玉轩听完林墨渊的禀报,脸色瞬间冷了下来:“朕推行举荐制,是为了给寒门子弟一条路,不是让他们拿名额做交易!”沈若初沉思道:“陛下,不如让考核科亲自去各地寻访,不拘泥于官员举荐,只要是有真才实学、心怀百姓的人,无论出身,都可纳入候选。”
萧玉轩眼前一亮:“就按皇后说的办!墨渊,你牵头成立‘访才队’,朕给你尚方宝剑,遇着徇私舞弊的官员,可先停职再奏!”林墨渊躬身应下,心中热血沸腾——帝后这般支持,定能为朝堂选出真正的可用之才。
几日后,江南山区的义塾里,孩子们穿着崭新的狐裘小袄,围着暖烘烘的炭盆,手里捧着甜甜的糯米粥,笑得眉眼弯弯。教书先生拿着沈若初派人送来的“勤学”帕子,对孩子们说:“这是陛下和皇后娘娘给你们的,你们要好好读书,将来报答朝廷的恩情!”
而京城的“访才队”也整装出发,林墨渊亲自带队,第一站便去了西境——那里有不少因战乱家破人亡的学子,虽出身寒门,却有真才实学。萧玉轩与沈若初站在城楼上,看着访才队的身影消失在风雪中,沈若初轻声道:“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天下,定会因这些新鲜血液,变得更有活力。”
萧玉轩握住她的手,望着漫天飞雪,语气坚定:“是啊,只要咱们守住‘为民’的初心,任人唯贤,吏治清明,百姓安乐,这太平盛世,便会岁岁无忧。”
林墨渊带着“访才队”一路向西,西境的风雪比京城更烈,官道两旁的荒地里,还能看到去年战乱留下的残垣断壁。行至凉州城外,他们遇到一个名叫陈默的年轻书生——此人正蹲在路边,给几名流民孩童讲解算术,地上用树枝画着简单的算符,声音温和却清晰。
“这是在教孩子们记账?”林墨渊走上前,轻声问道。陈默抬头,见是朝廷官员,连忙起身行礼:“回大人,流民们领到朝廷的救济粮,却不知如何规划着吃,我教他们算一算,能省着些过活。”林墨渊心中一动,指着地上的算符:“你这算法,倒比官学里教的更简单易懂。”
陈默腼腆一笑:“家父曾是账房先生,我跟着学了些实用的法子,想着能帮百姓做点实事,比死读圣贤书有用。”林墨渊又问他对西境民生的看法,陈默侃侃而谈:“西境多戈壁,种地难,但可养羊、织毛布,只是商户们不懂记账,常被中间商坑骗。若能教大家算清账目,再打通与江南的商路,日子定能好起来。”
这番话让林墨渊眼前一亮——这陈默虽出身寒门,却懂民生、有办法,正是朝廷需要的人才。他当即邀请陈默加入访才队,一同寻访贤能,陈默欣然应允:“能为朝廷做事,帮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心愿。”
消息传回京城,萧玉轩正在长乐宫与沈若初查看各地送来的腊八节奏报。听闻林墨渊挖到“懂算账的寒门书生”,萧玉轩笑道:“这墨渊,倒是会选!西境商户缺的就是懂经营的人,陈默这样的人才,正好派上用场。”沈若初补充道:“不如让陈默先在凉州试点,教商户记账、组商队,若是成效好,再在整个西境推广。”
萧玉轩立刻下旨,任命陈默为凉州“商务佐官”,拨银五千两支持他试点,还特意嘱咐林墨渊:“多发掘些这样接地气的人才,不必拘于科举出身,只要能为百姓办事,朕都能用。”
与此同时,江南的腊八节格外热闹。林疏月带着新制的棉衣,去了庐州最偏远的山区义塾。孩子们见到她,纷纷围上来,举着手里的“勤学”帕子喊:“林姐姐,这帕子我天天带着,写字都更有劲儿了!”林疏月笑着摸了摸孩子的头,打开带来的包裹:“陛下和娘娘还让我给你们带了新画笔,以后不仅能读书,还能学画画,把咱们江南的美景画下来。”
义塾先生拉着林疏月的手,指着窗外:“林督办你看,山下的百姓听说孩子们有了新棉衣、新画笔,自发砍了柴火送来,说要给咱们的炭盆添柴,让孩子们冬天暖暖和和的。”林疏月望向窗外,只见十几个村民扛着柴火,踩着积雪往山上走,身影在白茫茫的雪地里格外醒目。她心中一暖,对先生说:“明日咱们也组织孩子们,给山下的百姓写春联、画年画,让大家一起热闹过新年。”
当天下午,义塾的院子里就支起了桌子,孩子们拿着新画笔,在林疏月的指导下,画起了胖娃娃、大鲤鱼。村民们围在一旁看,时不时发出阵阵赞叹:“这娃娃画得真喜庆!”“我家要是贴上这年画,来年定能丰收!”林疏月看着这热闹的场景,立刻写了奏疏,派人送往京城,字里行间满是欣喜:“江南百姓与朝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便是最安稳的民心。”
沈若初收到奏疏时,正和萧玉轩在御花园赏梅。她笑着念出“百姓送柴、孩子画年画”的段落,萧玉轩听得眉开眼笑:“疏月这孩子,把教化做成了暖心事。朕看,等开春了,让她把江南义塾的经验整理出来,在全国推广,让更多孩子能读书、能学本事,让更多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心意。”
他顿了顿,又道:“对了,墨渊那边访才队刚起步,西境条件苦,让户部多拨些物资过去,给他们添些御寒的衣物和药品,别让他们冻着、累着。”沈若初点头:“我已经让人准备了,还让尚衣局做了些厚实的披风,上面绣了‘访贤’二字,既是保暖,也是给他们撑场面,让百姓知道,朝廷求才是真心实意的。”
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林墨渊的访才队在西境又发掘了一位懂水利的老者——老者曾在西境修过灌溉渠,只是因出身低微,一直未被重用。林墨渊当即上奏,请求任命老者为“西境水利顾问”,萧玉轩与沈若初当天便批复“准奏”,还特意赐了老者一块“为民兴利”的牌匾。
消息传开,西境百姓纷纷称赞:“朝廷连山野老人都能重用,咱们有本事的人,终于有机会为家乡做事了!”不少寒门学子、手艺人主动找到访才队,毛遂自荐,林墨渊的案头,很快堆满了各地贤能的举荐资料。
而江南的年味越来越浓,林疏月组织义塾的孩子们,给周边村落送了上千副春联、年画。百姓们也自发提着腊肉、年糕,送到义塾和安置点,说要“让林督办和孩子们过个好年”。整个江南,都沉浸在“官民同心”的暖意里。
远在京城的萧玉轩与沈若初,看着各地传来的奏报,心中满是欣慰。沈若初靠在萧玉轩肩上,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轻声道:“这一年,吏治渐清,民心渐暖,连风雪都透着暖意。”萧玉轩握住她的手,语气坚定:“只要咱们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上,任人唯贤,用心做事,往后的每一年,都会比今年更暖、更好。”
御花园的梅花在风雪中愈发娇艳,暗香浮动,就像这太平盛世,在君臣同心、官民合力的守护下,愈发坚韧,愈发充满生机。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