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君心知我意归处 > 考核遇阻帝后断,教化生暖凤仪赞
换源:


       深秋的京城,一场冷雨敲打着吏部的窗棂,偏厅内,林墨渊握着一份卷宗的手却比窗外的寒意更甚——青州知府王怀安上报的“民生考核表”上,“百姓满意度九成”的字样刺得人眼疼,可他派去的巡查官传回的画像里,流民安置棚屋漏雨、孩童冻得瑟瑟发抖的景象,才是青州的真貌。

“大人,王知府是三朝老臣,背后还有户部尚书撑腰,要不……先压一压?”下属小心翼翼地劝道。林墨渊猛地合上卷宗,语气斩钉截铁:“考核为的是百姓,不是人情!这事儿必须查清楚,我这就进宫面圣。”

此时的长乐宫,萧玉轩正与沈若初对着地图商议江南水利修缮之事。听闻林墨渊求见,萧玉轩挑眉:“这时候来,定是考核科出了棘手事。”沈若初放下手中的茶盏,笑道:“墨渊刚正,若是寻常小事,绝不会贸然入宫,咱们且听听。”

林墨渊走进殿内,将青州的卷宗与画像一并呈上,沉声道:“陛下,皇后娘娘,青州流民无遮风之所、无御寒之衣,王知府却虚报政绩,此风不可长!”萧玉轩翻看画像,脸色渐沉,沈若初看着画中蜷缩的孩童,眼中满是心疼:“百姓受苦,官员却只想着欺上瞒下,若不严惩,日后考核便成了摆设。”

“皇后说得是。”萧玉轩放下画像,对林墨渊道,“你即刻带着朕的手谕前往青州,先调拨京城粮仓的棉衣与粮食救济百姓,再彻查王怀安!若属实,罢官夺职,永不录用!”沈若初补充道:“再让户部拨三万两白银,专款专用修缮棚屋,此事你亲自盯着,务必让百姓在入冬前住上安稳房子。”

林墨渊领旨谢恩,转身时,萧玉轩又叫住他:“记住,考核的目的是让官员做事,不是揪着过错不放。若王怀安肯真心悔改,让他跟着你督办修缮事宜,戴罪立功。”林墨渊心中一暖,躬身应下——帝后既明辨是非,又留有余地,这才是治国安民的道理。

与此同时,江南庐州的义塾后院,林疏月正带着孩子们在田埂上学习种冬麦。她手把手教一个叫小石头的孩子撒种,笑道:“种子要均匀,就像给每个小芽芽留够生长的地方。”小石头似懂非懂地点头,小手抓着麦种,认真地往土里撒。

不远处,几位乡绅看着这一幕,低声议论:“林督办真是个实在人,不仅教孩子读书,还教种地,比那些只知道摆架子的官员强多了!”张老爷叹了口气:“之前我还觉得女子办不成事,现在看来,是我老糊涂了。”他走上前,对林疏月拱手:“林督办,我们几家凑了些银两,想给义塾盖几间新教室,再添些桌椅,您看可行?”

林疏月又惊又喜:“张老爷,这太感谢了!只是不必破费……”“该的!”张老爷打断她,“孩子们能读书、能学本事,将来都是咱们江南的希望。再说,自从您来了,流民安了心,集市也热闹了,我们做买卖的也沾了光!”

当晚,林疏月便将江南的情况写成奏疏,派人快马送往京城。几日后,奏疏递到长乐宫,沈若初看完,笑着对萧玉轩说:“你看疏月,不仅把义塾办得有声有色,还让乡绅主动捐钱,这‘以心换心’的本事,真是难得。”萧玉轩接过奏疏,看到“百姓主动帮义塾开垦荒地,说要种出粮食给孩子们当口粮”时,眼中满是赞许:“民心聚,百事兴。这对兄妹,一个在朝堂整肃吏治,一个在民间凝聚民心,倒是相得益彰。”

他随即下旨:封林疏月为“江南教化使”,赐黄金百两、锦缎十匹,用于义塾扩建;同时让户部下文,将江南“乡绅助学”的做法在全国推广,鼓励各地乡绅、商户参与地方教化。沈若初特意让人准备了两盒京城的点心,附信写道:“听闻江南冬日湿冷,点心可暖身。你以女子之身,在江南闯出一片天地,不仅是孩子们的榜样,更是天下女子的骄傲。”

林墨渊在青州督办棚屋修缮时,收到了妹妹的书信,得知帝后对她的嘉奖,心中欣慰不已。而王怀安在他的督促下,每日亲自到工地查看,帮着百姓和泥、搬木料,脸上早已没了往日的官威。一日,他看着即将完工的棚屋,对林墨渊叹道:“多谢林主事,若不是你,我怕是要糊涂一辈子。为官者,忘了百姓,就是忘了根本啊!”

入冬前,青州的流民都搬进了温暖的新棚屋,孩子们穿上了厚实的棉衣。林墨渊回京复命时,萧玉轩与沈若初在御花园接见了他。沈若初看着他风尘仆仆的模样,笑着说:“青州百姓托人送来感谢信,说你在那里住了一个月,和他们同吃同住,真是把‘为民’二字刻进了心里。”

萧玉轩拍了拍林墨渊的肩膀:“考核科是吏治革新的关键,以后还要靠你多费心。朕和皇后都相信,你定能守住初心,让更多官员明白‘百姓满意,才是真政绩’。”林墨渊躬身行礼:“臣定不辱使命!”

御花园的腊梅初绽,香气萦绕。萧玉轩与沈若初并肩看着林墨渊离去的背影,相视一笑——有这样的能臣,有这样的民心,这太平盛世,定会如这腊梅般,在寒风中愈发坚韧,愈发芬芳。

林墨渊离宫后,萧玉轩与沈若初踱步至御花园湖心亭。沈若初望着湖面残荷,轻声道:“墨渊刚正,却也需防着朝中老臣刁难,考核科触及太多人利益,得给他添些助力才好。”萧玉轩颔首:“朕明日便下旨,让吏部尚书协同考核科推进事务,再调两名正直的御史入科,专查弄虚作假之事。”

正说着,内侍递来江南急报,林疏月在奏疏中提及:“冬麦长势喜人,乡绅捐建的新教室已封顶,百姓自发组织‘护学队’,每日轮流守在义塾外,怕孩子受寒还送来炭火。”沈若初看完,眼中满是暖意:“你看,百姓一旦感受到真心,便会主动呼应。疏月在江南,是把教化做成了民心工程。”

萧玉轩笑着揉了揉她的手:“既如此,便再给江南添些支持——让工部派两名懂建筑的工匠去,帮着把义塾的暖炕砌得更严实,再从内库拨些笔墨纸砚,让孩子们能用上更好的课业用品。”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