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林晚没慌,她看着院里的茅草和藤条,眼里亮了:“咱们做草囤!用茅草编大囤,里面铺旧布,能装稻谷,还能挡潮。”她捡起根藤条,比划着,“沈大哥劈藤条,苏生和柳溪编囤,张叔李伯搬茅草,婆婆和王大娘帮忙铺旧布,咱们抓紧时间,今天就能编好。”

大伙立刻行动起来。沈砚辞劈藤条的动作又快又稳,藤条一根根摆得整齐;苏生和柳溪编囤,柳溪的手巧,编的囤底又密又牢;张叔李伯扛着茅草往院里运,额角的汗顺着皱纹往下淌;张婆婆和王大娘把旧布撕成条,铺在草囤里,王大娘还把阿秀放在旁边的竹筐里,让她看着大伙干活。

林晚帮着递藤条,时不时叮嘱:“囤编得紧点,别漏谷粒。”她的浅灰袄沾了不少草屑,鬓边汗湿的发丝贴在脸颊,却没停下手里的活。沈砚辞见她额角的汗,递过块粗布:“擦汗,别着凉。”林晚接过布,指尖碰到他的手,耳尖红了,低头擦了擦汗。

眼看第一个草囤快编好,天上突然乌云密布,风也变凉了——要下雨了。“不好!下雨会淋湿谷粒!”张婆婆急得喊,“得赶紧把谷粒装进草囤!”

雨点子很快砸了下来,越来越密。林晚立刻指挥:“沈大哥和苏生搬稻谷,柳溪继续编囤,张叔李伯帮着扶囤,婆婆和王大娘赶紧把铺好布的囤挪到屋檐下!”

沈砚辞抱起装谷粒的竹筐,快步往屋檐下跑,雨水打湿了他的藏蓝袄,却没放慢脚步;苏生跟着搬,筐子太重,他咬着牙往前冲;柳溪的手被藤条勒得更红,却编得更快,眼泪混着雨水往下掉,也没停;张叔李伯扶着草囤,生怕被风吹倒;张婆婆和王大娘把草囤挪到屋檐下,王大娘还不忘把竹筐里的阿秀抱进屋里;林晚跑前跑后,帮着递布,还时不时帮沈砚辞擦脸上的雨水。

终于,在大雨下大之前,所有稻谷都装进了草囤。大伙站在屋檐下,浑身湿透,却都松了口气。苏生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笑着说:“还好赶上了,没淋湿谷粒。”柳溪也笑了,手里还攥着没编完的藤条。

沈砚辞看着林晚湿透的浅灰袄,皱了皱眉,把自己的袄脱下来,递到她手里:“穿上,别感冒。”林晚愣了愣,接过袄,袄上还带着他的体温,她的耳尖又红了,小声说了句:“谢谢沈大哥。”

雨下了一整夜,第二天才停。天放晴后,大伙把草囤搬到院里晒,又检查了茅草屋——屋顶的茅草被风吹松了几处,漏了点雨。“咱们补补屋顶,再把屋角的黄泥糊厚点,冬天就不漏风了。”林晚拿着茅草,往屋顶爬,沈砚辞赶紧扶住她:“我来,你在下头递茅草。”

补完屋顶,林晚让大伙把土地翻了一遍,撒上草木灰。“休田养地力,等春天来了,种新庄稼。”她站在田边,看着翻好的土地,眼里满是期待,“明年春天,咱们种玉米、种豆子,再养几只鸡,日子会越来越好。”

傍晚,大伙围坐在石桌旁,吃着红薯米饭,就着腌白菜。阿秀坐在王大娘怀里,吃着拌了米汤的米糊,小嘴巴吧唧着,笑得眼睛眯成了缝。张婆婆看着大伙,笑着说:“以前总怕冬天过不下去,现在有屋住,有衣穿,有米吃,都是晚丫头的功劳。”

林晚摇摇头,笑着说:“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咱们一起,把落霞村建好。”她看向沈砚辞,见他正看着自己,眼里带着信任,心里暖得发慌。

夕阳把院子染成了金色,茅草屋的烟囱飘起炊烟,裹着米饭的香气。落霞村的冬天,没有了冷寂,只有暖屋、冬衣、存满的稻谷,和八个并肩前行的人。而春天,正藏在休耕的土地里,等着他们种下新的希望。

第十五章初雪覆村藏暖意,寒夜围炉话春声

夜里的风裹着雪籽敲了半宿窗,清晨林晚推开木门时,落霞村已裹在一片素白里。雪没到脚踝,踩上去“咯吱”响,苏生正举着木锨铲雪,帽檐上积的雪落进衣领,他却笑得欢:“林晚姐!这雪能腌菜!俺娘以前说,雪水腌的白菜比盐渍的鲜!”

柳溪蹲在旁边,把雪拢进陶盆,指尖冻得通红也没停:“攒些雪水存着,开春浇菜正好。”沈砚辞扛着斧头从屋里出来,藏蓝袄上沾了层薄雪,他看了眼院角的柴堆:“雪天柴火耗得快,我去后山砍些青冈木,耐烧。”

林晚赶紧回屋拿了块厚布,裹住两个烤红薯塞进他怀里:“后山雪深,早去早回,红薯暖身子。”沈砚辞接过布包,指尖碰到她的手背,轻轻“嗯”了声,转身踏雪进山,脚印在雪地里拉得很长。

张婆婆和王大娘在屋里架起竹架,把晒好的红薯切成条,铺在架上烘。阿秀坐在竹筐里,手里攥着半块软红薯,时不时往张婆婆嘴里递。“慢些喂,丫头”,张婆婆笑着张嘴,眼角的皱纹挤成了花,“等红薯干烘好,装在布袋子里,冬天饿了就能啃。”

晌午沈砚辞回来时,肩上扛着两捆青冈木,手里还拎着串野山楂。“后山石缝里摘的,酸得开胃”,他把山楂递给林晚,雪水顺着他的发梢滴在衣领,林晚赶紧拿粗布帮他擦:“怎么还摘这个,手都冻红了。”沈砚辞别开脸,耳尖沾着的雪粒慢慢化了。

傍晚雪停了,大伙围在火塘边。火塘里的青冈木烧得“噼啪”响,映得满室暖亮。苏生把白天摘的松子倒在石桌上:“这玩意儿埋在土里能长松树,开春俺在屋前种几棵,夏天就能遮凉!”柳溪捡了颗剥开,把仁递进阿秀嘴里,阿秀眯着眼笑,嘴角沾了松仁碎。

王大娘端来熬好的山楂水,酸甜的气息漫开来。林晚给每个人倒了碗,递到沈砚辞面前时,他正好抬头,两人的目光撞在一起,她赶紧把碗递过去,低头搅着自己碗里的山楂片。张婆婆看着这光景,笑着抿了口山楂水:“等开春种上玉米,再养两只母鸡,阿秀就能喝上鸡汤了。”

火塘的光映着八个人的脸,屋外是清寂的冬夜,屋里却满是暖语。雪地里的脚印会被新雪盖去,但落霞村的暖意,正顺着火塘的光、烘着的红薯干、攒着的雪水,悄悄融进每一寸土地里。春天还远,但他们知道,只要攥着彼此的手,再冷的冬天,也能盼来抽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