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中国外卖员与英国豪门跨国奇缘 > 第三章 滇红茶暖时光
换源:


       清晨六点半的老街还裹在薄雾里,青石板路缝里凝着昨夜的露水,踩上去能听见细微的“吱呀”声。阮小妹推着小推车拐进茶餐厅后门时,手腕上的银镯子撞在门框上,叮铃一响,倒把檐角栖息的麻雀惊得扑棱棱飞走了。

她熟练地掏出钥匙打开门,一股混合着老木头与茶叶的香气扑面而来——这是“阮家茶记”开了三十年的味道,从奶奶阮秀兰年轻时守着的小茶摊,到如今摆着四张原木桌的小店,连空气里的茶香都像是被时光腌入味了。阮小妹放下推车,先走到窗边拉开厚重的蓝布窗帘,晨光像被揉碎的金箔,哗啦啦洒在柜台后的博古架上,架子上摆着十几只茶罐,最显眼的位置留着个空当,昨天从奶奶樟木箱里翻出的那罐滇红,此刻就放在操作台的显眼处。

锡制的茶罐摸起来冰凉,罐身刻着缠枝莲纹,边角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包浆。阮小妹指尖划过纹路,想起昨晚整理旧物的场景:樟木箱里垫着奶奶年轻时穿的蓝布旗袍,领口绣着朵小小的山茶花,茶罐就藏在旗袍下面,罐口用棉纸封着,揭开时还能闻到淡淡的樟脑香。她当时没来得及细看,只记得罐身内侧贴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奶奶娟秀的小楷,只看清前半句“此茶暖,遇知味者饮”,后半句被茶渍晕开,模糊得辨不清字迹。

“先擦玻璃吧。”阮小妹拍了拍脸颊,把思绪拉回来。她从储物间拿出抹布,蘸着温水仔细擦拭临街的玻璃窗,雾气被擦去的瞬间,街对面的包子铺渐渐清晰——张叔正掀开蒸笼,白色的热气裹着肉香飘过来,引得她肚子悄悄叫了两声。正想着待会儿收工去买两个肉包,门口的风铃忽然叮铃作响,她抬头一看,就见本杰明站在晨光里,手里拎着个牛皮纸袋子,浅灰色针织衫的袖口卷到小臂,露出腕上那块有些年头的机械表。

“早啊,阮小妹。”本杰明的声音带着刚睡醒的微哑,却比平时多了几分温和,“昨天你说找到奶奶存的滇红,我今天特意带了点自己存的,想跟你那罐对比着泡试试,看看老滇红和新滇红的区别。”

阮小妹眼睛一下子亮了,忙放下抹布迎过去:“真的呀?刚好我也想泡这罐呢!”她转身从操作台上捧起锡罐,递到本杰明面前,“你看,这是我奶奶年轻时存的,锡罐都这么旧了,不知道里面的茶叶还能不能喝。”

本杰明接过茶罐,指尖在缠枝莲纹上轻轻摩挲,目光忽然顿在罐底——那里有个极小的印记,是个“兰”字,刻得浅淡,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他心里微微一动,却没说什么,只笑着把自己的牛皮纸袋子递过去:“我这罐是三年前在云南凤庆收的,当时茶农说这是古树料,你打开闻闻,跟你这罐比,香气应该不一样。”

阮小妹好奇地解开纸袋,一股清新的焦糖香立刻飘了出来,她凑近闻了闻,又打开自己的锡罐,里面的茶叶带着淡淡的陈香,像是晒过太阳的旧书,温和又沉静。“差别好大呀!”她惊喜地抬头,“你的茶闻着特别鲜活,我这罐就像……就像奶奶坐在藤椅上讲故事的感觉。”

本杰明被她的比喻逗笑了,指了指操作台:“那咱们泡来试试?正好我带了盖碗,用85度的水最合适,能泡出滇红的甜润。”他从袋子里拿出一套白瓷盖碗,碗沿描着细巧的金线,看起来很精致。阮小妹赶紧烧上水,又从博古架上取下两个青花瓷杯,杯底印着“阮家茶记”的小字,是奶奶当年特意定制的。

水烧开后,本杰明先取了自己的茶叶放进盖碗,茶叶条索紧结,呈深褐色,热水注入的瞬间,茶汤很快变成橙红色,焦糖香裹着蜜香漫开来,整个小店都被茶香填满了。他给阮小妹倒了一杯,递到她面前:“尝尝看,这是新滇红的口感,应该会偏甜。”

阮小妹双手捧着杯子,先凑到鼻尖闻了闻,然后小口抿了一口——温热的茶汤滑过喉咙,带着明显的蜜甜,尾调还有点淡淡的花果香,像是咬了一口刚成熟的桃子。“好好喝!”她眼睛弯成月牙,“比我平时泡的红茶甜多了,一点都不涩。”

本杰明笑着点头,又取了阮小妹的茶叶放进另一个盖碗。这茶叶颜色更深些,条索却更完整,热水注入时,茶汤红亮得像琥珀,香气也更沉稳,没有新茶的鲜活,却多了几分温润的陈韵。他倒了一杯递给阮小妹,自己也端起杯子抿了一口,眉头轻轻挑起:“你这罐茶至少存了十年以上,茶韵比我的足多了,回甘特别明显,我奶奶以前也说过,好滇红要像故事,得慢慢品才见味道。”

“我奶奶也总这么说!”阮小妹立刻接话,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杯沿,“她以前教我泡茶的时候,总说喝茶不能急,得等茶叶在水里舒展开,就像人得慢慢相处,才能看清心里的样子。对了,我奶奶还提过,这茶是她年轻时一个很重要的朋友送的,说那位朋友也爱喝滇红,只是我问她朋友叫什么,她总笑着不说话。”

本杰明端着杯子的手顿了顿,目光落在阮小妹那罐滇红的罐口——刚才没注意,此刻在晨光下,他忽然发现罐口内侧有个极浅的刻痕,是朵小小的山茶花,花瓣的纹路刻得很细致,和他家里那本旧相册里,奶奶苏菲年轻时戴的胸针图案,几乎一模一样。他心里猛地一跳,想问点什么,却听见门口的风铃又响了,这次是熟客李婶,拎着布袋子笑着走进来。

“小妹,今天还煮红糖姜茶不?”李婶搓着手走到柜台前,哈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很快消散,“昨天喝了你煮的,晚上睡觉都暖和多了,今天特意早点来,就想喝头一锅的。”

“煮呢煮呢!”阮小妹赶紧放下杯子,转身从储物间拿出生姜和红糖,“李婶你坐,我这就去煮,今天多给你放两块姜,最近降温,可得多暖着点。”她麻利地洗姜、切片,又从柜子里拿出砂锅,把姜片和红糖放进去,倒上热水慢慢煮。砂锅放在煤炉上,很快就有淡淡的姜香飘出来,混着滇红的香气,让整个小店都变得暖融融的。

李婶坐在靠窗的位置,瞥见操作台上的两罐茶叶,好奇地问:“小妹,这是新收的滇红啊?看着就好,上次你奶奶在的时候,也总喝滇红,说喝着舒服。”

“这是我奶奶以前存的,昨天刚找出来的。”阮小妹一边搅着砂锅里的红糖姜茶,一边回答,“这位是本杰明,来跟我一起品品这茶。”

本杰明笑着跟李婶点头打招呼,目光却又落回那罐滇红上。他想起去年回法国时,奶奶苏菲翻出旧相册,指着一张黑白照片跟他说:“这是我年轻时在云南认识的朋友,叫阮秀兰,手特别巧,会泡最好喝的滇红,还会绣山茶花,我这枚胸针,就是她送我的。”当时他没太在意,只觉得奶奶的朋友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可现在看着罐口的山茶花刻痕,心里忽然有种奇妙的感觉——好像有根看不见的线,把他和阮小妹,把奶奶和阮小妹的奶奶,悄悄连在了一起。

“红糖姜茶好啦!”阮小妹端着砂锅走过来,给李婶倒了一碗,又给本杰明也倒了小半碗,“你也尝尝,驱驱寒,配着滇红喝,味道应该不错。”

本杰明接过碗,温热的姜茶带着红糖的甜,喝下去浑身都暖了。他看着阮小妹忙碌的身影,她正低头擦拭刚才泡过茶的盖碗,阳光落在她的发顶,碎发微微泛着金光。他忽然想起奶奶说过的话:“缘分这东西很奇怪,有时候隔着山隔着海,隔着好多年,该遇见的人,总会遇见的。”

就在这时,阮小妹忽然“呀”了一声,从锡罐内侧抽出那张泛黄的纸条——刚才倒茶叶的时候,纸条被带了出来,后半句模糊的字迹,在晨光下终于能看清了。她凑过去仔细看,轻声念出来:“此茶暖,遇知味者饮;此缘深,待相逢人寻。”

本杰明的心猛地一震,他放下碗,走到阮小妹身边,看着纸条上的字迹,又看了看罐口的山茶花刻痕,忽然觉得眼眶有点发热。他想起奶奶相册里那张照片,阮秀兰穿着蓝布旗袍,领口绣着山茶花,手里捧着的锡罐,和眼前这只,一模一样。

“怎么了?”阮小妹见他盯着纸条不说话,好奇地问,“是不是这字有什么问题?”

本杰明摇摇头,嘴角慢慢扬起笑容,声音比平时更温和:“没什么,就是觉得,你奶奶说得对,有些缘分,确实得慢慢等,等对的人来寻。”他拿起自己的牛皮纸袋子,从里面拿出一张照片,递到阮小妹面前,“你看,这是我奶奶年轻时的照片,她叫苏菲,你有没有听你奶奶提起过这个名字?”

阮小妹接过照片,黑白照片上的女孩穿着连衣裙,胸前别着枚山茶花胸针,笑容明媚。她看着照片,忽然想起奶奶樟木箱里的蓝布旗袍,想起奶奶偶尔提起的“远方的朋友”,眼泪一下子涌了上来:“我奶奶……我奶奶总说,她有个朋友去了法国,说等有机会,要一起再喝一次滇红。”

砂锅还在煤炉上温着,红糖姜茶的香气和滇红的陈香缠在一起,晨光透过玻璃窗,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李婶喝着姜茶,看着眼前的场景,笑着叹了口气:“真是缘分啊,隔着这么远,这么多年,还能让你们遇见。”

阮小妹抹了抹眼泪,拿起那罐滇红,重新给本杰明倒了一杯:“本杰明,谢谢你,要是我奶奶知道,她朋友的孙子来陪我品她存的茶,肯定会特别开心的。”

本杰明接过杯子,和阮小妹的杯子轻轻碰了一下,清脆的碰撞声在暖融融的小店里响起。他看着阮小妹泛红的眼眶,忽然觉得,或许从本杰明奶奶和阮秀兰交换滇红的那天起,这份缘分就已经注定了,跨越了山海,跨越了时光,终于在这个清晨,在满室茶香里,悄悄绽放。

煤炉上的砂锅还在咕嘟咕嘟地响着,红糖姜茶的热气袅袅升起,模糊了窗外的薄雾。老街渐渐热闹起来,包子铺的蒸笼又掀开了,隔壁的花店传来剪花的声音,而“阮家茶记”里,滇红的香气正伴着温暖的故事,慢慢流淌。